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的,高等音乐教育必须关注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推动供给侧改革,从粗放扩张转到集约发展。第一,要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高等音乐教育不能为了解决生源少的问题而在艺考时大放水,造成五音不全、完全不适合学习音乐的学生仅仅因为艺考的文化分数线低就被引流进音乐院系。同时艺考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文化素质,否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痛苦,几年下来学生不仅会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残次品遭到市场冷落、而且会因选错专业耽误终生。# A( e5 N3 B5 o' g
$ g$ A. S+ f3 w" b
第二,是加大选修课比例,把“伪选修”变成真选修。虽然有些学校甚至提出了“课程超市”的概念,但是总体来说音乐院系为学生多样发展提供的课程支持还很不够,必修课不仅份额重而且全国的开课科目都大同小异;选修课则提供的数量少,学生在有限的选修课程中为完成学分只能“全选”,选修课实则是“必修课”,结果就是学生不管有什么样的兴趣和特长所学的课程都大同小异,毕业出来所能提供的服务也大同小异。在笔者看来,学生所学课程中必修课的比重应低于40%,选修课的比重要超过60%;选修课在数量上必须有较大选择余地,假如一个学生应在音乐院系完成60个选修学分,那么音乐院系应该提供超过120个学分的课程数量。. Q+ |/ N% L5 c3 p; c7 z# U
. S2 O8 L# b- P/ O8 ` 第三是以小班制为主。研究表明,一个能够开展互动、互助和探索性教学活动的课堂的学生数量在16人左右。遗憾的是音乐院系的课堂或为1-2人的小课或为动辄50人以上的大课,小课形式不利于学生间的互助与协作意识培养,大课形式不利于师生互动和探索性教学,二者都很难形成高效课堂。当然,小班并不见得必然高效,这还需要教师具有组织高效课堂的能力。4 B& b8 ]( V) Z: G6 u
. T$ D a$ o9 o/ R; W( z
最后,教师要不断进步,注重知识更新。教师是音乐院系的主体,他们负有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教师必须认识到,进入信息社会以来,各个门类的知识与能力的更新都在加速,很多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时代又在对音乐院系所培养人才提出新知识、新能力和弹性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比如音乐录制、音乐编辑、音乐的科技应用、艺术管理与市场推广以及多样复合能力等。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教师尤其要以身作则、发挥示范作用,不断学习进步,扩充知识,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与技能,从而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服务社会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