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巴洛克到“莱茵河”
% O& p, t/ a. G: E+ b9 a* G! r3 q! e
: Y! f8 N) |& V 广州交响乐团的乐季音乐会总是有些新颖的主题设计,增强音乐会的文化含量,是不错的创意,最近的几场音乐会让乐迷聚焦的是“德奥音乐”(特辑2)。3月4日晚,星海音乐厅在指挥家大卫-斯特恩麾下响起的便是三部纯正的“德国制造”:亨德尔的管弦乐《水上音乐组曲》、泰勒曼的康塔塔《伊诺》和舒曼的《第三交响曲“莱茵河”》。音乐会曲目时间跨度不小,既有巴洛克的经典,也有热情如火的浪漫派。* K" N7 @, z2 T7 ~$ b
0 t% h9 ?2 j' T9 F7 y* W
《水上音乐组曲》是乐史中被津津乐道的名曲,当晚斯特恩指挥的是8乐章的克利桑德版本,其中开始的快板乐章重复演奏一次。虽然很少有机会听广州交响乐团演绎巴洛克,但听来很是精致生动,如沐春风。印象深刻是第四乐章的双簧管独奏,很出色,接下来的布列舞曲角鼓舞短小精干,生动有趣,最后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小步舞曲和咏叹调,显示了管弦乐的光彩和亨德尔迷人的旋律。整体上不够成熟的地方是节奏的准确性,行板速度稍快,对比不够明显。大卫-斯特恩的指挥很落力,动作较大,热情奔放,甚而显得夸张,但仍然感受到他对音乐要求上的严谨。在指挥的同时兼古钢琴的演奏,本来也算是加分的部分,可惜时断时续,声音太弱,效果显现不出来。
; h0 w3 D3 w; V6 q
$ a, C" D( r% y0 A* p% ^) t$ R" j! w 期待中的泰勒曼康塔塔《伊诺》在娜塔莉-佩雷的悄然上台中戏剧性地开场,高挑身材的佩雷刚开口即进入角色。她的声音偏柔和,却抒情性和戏剧性俱佳。花腔应该是她所擅长,表现力强。演唱时音乐厅内最为安静。也是在给佩雷的伴奏中,乐队弦乐组的表现似乎更来精神,抒情段落和快速的走句等,比之前的组曲表现更好一些。尤其是中间的器乐部分(人鱼之舞),给人欣悦脱俗的美好。是泰勒曼音乐的可听性更强一些?又或者是佩雷的歌唱带来活力?总之后半段的音乐旋律流畅,调性明朗,情绪乐观饱满,显然听起来更舒心悦耳。
! k& _8 S3 Q% [# w( Y& B% ?9 b9 M5 [
2 X; a. J; a; v- _! Z/ |# v 《第三交响曲》是舒曼后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舒曼的管弦乐技法和标题化的美学追求。斯特恩显然很重视这一点,音乐处理中尽量体现激情和幻想,复杂的情感情绪,并让管弦乐的色彩具有生活的描写意味。如第四乐章铜管有力而凝重的持续长音,让古朴、庄严的宗教气氛浓烈起来,自然激起聆听者的画面想象。在笔者的临场感觉中,乐队给出了充足的凝重感和情感表达,甚至最后有些悲壮的感觉。乐队的层次感比较模糊,铜管有偶尔抢拍现象。
. i' ?, N3 j% S& f# x; f, k5 s% Q+ H: O; |9 a0 c/ z7 C* k2 r. F6 S
三部作品的演绎颇有质量,相比之下笔者尤为欣赏娜塔莉-佩雷的演唱。有趣的是,三部都是与“水”相关的标题,却在音乐内容上与水无关。这就是器乐音乐诡秘的地方——莫要受标题蛊惑,认真聆听的感受才是真切可靠的。 T5 ^5 M0 l, Q) L: n
% Y- f! Y% L" K1 F* Z( g,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