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从织体方面考虑,它较之有板无眼的四分之一拍的形式丰满的多。* h5 h: [" L! U5 N t) G3 Y
# C" {2 [ k8 ?! C
当然,丰富的伴奏手法远不只这几种,但就此已足以说明,它较之传统豫剧中的有板无眼的四分之一拍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为它增强了节拍对比,丰富了声音色彩,扩大了渲染感情的幅度。不过,这种特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强、弱、强”的四分之三拍,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引起我们戏曲界的足够重视,也未能被广泛运用。) \* S( I( u% F4 e
0 G2 V$ X0 V9 i! U |9 g7 Z 实践告诉我们,民间音乐中很多独具特色的东西,并非都能在教课书中发现,而往往是从传统的艺术矿藏中发掘出来的。比如打击乐中的“马腿”、“大锣三击”、“小锣三击”等就是从四分之一的节拍中解放出来并升华为具有中国戏曲音乐独特风格的四分之三拍。而且这种节拍与管弦乐的结合已被普遍地接受。甚至已被歌剧、舞剧、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等音乐体裁所采用。我相信豫剧音乐中这种“强、弱、强”的四分之三的节拍,也将会被逐步地推而广之。 8 }: q1 k. e5 C Y R + s' Z2 \8 e! G% d6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