音乐中的中国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还是世界为中国书写的乐章?对于这个问题,至少上海交响乐团的一场音乐会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可能性。这场由乐团总监余隆执棒的音乐会在3月17日于上海交响乐团举办。音乐会破除常规曲目规划,以两首序曲规制的管弦乐小品开场,另由两位独奏家奉上两首协奏曲规制的作品,最后由斯特拉文斯基1919年版《火鸟》组曲大轴。. B2 J* D! X$ d% Y9 Z5 l
1 x' w& L k' S5 f! V( K2 O 音乐会由朱践耳的《节日序曲》开场,这是一首向肖斯塔科维奇同名作品致敬、热情洋溢的颂歌。其后奉上阿龙-阿甫夏洛莫夫的《北平胡同》,却是吸引笔者前来观摩此场音乐会的原因之一。阿甫夏洛莫夫生于俄国,在苏黎世音乐学院接受过短暂的正规音乐教育,十月革命爆发后取道美国来到中国,先在北京居住,1919年移居上海,同时创作音乐。可以说,中国开启了阿甫夏洛莫夫的职业作曲生涯。 ' f! r- C/ `$ e& B, U* Z , d! E6 B. s6 d$ A4 n 《北平胡同》虽被归为交响诗,但也只能算勉为其难,短小的演奏时长和简单的结构更接近于管弦乐小品。音乐以时间为轴,从早到晚的气氛变化描绘出胡同里的生活日常,大气庄严的素材在告诉人们这是帝都的胡同,而不是江南的里弄。就配器而言,作曲家的章法随性自由,某些部分铜管强势吹奏着弦乐的持续弱音,显得既生硬又唐突。不过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作品展现出的和声和旋律。那些似曾相识但又耳目一新的声响,比如京剧的过门和鼓楼的号角等,像蒙太奇一样闪回,经过作曲家细致的消化后拼贴成充满活力的图景,漂浮着的木管和强烈民族风的打击乐组各自述说着中国故事。现场聆听玲珑精致的《北平胡同》,听者仿佛穿梭于什刹海的黑瓦灰墙间,时不时桃红柳绿,万人空巷,张灯结彩,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