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唱是心中永远的火苗——访孙家馨1 t7 M* ^# A5 p+ W
; ?+ v* u' h: d& R) {( H 翻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早年的唱片专辑《燕子》,微微发黄的封套上是岁月流逝的痕迹,我似乎能从早春弥漫着阳光味道的空气中隐约听到唱机里传来她演唱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声乐协奏曲》时而清亮悦耳时而沉稳幽静的声音。坐在我面前,年近九十、满头银丝却仍然耳清目明的孙先生,谈起歌唱,谈起学生,依然满腔热情心潮澎湃。
. K; {) [4 f& T
) F1 C1 o: c. d0 t5 V 声音是练出来的
' O; F( q' ?3 {6 p- w+ s3 D7 z
: G$ a, y3 P- t 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孙家馨从小喜欢歌唱,父母希望她在医学上有所成就,而她热衷于唱歌,5岁时就主动去教堂唱诗,而且立志要从事与歌唱艺术有关的工作。1946年,她考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师从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学习声乐。回忆起跟随恩师黄友葵学习的经历,她依旧记忆犹新。由于当时她的声音条件细、小,尽管视唱乐理等科目成绩不错,学校认为她更适合从事教学工作,当时把她作为备取生录取。“开始我只能跟一名助教学习,但我每天都去偷听黄友葵的课,黄先生发现后,把我叫进屋,我直接表达了跟先生学习的愿望,经过一番周折我实现了跟随黄先生上课的心愿。说来也怪,自从二年级跟黄先生学习后,竟成为学校的尖子。”1950年,孙家馨以优异成绩毕业。当年金陵女子大学校长教育家吴贻芳给予她评价:“你是金陵女大30年来在歌唱方面成绩最突出的毕业生。”
% Q4 z4 m4 G- |( R3 U! V, k$ m Z
: H F" g) M; A0 X, p 毕业之后,孙家馨进入上海乐团担任独唱演员及教员,1954年调入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前身)任独唱演员兼学员班教员。这期间在国内完成了大量的音乐会任务,曾多次被派到东欧各国及前苏联巡回演出。她的歌唱风格纤细、穿透、典雅、抒情,吐字清楚,使听众难以忘怀。她还把许多译配成中文的外国歌曲诠释得淋漓至尽,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喜爱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1962年,孙家馨首唱了前苏联作曲家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在这部“无词”的协奏曲中,完全依靠声音这个“乐器”展现音乐,她优雅的美声、复杂的技巧以及贯穿于管弦乐队的协和音色,勾画出人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一幅幅画面。她与指挥家韩中杰合作对这部作品的精彩演绎,堪称全国首屈一指。
: u* `1 |. k( E9 X3 f
0 `5 V. Y: h2 e 在乐团小分队到基层演出的那个年代,孙家馨发现,过于西洋的作品,老百姓接受起来并不容易。为了普及,她自己把很多外国歌曲翻译成中文,还虚心向民间老艺人、戏曲及曲艺演员学习,摸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演唱和教学方法。她学习“四川清音”,掌握了“清音”细腻、优雅、委婉及疙瘩腔的特点,包括竹鼓和打板结合的演唱形式,演唱的《羞月亮》、《布谷鸟》及大段说唱《昭君出塞》等得到“四川清音”行家们的认可。她还学过“天津时调”、“单弦”、“大鼓”的片段以及“河北梆子”,把中国戏曲的发声吐字融入美声并理论化,从中寻求美声为中国歌曲所应有的字正腔圆。9 Z! f, a( G+ n& r$ T7 n
, Y" n5 `9 o+ L0 m- g( k3 O 1973年,应时代的步伐,她的一曲《千年铁树开了花》引起行内外强烈反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过五十的她不仅成功在内地、香港开独唱音乐会,还录制了个人独唱专辑,声音依然纯净,音乐表现、声音控制比以前更好,当时广泛受到关注和赞赏。1981年至1983年,她赴意大利进行考察学习,对于美声唱法及教学法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短短一年半的学习中,她的演唱和教学水平又向前跨进一步。在突破自身条件与年龄限制的不断尝试中,孙家馨的最大感悟是:“声音是练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基本功的训练不能少也不能断,“尤其是年轻人,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