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N5 J6 a7 \$ P4 Z 上半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演奏完暴露出的最大问题便是北京音乐厅场地条件所限,钢琴与乐队距离过近显得现场钢琴声音不够透亮,乐队更是时常掩盖钢琴细腻的弱奏,使陈萨的光辉稍稍被掩盖。据说陈萨和乐队当天下午才在一起排练,磨合不够,合奏时也缺少交流。而意大利教育背景的指挥尼古拉-朱里亚尼之前的履历是以指挥歌剧为主,对交响乐尤其协奏的把握欠缺一些经验也不难理解。; g$ I( X! O, P4 L
$ O R. l( D/ E2 w: V4 W4 a% C9 U
作为一个东欧乐团,柴科夫斯基脍炙人口的芭蕾舞选曲《天鹅湖组曲》和《胡桃夹子组曲》无疑是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演奏起来也显得驾轻就熟。乌克兰国家交响乐团是一个相当具有爆发力的乐团,打击乐和铜管气势恢宏、汹涌澎湃,相较之下“四小天鹅”中木管的轻盈有些黯然失色;《玛祖卡舞曲》中弦乐大段拨弦和小提琴首席的独奏都是不小的考验。相反,《胡桃夹子组曲》中弦乐声部和单簧管演奏细腻、诙谐幽默,这里的铜管有些经不起推敲,色彩组的加入增加了音乐的画面感。
当晚的长笛声部无疑给在场听众留下了极深的影响,其轻盈多变的音色,高音时常像划破黑夜的流星在乐队中脱颖而出,一下抓住人们的耳朵。加演曲目的选择应和了中国听众,指挥调动全场观众以掌击拍,音乐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 e! R- S; A2 ?* E1 h) M 0 R5 V g3 d3 f3 K 在音乐会结束后的谢幕环节,有一个细节令笔者十分动容:首席小提琴收到捧花,特地走到乐团的角落将其献给了在下半场两首乐曲中演奏任务繁重、中场休息时依然在练习的年迈竖琴女演奏家,这反映出一个乐团的“人情味”。0 H( M. L3 b# M& s0 Z% k9 Y p) F
/ e) D3 |" b' V
作为19、20世纪东欧的代表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虽为隔代,却在各自的创作中展现出深厚的血脉联系。尤其是他们并非属于纯粹的“民族乐派”,但其作品中却处处透漏出所谓“民族性”,这也发人深省:真正的“民族性”绝不仅仅是单纯用乐团合奏民歌或民间曲调,而是在自己原创的旋律中渗透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