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民歌受着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因而各民族的民歌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我国云南民歌的集散地——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9 a5 J% @' t
& u8 K3 P9 j$ ^ p4 e! l! r. d+ X
( G4 ~$ a, a! D$ R/ ]
一、弥渡简介( Y f% }! e5 I5 N" t8 x% s
6 f- {- X) x% P; k: `' ^2 l: h& A9 \2 j% d; u; w* f9 [4 Q0 F
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弥渡县城过去在曾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而弥渡山歌则是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慢慢养成的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习性。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 {; W6 G/ K3 z
: |/ `3 P, i* `# n# D4 ?( @4 Z7 R! G, O4 Z. w, G. |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云南省弥渡县是云南民歌的沃土,这里是《绣荷包》《十大、姐》《小河淌水》等经典民歌的发源地。、《弥渡山歌》也是一首颇为地道的云南景点民歌。- B* s; j- p5 y1 a- q' ?4 w1 p8 }
9 Q0 C5 E9 l! A+ \+ Q% Q$ a
8 P* |3 M8 | G+ [( L9 G* x) a/ a
二、《弥渡山歌》的创作背景
! V5 N( ^5 g. v6 A% W6 b
( x1 t, B* I+ V7 T
- J' z8 D% q4 J. x& G3 R 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等云南经典民歌。这首由云南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唱红大江南北的《弥渡山歌》也不列外,更是袁留安先生最喜爱的一首弥渡民歌。
; f: [2 t8 }6 e& E8 Y
: J9 m; o0 ~5 D" p
5 { w- |( S, D( I( G9 I$ d 袁留安先生13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的时候就跟云南省文学艺术界到弥渡去参加土改工作。袁留安先生听说弥渡是个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坚决要求去弥渡。被分在了一个山区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个近70岁的打草鞋的老妈妈。袁留安先生帮着老妈妈搓绳子,请求老妈妈教他两个民歌,老妈妈看到袁留安脚勤手快,就教了他一个民歌。这首歌就是《弥渡山歌》的前身、基础,但是一个悲调。袁留安先生把这首歌的曲调、节奏加快一倍,用这首歌的词填上去,将这首歌录下,得到了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从此《弥渡山歌》广为流传。; ~, M! @0 }* D- J [3 ^, f
; v3 {! Z+ F% B7 n3 g. P
, r; X6 O5 j3 n
三、《弥渡山歌》简谱$ g K. n4 a+ E* M- l' @
& k: d8 L6 b" ]" x3 E; ^0 ?
: w2 C, i5 g) R' t0 U3 _ 四、歌曲的艺术风格
% w# Z5 @ w) D3 d/ }5 F; P
. k: |/ T: r# c0 ^/ T
6 D6 k& F% b# ^$ o9 w4 ?6 h (一)自由延长音的巧妙运用; \8 b9 {. \7 s
7 I3 R& k& @+ w8 x+ `/ X6 C' L( e# H L
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生活本身。《弥渡山歌》开始的第一个长长呼喊的自由长音就是从生活中的音调吸收进来的,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情绪,也表现出了山歌的特殊风格。《弥渡山歌》中自由延长音的运用,就是按照语调的自然趋势,在语气的停顿处作音乐上的延长。这种延长音的处理有一种语重心长、情意无尽的感觉,因为它没有破坏语言和语调的正常节奏,而只是引申它,加强它,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这是某种戏剧性、异常强烈和激动的情绪表现,而只是觉得那种语言所没有完全表达的意思在情深意长的绵延歌调中得到了补充,从而丰富了节奏上的变化,使其富有诗意地表现出无限的意境。
; g2 ^: a8 L5 H+ U( Q9 x
- V/ n2 Y$ v: R% _: i3 A
7 o! |/ O& W3 K) q6 R2 B4 X4 g/ ` (二)旋律的艺术特点
5 l6 w4 D' {9 M/ x; H/ \' [" k I
: I: \2 J: H$ c9 ]& v/ C5 B3 o& J- X1 N" c @" Z* P! L1 D
旋律具有轻快、清新优美的特点。全曲主要是“la、do、re、mi”上下五度模进、“la、sol、mi、re”逆行的五声音阶级进四音列和“la-do、do-la”四度跳进的旋律发展手法。乐句之间紧密联系,清新优美,张驰有节。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突出了云南民歌的特色。
) D* \: i, W9 i+ V
7 d9 a; t+ b% P: E( S; \# Y
7 I ^4 Y7 A* J4 U 《弥渡山歌》口语化的歌词,这是民歌的普遍特征。“小河隔着过不来”“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这是很口语化的南方语言,一样的语句在南方,尤其在云南地区的口语化中是很常见的。它忠实的记录山歌那抒情的歌唱,那自然的环境,成为加强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调式。成就了《弥渡山歌》的特殊魅力及艺术的表达。现实的环境里,唯一的表达情感的媒介便是声音,海誓山盟的恋人,他们通过山折射所听见的声音,却见不到身影。真诚热烈的感情,在特殊的环境中得到共鸣,澎湃的爱恋、豪放的激情,层层加叠,乘河激荡,从山巅冲出。人赋予山峰激情,山河赋予人灵气。
, w: T1 ^; a1 ]( a. T5 P+ [7 Y- W: C {" |7 c9 c9 d: L/ x
( Z# J1 ^* @4 o* w& `1 J$ y- _5 n' U 听云南的民歌,是给人的一种享受,原本就很美的东西,它不需雕琢的,像“山对山来崖对崖”,质朴、本真。山中有水便有了血脉,有了生机,有了花草,有了云烟,有了男女,有了神采,此时的阿哥阿妹自然放纵,尽情的歌唱,山歌也就自然地塑造出来。民歌虽质朴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一份真情实感,此曲篇幅极短,而且重复的地方很多,但乐思中却能传递出它最丰满的意象。优美的人文景观,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弹奏出每个时代的强音。这里文化美、人情美及自然的美孕育了无数美丽的传说,动听的音乐,打动人心,荡气回肠。好歌找不到尾声,它也会永远没有尾声,反反复复的记忆,使得回味更加悠长,美得令人陶醉,存在于我们所感受美的心中。) W* I( b7 K0 N" [
& [* ]# Q9 F4 A0 o+ E. w7 X3 M, r3 t0 X' e2 I- s* `" v0 G8 C
五、结语《弥渡山歌》如今已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其音乐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演唱方面被不同音乐家、音乐人改编成众多风格各异的独唱、合唱的版本,还在器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方面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应该走自己特色的方向。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们在我国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