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N+ g$ P3 l' u E( d 这一次张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深受古典文学浸润的才女编剧罗周,有对戏曲的年轻化颇多实践经验的台湾导演李小平,三人强强联手,《春江花月夜》的确在众多的原创戏曲作品中呈现出卓尔不群的品相。 9 g0 o6 M" G% ]. u 7 s/ e& k* d' v( n 它的卓尔不群首先来自于文本。当今号称是“导演时代”的戏剧界,又是这样一个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载体,我们谈一部昆曲,竟然绕不开的是它的编剧,这本身看似惊奇,但这其实本应是多么必要。昆曲的基因离不开文学性,明清时期是昆曲的巅峰,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而昆曲的文学性直接与它的曲,它的音律,它的表演息息相关,可以说,一部昆曲作品所应坚守的“不变”,首先是蕴含中国诗文之美的文学性,而这恰恰是当今大多数昆曲编剧的最大短板,但罗周做到了。她将自己十多年对古典文辞的感受化入自己的血液,然后将曲牌体的技术规律作为圭臬,让她的《春江花月夜》首先在技术上合乎昆曲的创作规律,其次在文辞上达到了当代大多数编剧难以企及的文学高度。昆曲和京剧不同,昆曲的世界不仅仅是精湛的“场上”世界,还有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文学世界,甚至文学世界可以视为昆曲创作的第一个终点。而让人欣喜的是,80后的罗周,在《春江花月夜》中却能娴熟用典,文辞极尽诗性,而且整个文本古意盎然,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单作案头欣赏都是赏心悦目,绝无当今很多编剧作品中常常有的文辞生拉硬拽、文理不通的现象。可以说,这是《春江花月夜》成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罗周让一部昆曲不单单成为戏,还成为文学,这难道不是昆曲本应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