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弹词曾经产生过很多的流派唱腔,在曲艺界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把戏曲曲艺放在一起,或许只有京剧能够相提并论。我想,这是弹词艺术的光荣,更是广大听客的幸福。0 G- y ~8 K' a* y, {) V
- q" b5 N! Y# f 其中一些唱腔,已经随着历史的烟云成为过去,真正保留下来的只是二十五种,而且其中的个别流派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收藏”。和其他曲种、剧种一样,文革后,弹词也没有能够真正产生过新的流派唱腔,原因不是流派已经足够了,而是我们的创新不够(也有可能是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包容不够)、演出不够(很多演员成为名人后只是重大场合现身,缺乏历练)、书目不够(很多流派都是结合自身书目的书情内容产生的),或许还有其他原因。7 Q; m G$ `1 G1 D+ R" Y$ W
- R5 w6 ?6 L: `& ?. @9 J8 ] 拜读了很多朋友对弹词流派唱腔的高见,深受启发,也萌生了对流派的汇集与简单论述的想法。除了25种公认的流派外,还把一些历史上曾经被承认过、或者有很大特色的唱腔包括在内。由于对评弹所知甚少,只是抛砖引玉而已。敬请各位同好进行指正。
. C& }0 T# q9 j% }" z: S0 T% L% G' V8 t7 b
清嘉庆、道光年间:
$ J6 p; S( ^# ^1 {- `$ G4 {$ e
2 t" W8 @/ v8 w. q5 b, g6 L 1.陈调(陈遇乾,前四家之一)
U- ]* \- R: \+ S4 T0 S4 o- M- l. I, }8 Z8 d
陈遇乾早年曾入昆曲名班,故其唱腔受昆曲影响较多,在书调基础上,创造了弹词中较少的商调“2”(Re)调式唱腔。旋律结构严谨,咬字、运腔接近苏滩,以真嗓演唱,音色宽厚,咬字遒劲,上句唱腔顿挫频繁,下句末一字以大跳落腔为特点而自成一格。曲调较富抒情性,大多用以演唱书中的老年角色,或表现英雄穷途的悲凉情景,并被锡剧汲取。经过前辈蒋如庭、朱介生等人的丰富,旋律更为优美,有“蒋派陈调”之称。
( s* V) v8 `' ~( J( ^( ~1 ~1 ?! s1 a1 C; _2 E
解放后,不少着名演员在演唱陈调时,都对陈调进行了改革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刘天韵、蒋月泉、严雪亭、杨振雄等。陈调代表性唱段有《林冲踏雪》(刘天韵)、《厅堂夺子》(蒋月泉)、《武松打虎》(杨振雄)等。7 j/ T5 ~6 d2 l7 ~
% T* \* R) P8 @0 C6 H; d) k
2.毛调(毛菖佩,陈遇乾的学生,前四家之一)
' C' [% a9 ~1 G5 o5 `' v8 V7 d4 }# C: o" U* C/ ?2 D0 V
唱腔由东乡调与弹词书调糅合而成,人称毛调,据说马如飞的马调曾受其影响。已失传。5 g% d! K. V4 M2 r
8 i( Z D; o. o$ C- g3 x, D
3.俞调(俞秀山,前四家之一); X6 W8 W; w+ S. C0 \
: s. L5 i7 i- \# p* K
唱腔受江南民间小曲及昆曲影响影响较大,真假嗓并用,为弹词三大基本调之一,轻盈柔和,缠绵悱恻,大多用于年青女子唱段。许多流派唱腔,如小阳调、徐调、祁调、侯调等,都是从俞调派生出来的。可以说,俞调是弹词婉约和抒情派唱腔的鼻祖。初学弹词者,必学俞调,以了解运腔、用气、吐字和发音等基本技巧。' h- Q" D2 F* u
$ Z8 R, J1 {5 ?6 `3 Q% S+ X9 x4 v
早期的俞调较朴素,并用长过门,节奏徐缓,现称为“老俞调”,老艺人俞筱霞演唱的《梅竹》保留了老俞调的特色。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蒋如庭、朱介生等人对曲调作了较大的丰富与发展,并改进了伴奏过门,成为“新俞调”(曾有蒋朱调、蒋俞调、朱介生调之称)。杨星槎以短腔急转的“快俞调”弹唱《珍珠塔》,成为特例。黄兆熊将昆曲中生旦的唱腔与唱法融入俞调,虽无长腔花调,但字正腔圆,被称为“标准俞调”。; h# m: [ l/ e0 V
8 K6 W7 B& F( i' G$ q" n 解放后,朱慧珍、杨振雄、周云瑞等结合书情内容,突出各自风格,对俞调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俞调的音乐性和表现力。其中,朱慧珍的俞调得朱介生传授,字正腔圆,细腻工整,被称为“俞调”正宗,代表作为《宫怨》、《思凡》等。杨振雄在弹唱《西厢》时根据书情与自身特点对俞调进行发展,并借鉴昆曲的演唱风格,形成了“杨俞调”,代表作有《宫怨》、《怨月》、《闹柬》等。周云瑞谱唱的《岳云》吸收了京剧武小生的唱腔,变清白婉约为明朗激越,极大地加强了俞调的表现力。
1 e( s# X* a6 v I9 B% T4 {
f! p5 ?) L- u! _$ r 清咸丰、同治年间: a7 n* {2 \( ~% T" W
6 `5 e! }8 G2 @: [, ^# v" E
4.马调(马如飞,后四家之一)7 ]2 O" |5 |. W2 [1 U# c2 c) X
. x; {0 I, ~2 F' {- K! q/ r
马调是马如飞在书调基础上,汲取东乡调的旋律,运用本嗓叠句快唱,形成的节奏明快、朴实流畅的唱腔。马调以吟诵为主,注重语言因素,旋律平直,由于多用迭句,听起来如小桥流水,连绵不断,雅俗共赏。0 @1 C; x" {# h( n0 R' F% w& e% v
# y; n- `: |3 H' X& J
后辈艺人根据各自风格,对马调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先后形成了魏调、沈调、薛调、琴调、王月香调、小飞调等众多流派唱腔。作为实用意义上的马调已经不复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唱腔通常被称为“马调系统”。9 l! _/ \, |9 z4 a5 ]% r
2 x4 X2 N: I- Q2 R' D* k 5.自来调(王石泉,后四家之一)4 T* R0 i2 ~' I j5 Q$ f+ ?! ~/ |+ U
9 @5 m0 r" O! ^, M/ g- ^
王石泉天赋佳嗓,音域宽广,真假声均佳,擅唱马调、俞调,并在艺术实践中将两者融合,形成“俞调”中夹“马调”的曲调,人称“自来调”,亦称“雨夹雪”,曾盛行于书坛。已失传,或谓此即“小阳调”之前身。- R# d1 l7 T' F/ k: x0 G0 |5 s
" Q' l4 W% Y# Y# t, r' o. \, j 清末民初:4 N, Q' a" t6 K
8 t4 V' |( E( r% ? 6.魏调(魏钰卿1879-1946)% x2 h5 M+ W( p/ F. {
) R" j5 F$ ~7 S) p% f+ K9 N: R 唱腔继承了马调字多腔少、一字一音、爽利简洁的特点,并突破了其稳健的节奏,更趋灵活自由。(前奏过门稍长,而间奏较短。)咬字清晰有力,注重呼吸,运气自如,侃侃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