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外援”:爱上海的理由8 S0 k+ z- u, v. p$ P6 A) h
0 h6 P: S; Q' L9 n& _ `/ K
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有的是上海文艺院团请来的“外援”,有的自发来到这座城市寻找机会;有的如同候鸟,每年频繁到访,有的把家安到了这儿。他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创作的灵感,也为上海注入多元文化,架起沟通世界的艺术桥梁。1 K U+ J2 R% j% A0 W
5 g: m6 |) \* Z 上海需要我,我就来了 $ y( @" B6 @ v- S, f& L9 r0 N" g& A7 _( J. g+ C3 } I8 z
1999年,上海交响乐团到俄罗斯招募乐手,希望依靠“外援”提升乐团的整体水平。那时候萨沙37岁,在俄罗斯交响乐团担任大号首席。他说:“我记得当时指挥家张国勇对我说,上海交响乐团需要有经验的大号演奏员,上海也需要人才从事大号教学,因为孩子们没有足够好的铜管乐老师。这里需要我,我就来了。”就这样,他成为上海交响乐团改革开放后最早引进的外籍乐手之一。18年来,世界各地的乐手来来往往,唯独萨沙,至今坐在上海交响乐团的大号席上,默默耕耘。 4 u! W/ b6 O: J I" t 6 g9 K' f6 g }4 u+ o 来上海两个多月后,萨沙就把妻子和两个儿子接来了上海,一家人在这座城市开启全新的生活。现在,他已经能听懂不少上海话了,还会说一些。2 h3 B7 l( s/ h% E! r" x$ L
& A1 G( u4 S7 j4 X9 R! M 铜管乐一直是中国交响乐的短板。萨沙的到来,为上海交响乐团铜管声部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他和乐团其他铜管乐手们一起组建了东方铜管五重奏,举行室内乐音乐会,积极参加乐团的各类公益音乐教育活动。此外,他还坚持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大号教学,潜心培养未来的铜管乐手。9 t" b! n( S/ C" k' I0 a/ l
% s! b: k% U% h2 X8 l7 l
每次来都有惊喜和感动) Y( ^4 G j! p9 c'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