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传统指挥家培养体系中,歌剧院是培养指挥大师的主力阵地,从钢琴伴奏到助理指挥,再步步高升到音乐总监的道路对于大部分指挥家而言漫长而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歌剧院不再是唯一的阵地,指挥家“出道”的年龄越来越小,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交响乐团也成为了培养大师的阵地,比如新年伊始在国家大剧院登台的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指挥家西蒙-拉特以及指挥界新宠安德烈斯-尼尔森斯都曾在这支乐团担任总监。! R2 e- b( L+ e; j- I
3 H! L& B$ H2 d! r 1月5日,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在俄罗斯指挥家瓦西里-辛奈斯基的带领下莅临国家大剧院,与小提琴家詹姆士-海涅斯一道为中国观众带来了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5 t/ }$ I5 F+ k
9 j. s. j! p9 Z# J" {) u0 D 音乐会上半场是绝对的俄罗斯时间,辛奈斯基执棒乐团,以脍炙人口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开场。在音乐厅中,“耳熟能详”绝对是一把利器,乐团与指挥家成功激发了观众的热情。紧随其后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其实也是一部观众缘颇高的作品,这不仅是舞台上最常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恐怕也是乐迷在CD中最常听到的小提琴协奏曲。在第一乐章,小提琴家詹姆士-海涅斯的演奏显得相对慢热,过于谨慎。但从第二乐章开始,他逐渐展现了自己的演奏风格。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在第二乐章中使用了弱音器,弱音器的使用一方面极大减小了右手的负担,海涅斯不必在控制强弱和音色质量上消耗过多精力,于此同时弱音器下小提琴不完全震动产生“气若游丝”般的声音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海涅斯在第三乐章时极度内敛的音乐诠释,和略显张扬的娴熟技巧相得益彰,原本西伯利亚原野般的旋律之中,似乎多了几分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