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出现这一音乐主题,在《约克郡战役》这首歌中。当时汉密尔顿已经成为华盛顿身边最被器重的年轻人,他得到了期待已久的上战场的机会,来到约克郡战场的硝烟中,他唱出的心曲不是时代先锋对新世界的渴望,而是对死亡的迷恋:“我曾无数次想象死亡。”他梦想像勇士一样为国捐躯,在他为自己规划的人生蓝图里,“壮烈的死亡”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在战争硝烟里,他是不太惜命的。然而运筹帷幄间,他想起了怀孕的妻子和尚未谋面的孩子,于是这一场和死神的正面交锋中,他拒绝了“慨然赴死”的诱惑,因为,“我要赢下这场战争,建立新的国家,回家见儿子!”3 C W: B3 W% @$ Y
. V6 c# y, Y3 W6 z
第三次想象死亡的主题出现的时候,是汉密尔顿真正走向生命终点的时刻。他在决斗时中弹,生死一瞬间,他面向观众,用嘶哑的嗓音唱出:“我曾无数次想象死亡,以至于它熟悉得有如回忆。”当这段熟悉的歌声再次想起,不再有鼓点和伴奏,剧场里如同静默的宇宙,唯有汉密尔顿的声音带着滚烫的温度——一瞬间,观众们意识到,那个向往浪漫奇迹的热血青年从未改变,他一直在死亡的巨大阴影下与命运搏击。只是到了这一刻,不再有未竟的功业,不再有牵挂的亲人,这世间已没有任何东西能迫使他继续和死神鏖战。在这个没有鼓点逼迫的时刻,一辈子不停奔跑的人走向终局。
0 U( H& d4 h& G: P" C7 K
3 N2 E4 N1 V9 U J* A0 q “我曾无数次想象死亡,以至于它熟悉的有如回忆。”这句歌词、这个音乐主题本身,让“向死而生”的激情流淌在整部作品中——终点的存在赋予生命以意义,在酒馆、在战场、在山野和街头,死亡随时在左近盘旋。这不仅是面对生死的态度,更是生活的状态本身,汉密尔顿的生活状态就是“永不停步”。
# C$ m+ z I% {. o; C7 U8 u& q4 \! J. N9 F9 e3 n& T8 E
剧中,汉密尔顿的竞争对手博尔提醒过他:“你自认才智无匹,这很快就会导致你的末日!”汉密尔顿未尝不知自己无所顾忌的言论树敌无数,但这无法阻挡他狂飙的性格。为了维护联邦宪法、对抗捍卫既得利益的政客,汉密尔顿像一个孤胆英雄,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写足51篇文章。他如永动机一般工作,投入辩论,写作,永远立场明确。对此,博尔纵然不赞成汉密尔顿的态度和做法,却也不得不感叹:“为何你不舍昼夜,一刻不停地战斗着,好似你已时日无多。”说到底,汉密尔顿“无数次的想象死亡”,造就了他停不下来的性格——他认为自己是从死神那里偷来一生,能够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奇迹,习惯于凝视深渊的人注定要永不止步地奔跑。
. |$ r- C \' a) ^% r2 l/ U' w2 m. R! Z! v
实用主义和嘻哈精神在此合流——嘻哈精神的本质是接纳了死亡以后,考虑生者何为,它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这个时代的变种。
. W2 [( }& J6 b/ n! L6 i- T
; g+ X0 l) P+ G' O; r2 F# ^ 林-曼努埃尔-米兰达第一次阅读《汉密尔顿传》的时候就想到:“这个人的一生,是彻头彻尾的嘻哈故事啊!”如果“向死而生”是个文艺的术语,那么“嘻哈”应该属于二十世纪直至当下最流行、随意、不正经的话语系统。乍看之下,“向死而生”的主题和“嘻哈故事”的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的落差和不协调感,就像美国独立战争史之于百老汇音乐剧一样格格不入。但作为一个敏锐的创作者,米兰达的直觉告诉他,“汉密尔顿的一生是响当当的嘻哈人生啊!”
& v9 {& y0 l2 e3 l
, F* c- l/ A3 q/ }) C) p. v1 v 嘻哈是属于街头的,汉密尔顿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穷僻小岛。嘻哈从街头一步步走上流行文化的顶端,被《滚石》杂志评为“嘻哈之王”的歌手阿姆,曾挣扎在肮脏混乱的街道,混迹于黑帮,却最终崛起为流行乐坛的巨星;汉密尔顿出身寒微,却一手奠定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基石。嘻哈音乐是美国流行文化的彰显,是底层梦想的实践场;汉密尔顿从底层奋战到权力巅峰,是践行“小人物命运逆转”的移民。嘻哈是才华横溢的即兴艺术,汉密尔顿在演讲和辩论上的才华锋芒毕露。最重要也最直观还是形式本身:嘻哈音乐鼓点催逼着语速前进,而汉密尔顿生命不息,永不停步。
" P. S# Y6 g% U, N' [( B6 ?1 j
/ ]* Z2 d) B1 U& @) { 威廉-詹姆士在《实用主义》一书里写到,“实用主义是条走廊,你想进哪个房间都可以。”在这个语境下,不妨认为《汉密尔顿》用流行文化的方式揭开实用主义可取的一面。在无数次凝视死亡之后,汉密尔顿选择尽其所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实用主义和嘻哈精神在此合流——嘻哈精神的本质是接纳了死亡以后,考虑生者何为,它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这个时代的变种。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垮掉的一代走过来的美国人,飞快地拾起乐观情绪,代际相传、前赴后继地实践个人追求,生养出一代满身纹身、带棒球帽穿宽松T恤、嘻哈松垮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在街头自唱自跳,不理会正经人的目光。这些浪迹街头涂鸦歌唱的少年里,也许有无数个被埋没的阿姆,当他们在世俗眼光下过着“乏善可陈的人生”时,《汉密尔顿》用嘻哈精神解构并重述了一个传统意义里“英雄”的一生——" x+ `1 P/ r, }3 w3 ~2 t8 W l0 k, R& T
' L; d& G/ _5 L8 f& P7 }" V4 j5 v
也许只有在戏剧里,美国底层和精英之间的屏障会碎裂在“向死而生”的激情中。世界是否回报你变得不再重要,既然死亡是注定的结局,那么你就堂堂正正地活,不要低头,不要止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