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谁而作是关键; g; v e5 h- Y3 H- {: O3 N+ m
- G }) p8 |3 |( v: O/ e5 T
王超说,作曲家或合唱指挥进行创作,“为谁而作”都应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不同群体的作品写法不同。比如写给大学生合唱团(非专业),要了解他们的声音特点、心理特点、审美特点。写作的角度一定要是演唱者的角度,童声合唱团就要以儿童角度出发去写。老年合唱团更是如此,创作的新作品他们能不能唱,节奏能不能完成,每个长音他们的声带是否能承受,承受之后能否发出美好的声音,无论作曲家还是合唱指挥,创作时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 U, O9 ~' l% M7 N% j" Y* u# d2 R
" }5 g$ d$ n T( m# f 王超认为,因为合唱指挥特别熟悉合唱团这个“乐器”,了解各种合唱群体,了解自己缺少什么样的作品,因此应该鼓励更多合唱指挥大胆尝试创作,同时合唱指挥要不断提升自己,尤其是作曲技法方面。在我国作曲系课程设置中,合唱只占到很小一部分,实际上很多作曲大师都创作过很多优秀的合唱作品,譬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同时,作曲家或是作曲系学生可以多到合唱团听排练,多和不同年龄、职业的合唱团接触,体会各种人声的美,真正了解这个“乐器”,写出适合他们的作品。有的作曲家由于离合唱比较“远”,有时创作的合唱作品大量保持在高音区或极高音区,在人声换声点不停跳跃,这对于合唱团来说是很大考验。. X2 D4 Z- C) [) n$ G, Z* y) c
# a/ _" O6 T3 Q: ^ N/ Q
好作品有美感
) q2 m: v* D- [% @2 ]6 C
- Y; }" I, ^) ]% s7 O 谈到合唱作品的“好”,王超用了几个简单明了的词语来概括:简单,如果用四个声部就能阐释作者思想,就不要多加一个声部,所用的每个和弦都有作者的目的,所写的每个音都是最恰当的位置,改动不了。美好,旋律的优美、和声的动人,结构的美感给人美好的感觉;同时演唱这个作品有育人的目的,比如有感人的故事、感动的歌词,或讲述了发人深省的道理;配合的美好,合唱是集体的艺术,配合的美好就体现在动人的旋律在各个声部间游走,让各个声部默契配合。+ t$ Q, @/ i( t7 Z9 r" J& o
, Q" o" H7 ], c6 g: x: s
王超说,让人花费不多时间读谱便能感受美,演唱时也能时刻感受到作品的美的合唱作品,就是好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