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O" n$ C) v/ Y# T 嘻哈是属于街头的,汉密尔顿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穷僻小岛。嘻哈从街头一步步走上流行文化的顶端,被《滚石》杂志评为“嘻哈之王”的歌手阿姆,曾挣扎在肮脏混乱的街道,混迹于黑帮,却最终崛起为流行乐坛的巨星;汉密尔顿出身寒微,却一手奠定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基石。嘻哈音乐是美国流行文化的彰显,是底层梦想的实践场;汉密尔顿从底层奋战到权力巅峰,是践行“小人物命运逆转”的移民。嘻哈是才华横溢的即兴艺术,汉密尔顿在演讲和辩论上的才华锋芒毕露。最重要也最直观还是形式本身:嘻哈音乐鼓点催逼着语速前进,而汉密尔顿生命不息,永不停步。9 \( F6 N$ C5 S# l- X8 V9 D& v
4 P( r i% ^( m( D& K) x3 D 威廉-詹姆士在《实用主义》一书里写到,“实用主义是条走廊,你想进哪个房间都可以。”在这个语境下,不妨认为《汉密尔顿》用流行文化的方式揭开实用主义可取的一面。在无数次凝视死亡之后,汉密尔顿选择尽其所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实用主义和嘻哈精神在此合流——嘻哈精神的本质是接纳了死亡以后,考虑生者何为,它是实用主义价值观在这个时代的变种。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从垮掉的一代走过来的美国人,飞快地拾起乐观情绪,代际相传、前赴后继地实践个人追求,生养出一代满身纹身、带棒球帽穿宽松T恤、嘻哈松垮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在街头自唱自跳,不理会正经人的目光。这些浪迹街头涂鸦歌唱的少年里,也许有无数个被埋没的阿姆,当他们在世俗眼光下过着“乏善可陈的人生”时,《汉密尔顿》用嘻哈精神解构并重述了一个传统意义里“英雄”的一生——5 b# L' v s, q1 D; w. C* p( g- z
# _+ _/ q$ t) O* E8 b- B
也许只有在戏剧里,美国底层和精英之间的屏障会碎裂在“向死而生”的激情中。世界是否回报你变得不再重要,既然死亡是注定的结局,那么你就堂堂正正地活,不要低头,不要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