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还有一天傍晚,我本来准备去巴伐利亚歌剧院等退票看歌剧《奥赛罗》(在上海没订到票)。刚走出旅馆,就听到附近有乐声传来。我循着乐声走去,来到老城区的一处开阔地,只见在喷泉池旁,有一个小型舞台,舞台造型就像是著名柏林森林音乐会舞台的袖珍版,颇为有趣。微型舞台中有四位演员在表演:两位主唱兼吉他、一位小提琴、一位长笛。如此别致的组合很少见到。舞台对面的城区开阔处,临时摆放着连片的木桌子和木长椅,周围有几处餐饮供应点。观众三三两两随意围桌而坐,有的像是朋友聚会,边饮酒、边交谈、边听音乐。音乐会曲目类似披头士风格,夹有民谣、民间音乐,一曲唱罢演罢,有观众鼓掌,有观众依然在与朋友兴致勃勃地交谈,或细细品酒,若有所思。凉风习习,暑感渐消,一切显得随意、悠闲、惬意。演出休息时,有演员走到观众中间,一起闲聊、饮酒;也有观众走到舞台边,与演员交谈交流……不知不觉中,我忘了原先的《奥赛罗》,沉醉在这天人合一的户外音乐会。
& k D4 i* ~! Q: ^# R9 X) Z
* B5 |( U: \; |- x 米拉贝尔宫的室内音乐会9 ]; d5 n/ v7 A w
) s5 [2 g% o8 K w, y/ D" T 到了萨尔茨堡即被告知,最近在霍亨萨尔茨堡与米拉贝尔宫每天都有音乐会,考虑来回方便,我们预订了当晚在米拉贝尔宫的一场四重奏室内音乐会。米拉贝尔宫是当时的大主教为他的情妇建造的,周围的宫殿花园即是著名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米拉贝尔宫室内装饰之豪华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在楼梯的扶手处,都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塑相连接。宫中三楼,有一厅,现在主要作为萨尔茨堡居民举办婚礼的地方,晚上则举行音乐会,可以坐一百多人。我们那天音乐会的曲目是根据莫扎特第十三号小夜曲(K525)改编的四重奏、莫扎特第十九号弦乐四重奏(K465)、舒伯特第十三号弦乐罗莎蒙德四重奏(D804)。当晚演奏的四重奏组首席是位韩国女小提琴手,表现最为突出,其他三位似乎一般。下半场的舒伯特好于上半场的莫扎特。室内是大理石建筑,况且不是作为音乐厅建造的,因此音响效果显得有些浑硬,不过现场的气氛轻松、随和,甚至还开着窗(因为室内没有空调),每曲演罢,观众的掌声都非常热烈。也算是一次独特的音乐体验吧。
% T( j$ L$ k- T. b9 L
5 m, _/ F* h6 s1 e5 c* [7 l 我们离开萨尔茨堡时得知,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就要开始了,只有20万人口的萨尔茨堡,到时将有100万左右的游客进入。音乐已成为萨尔茨堡的一大旅游产业。我们看到了宽广开阔的音乐会主会场中央已挂上瓦格纳、威尔第的头像,还从边门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安装调试舞台。6 \/ G" ~" T i9 X3 `
, c" {, L8 D7 O3 M
阵容一流 制作新颖
$ n4 x" o8 X+ l8 L% Z
0 X8 M @6 @1 l5 y. e2 e 慕尼黑之行,重头戏自然是观赏歌剧。每年的慕尼黑歌剧节是歌剧界的盛会。2013年恰逢瓦格纳、威尔第诞辰200周年,歌剧节上演的剧目以这两位大师的作品为主。我在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共观赏了五场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西蒙-波卡涅拉》、《弄臣》;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第四部“众神的黄昏”。
( h4 F3 N9 a6 P1 B8 k; h- G! h+ E1 P6 e6 i
巴伐利亚是德国最富裕的州,慕尼黑歌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那里得知,在欧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当下,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演出数量和质量,在欧洲各大歌剧院中已名列前茅。当我第一次走近、走进已在DVD中无数次看到过的剧院内外场景,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l' B. C3 X( P7 r# b+ X3 I
' z6 r/ a p. h/ _
此次观赏慕尼黑歌剧节,令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两场瓦格纳的演出,都是由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现任艺术总监长野健指挥。当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就是在慕尼黑首演的,这次的演出是经典的老制作(有2002年祖宾-梅塔指挥巴伐利亚歌剧院的DVD存世),两位主演是夫妻档:彼得-赛夫特(Peter Seiffert)、玛丽亚-施妮策(Petra-Maria Schnitzer)。赛夫特是当今歌坛屈指可数的重量级瓦格纳男高音,他身材魁梧,嗓音结实浑厚,演唱充满激情。施妮策曾来中国国家大剧院饰演《罗恩格林》中的埃尔莎,也是位出色的瓦格纳女高音,她演唱的伊索尔德抒情中兼备戏剧性,舞台形象生动。饰演王马克的Rene Pape,是近年来蜚声乐坛的男低音,演唱功夫确实了得,现场风头几乎要盖过男女主角。: Z) e( Z) o' t, K) O9 m1 Y& h, p
6 S8 c' f$ t2 W& G+ }3 o
“众神的黄昏”制作新颖,主要场景放在一个宽大的现代时尚名品大厅,舞台中间搭了一个类似G字的二层空间,原来就是欧元的标记。因为“指环”的核心就是围绕争夺黄金而展开你死我活的博斗,它同样映照了当今社会,有着超现实的意义,所以舞台上这个醒目的标记主题鲜明,寓意深刻。饰演布仑希尔德的瑞典女高音尼娜-斯特默(Nina Stemme),金发飘洒,音量洪亮,音色丰富多变,极具穿透力,表演人物极为入情人戏,最后演唱《把火柴堆成山》,依然后劲十足,气势如虹,感人肺腑,令我热泪盈眶。长野健对乐队的掌控炉火纯青,已入化境。他在第三幕指挥“齐格弗里德送葬进行曲”,整个剧院都为之颤栗,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无以伦比的震撼力用文字实难形容。演出结束,全场沸腾,谢幕长达十几分钟。最后有几十位铁杆乐迷依然站立鼓掌欢呼,长野健携歌手一次次谢幕。只要乐迷不走,长野健就携歌手不停地走到前台谢幕,此景此情,令人动容。1 M5 c8 |9 P- j# r
5 m% [* i; i& D4 S: q 慕尼黑,真是听歌剧的好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