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而优则写”在合唱指挥中已不是新鲜的事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合唱指挥投入到了合唱创作的摸索、尝试中,也不乏优秀作品的产生。记者对创作出《途》、《妈妈》等合唱新作品的青年指挥家王超进行了采访,听他谈谈合唱作品的“创作经”。/ Y* Z9 Y( v$ E$ j$ b7 ]( _3 X
g9 a) y( q8 ~# m, G s5 N
目前常见的合唱作品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作曲家创作,这占到合唱创作的主流,另一部分是由合唱指挥改编或创作的作品。: w! K- B9 L" k8 \4 f
8 l, ]! V1 c0 Y- X5 O D 谈到越来越多合唱指挥投入创作的原因,王超坦然更多是“无奈之举”,目前的合唱作品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指挥们的需求。这缘于合唱团数量猛增、合唱团素质不断提高、合唱团类型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势,与合唱作品数量匮乏、内容单一之间形成了需求不平衡。很多合唱指挥被迫“赶鸭子上架”,改编或试着创作适合自己合唱团的作品。 & ], X9 X1 F& i. e$ n( W4 x& V9 b( h( O- x% P" `! R/ \
与作曲家专业系统的作曲学习背景相比,合唱指挥进行创作的优势在于他们对合唱团的掌握使得他们对这件“乐器”极为熟悉:各个声部特点、音色或明或暗了如指掌;清楚各个声部的音域宽窄程度,深知他们最高能到哪里最低能到哪里;音区任何变化会对音色、音量有何影响了然于心。在这个方面,作曲家更多凭借从书本获取的知识进行创作,这可能会使得作品创作出来到应用会出现偏差。王超解释,教科书上往往只表明音域的高低,却没有考虑到这个音区是为谁而写的。举例来说,实际中童声合唱团的女声音区与老年合唱团是不同的,大学生合唱团音区与歌剧院合唱团也是不同的。教科书上写的音区是人类可以达到的,却不一定是特定某个人群可以达到的,年龄、职业化都会影响着音区的不同。) v1 i2 N.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