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版本多不胜数,基本是随便哪个有点名气的指挥家,都有至少一个录音版本。在这些众多的录音版本里,所谓“录音最好”其实是难找唯一之最的,但确实有一些录音版本是以音质出众而闻名的。我这里举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经典的发烧级贝多芬交响曲的唱片版本。2 m W& f0 y( Q; d" l$ T
5 U1 ^. N Z g7 A) i( G& l, f3 K {可贵的是这个以音质而闻名的贝多芬交响曲版本,还是早期的模拟录音,录制时间在60年代,距离今天已超过半个世纪。这就是出生在波兰的法国指挥家Rene Leibowitz为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录制的一套贝多芬,乐队为英国的皇家爱乐乐团。Leibowitz作为指挥家的名气和成就并不算很大,不过他是拉威尔的学生,而且本身也是个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的这套贝多芬交响曲的录音,音质之优异,得益于著名的录音工程师Kenneth Wilkonson,也就是一般译为“威金森”的所谓天碟录音师。整套录音透明、活生、开阔、空气感好,在60年代初期的模拟录音设备上实现了一流的音效。
( W- d2 ]; F9 r {) B4 R. @/ ? R+ r; T7 Y0 I# g5 a5 b
从演绎角度说,这套贝多芬的主要特点是严格遵守贝多芬原谱的速度标记。和同时期的其他版本相比,不少地方演绎是偏快的,但若按照贝多芬乐谱的速度标记看,应该就是这个速度。理论上这就是贝多芬对这些交响曲的速度要求(除非他用的节拍器是有问题的,和现代的节拍器不符合)。我个人觉得这些速度偏快的地方,仍能make sense,特别是指挥家的处理还是自然的,故尽管快,但听起来仍能站住脚,并不乖谬。当然后来流行“本真演奏”,很多本真版本都遵循贝多芬原谱的速度标记,都偏快,但这个Leibowitz的版本是60年代初的,算是按原谱速度标记演奏的先驱了。
6 \; r% ^3 K6 n! [# T0 Y8 k
& O; \. O! ]& \这套经典的模拟录音,在CD时代由美国Chesky公司翻制为5张CD,是大名鼎鼎的“天碟”。封面分别如下:/ a9 x/ ^2 h$ @! i% b* L6 D
) t; \2 C5 S1 g/ f4 B" L! a
6 r1 g; h6 k t4 ?' X
! P& i4 c5 @4 o2 a+ Q" }. }: i& i7 F5 s% j
& L8 X: X1 T z0 \0 r3 |1 e# Q9 c) M4 m4 x0 ^6 Z
- z& I2 L+ ]1 B. X
. ?0 t+ t$ ^) N: i$ O' j: X: Z" ^1 n4 T+ H% m' \, @9 p* a# ^& @; D% c
2 f2 g z1 R/ c# R2 i0 r
( P9 N, C4 S/ `+ v* ~在我听过的数码录音时代的版本中,音质出色的贝多芬交响曲集,这里也举荐一套——波兰指挥家Skrowacewski指挥德国萨尔布吕肯广播交响乐团的一套。这套贝多芬的录制时间在2005-2006年间,其中第3“英雄”是现场录音,其余为录音室的制作。从我的角度看,这套也是一流的录音,具有当代优质数码录音的优点,而且演绎也是很好的。
9 t, t5 u, Q; e
# @1 v+ }% Z. x/ R: w封面如下:
( I4 _ t. n9 E! c7 e! o5 B) M X$ `1 @* q; S9 k
3 E1 e$ i' u) y" Y w* ~
: m! }/ t9 ~8 m5 _/ w0 c
$ W1 J. U; m# F2 B我这里先给一张CD的链接(贝多芬第三“英雄”和第一),大家sample一下Rene Leibowitz版贝多芬的音质和演绎特点。碟是老版Chesky无码JVC压盘。
$ b a- P! [* C7 S7 A"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