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36|回复: 5

[作曲技巧] 音乐鉴赏——第三讲 音乐鉴赏示例

[复制链接]

1575

积分

2

听众

85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75
czwqjwqtzh 发表于 2017-2-23 18: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讲 音乐鉴赏示例
/ S3 P5 k6 z7 I0 I' }5 V& O% [9 v7 P3 T

7 R! v! A+ i  x2 `  }  古琴曲《流水》* x5 C4 |/ {0 j4 c8 h# J. F; B

' j  X) [, z3 D- J/ X1 X. L: S+ H, h- i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x* r5 \6 B+ r) m/ b  X
2 [, E: V3 g" s( b" a3 m: d% A4 S0 Y% T. L$ z; R
  早在《列子·汤问》一文中,就有关于战国时起伯牙弹琴、子期聆听《高山流水》的传说记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日:‘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流水》的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由明太祖朱元章之子朱权编于1425年。据《神奇秘谱》解题: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现在流传的多为《天闻阁琴谱》(1870年)所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他充分发挥了滚、拂、绰、注的手法,使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所以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此谱包括九段,可划分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 z4 [  o. f" F3 J
9 `3 j: Z5 j) c  ^

+ ?7 ~6 F0 f7 h- _  e4 M# U  第一部分“起”(一至三段)。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节拍较自由,旋律不明显,但潜伏着主题音调。第二、三段是主题的呈示和巩固,主题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既活泼清新,又深沉浑厚,表现了层峦迭蟑,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 z) b4 a* T* O# u( K* n

6 G( I3 m: Y/ a9 ?) t- D8 c
1 s, X. Y  z; K/ A. m4 ~. X" {7 h  第二部分“承”(四至五段),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浑厚有力,与二,三段形成对比。那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漏漏的细流。连续下行的模进音型又使音乐具有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的气势。
0 y3 j( r  `( m% S, `! l
( Y" Z5 f4 I, D+ Z
1 T# q' k- ~' {  Y$ \, w" V% t  第三部分“转”(六至七段),正是张孔山增加的着名滚拂段落,是乐曲的华彩部分。“滚”是指七弦琴上依次由高音到低音的拨奏,反之,由低而高叫做“拂”。第六段,开始旋律性较强,好象流水悠然自得的旋转嬉游。接下去大幅度的滑音,伴以由疏而密的滚、拂手法,如水石相撞,漩涡急转,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第七段是精彩的泛音滚佛段落,它虽然短小,但意境十分优美,仿佛流水在太阳下熠熠闪光。
6 X5 b2 a" P' E+ a: `. b3 f7 y; I3 @& ?1 r4 e
6 W7 d" I% O2 O- C1 A  c
  第四部分“合”(八至九段)运用承、转中的部分音调,造成呼应的效果,断断续续的滚佛旋律,泛起滔滔江水的余响,然后转入按音奏法。简短的尾声,以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暗示波涛过后宁静抒情的画面,余音袅袅地结束全曲。
8 N. ]! U: z; j/ q9 r  b% J: [; f( \' k4 ]" m1 R. m

6 |% t. u7 T5 P. M; F) u4 F, z5 t  【思考与练习】
# G8 @: _. s, C7 b( y9 ?- h4 u# w+ w8 O
5 ^1 Z5 v' k. o$ f2 U% X
  1、请哼唱出你印象最深的音乐主题。: H4 X0 n7 a+ Q

8 k6 _& t; v8 \' B7 a1 i; ]( I3 T; b
  2、根据你个人的音乐体验,尝试联系中国音乐“微势飘渺”的风格特征,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1 e4 o: `2 x9 M
% {* l) k- d5 j- c9 e, t
2 e* i) h& d1 i6 n* L) U0 f7 Q  二胡独奏《江河水》
. u5 y4 z# g+ e/ V; h. K/ U' i. v) `3 B% a; T% x* t

1 M! r( e! a6 E8 S" |  【 题 解 与鉴 赏 提 示 】8 F! s& d7 o3 {* s
+ C+ V3 D* o, t/ Y7 O7 @- N4 l$ [

% c" a9 \; y% N" M4 b' ?  《江河水》本是我国民间鼓吹乐的一个笙管曲曲牌。50年代初期,原旅大市文工团的几名民间音乐工作者,将“辽宁鼓乐”中笙管曲牌《江河水》改编为同名双管独奏曲。60年代初,二胡演奏家黄海怀将双管独奏曲《江河水》移植为二胡独奏曲。它以民族弓弦乐器特有的缠绵哀怨的艺术特色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而使这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流传的更为广泛。是一首从民间音乐中发展而来的器乐作品。; g% q& I& a8 ~; R- I

" w4 ?" O  H  |( }
9 Z% l! c0 c! a0 n  《江河水》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音乐特色。据说,当地还曾流传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在旧社会,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被万恶的官府抓去服劳役,遭到百般折磨和虐待,不幸死于外乡。妻子闻讯后来到曾经送别丈夫的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回忆往事,号啕痛哭,倾诉了心中无比悲愤的感情。
* p5 ?- j0 x; J1 `; h  w# j& g; X6 i, e1 {3 `' ^: W
" P* b0 H7 j/ l) V5 j
  这一传说为乐曲的感情表现提供了合理的联想依据。. D" j, J5 i+ c3 J& o
* c0 j9 v  z, j: K0 r! u) @7 k
( T2 j5 E% r3 T+ i4 J7 b+ ]: v4 `; \
  乐曲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由引子和三个乐段组成。
5 G$ o' Z! Y) M, U
, I: Q, o6 U$ n
9 a& R+ w% x( I8 ~2 t  节奏自由的引子,是从乐曲第一段中提炼出来的一些特性音调组成,悲切、凄凉,那如泣如诉的哀怨音调一下子便扣动人们的心弦。它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情绪特征,并孕育了悲愤情感的倾诉与展开的因素。) R/ Y9 s7 U" y$ E( y7 Z1 W
8 f) S6 G. @* Y2 w2 c0 t8 ]
3 X+ p: {* C/ Q$ \9 I' A# J; l% J
  第一段,以十分简练的音乐素材表达了丰富、深沉的感情。那悲痛欲绝的哭诉音调,在音乐情绪的层层展开和深化中汇合成一股无比悲愤的感情在奔流激荡,有着撕心裂肺的艺术效果。其中,起伏跌宕的旋律和其中明显的音调下行的特点,逼真地摸拟了民间哭腔所具有的拉长声腔,以及高而复低的痛哭情态;颤弓的运用,犹如声泪齐下的哭诉,使乐曲悲愤的情绪更推进一步;一强一弱的顿弓表现一种内心的愤愤不平情绪。. a) l  X- V1 U3 e+ x& a% N" W' Y

6 o; u$ d+ `2 N0 B, v- i* `# ]/ u4 @: u3 m: |/ f$ z
  第二段,在转调和调式色彩的变化的基础上,音乐进入了神志恍惚、如痴如呆、絮絮自语的意境,带有民族吹管乐器洞箫那种“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音乐色彩,好似过度悲恸之后出现的沉寂,与第一段形成强烈的情绪对比。独奏二胡和伴奏乐器一问一答地呼应着那几乎重复的旋律,细腻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隐痛情绪。  D% a: m+ H% g3 z1 J9 k
0 ~+ P8 {' {* c8 C; u
0 t2 k9 \/ t3 a" N$ m+ M4 C$ n- Z
  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哭泣和哀怨的情绪更多地转为强烈控诉和反抗的情绪。开始的散板仿佛江河的闸门猛然打开、感情的洪流再也遏制不住,悲愤交集的情绪一泻而出。之后,通过各种二胡演奏技法的运用,将悲愤激昂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最后,逐渐下行的旋律和渐慢的速度,使音乐又回到思绪万千的悲痛之中,乐曲在余音袅袅的凄凉意境中结束。8 k4 ~% [+ C) M5 o

  v' h* ]3 _& Y( I( D: f
0 d9 }) G( K4 N" l4 x  X9 L; y! O  【思考与练习】: A! |. [$ k/ \- T% |2 B. F

9 f8 A+ U, }$ t) y& U1 N2 c  l, d# K( A+ d, N9 c# u$ J; m
  1、 这首乐曲是否唤起你的某种情感经验,原意谈谈吗?
0 I0 ^- i3 x' w" \, _0 W
- }5 _  H8 t/ j$ a# A
0 F! m' f) B  o" N: N  2、 试联系中国音乐的方言风格、演唱风格、演奏风格,表述你对该曲的理解。
/ z. p9 Y1 S. k! i% U- X8 P$ ~& T, }1 X
9 J, T5 X' z( ?) G7 H% {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8 ?2 _$ \& p" i3 N; {4 R* D

6 u4 t4 n6 r" D/ d, p: D  M7 l& p/ p- N. F& V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 R2 R; v* }& j& p) C% e
, w- u0 R# u9 b6 Y+ c+ s$ v8 f6 V" z& j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萧鼓》(又名《夕阳萧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193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5

积分

2

听众

85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75
 楼主| czwqjwqtzh 发表于 2017-2-23 18: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根据对乐曲的理解,拟了十个小标题,以助于人们欣赏此曲时联想。解放后,这首民族管弦乐曲又经多次整理改编,更臻完善,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乐曲的十个标题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深云际;6、渔歌唱晚;7、回澜拍案;8、棹鸣远濑;9、矣乃归舟;10、尾声。如果将十个标题连起来看作一首诗,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音乐,而不是刻意寻求各段中具体的描绘内容,那么,随着委婉的旋律,富于变化的节奏,精巧的配器,柔和的色彩,典雅的风格,深邃的意境,自然会联想起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激起对风姿异态的江南水乡的赞叹之情。
& s; {8 n* A$ A- M
9 `& F  S& [4 x% x' C2 d9 {  乐曲具有自由变奏曲式的特点,每段以新的面貌出现,但与主题都有内在连系,特别是在段落结尾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合尾”手法,即以相同的乐句与主题的结尾相合。
% t% N# Q5 z% T! l
8 n! Z! E7 Z) M1 j) e5 ]- x1 V( m: X5 L
  第一段“江楼钟鼓”,开始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质,由琵琶的弹挑轮指等技法,由慢渐快地模拟鼓声,萧和筝则奏出轻微的波音,好似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又好似远处钟声的回响。接下来是乐队齐奏的全曲的主要主题,优美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 h% T" q# N; F+ ^, f
- m- C) p  r8 x+ O2 I4 y) P: I' Y1 K/ P$ ^
  接下来的“月上东山”、“风回曲水”和“花影层台”三段,先是将主题旋律移高四、五度自由模进,象征美丽的夜色中月儿在徐徐升起,起伏波荡的旋律,犹如江风习习,水波潋滟。尔后,琵琶演奏蜜疏相间的华彩乐句,好象碧波荡漾,水中花影摇曳、纷乱层叠的景象。  t- H4 k* T% ]9 J" L5 n
) P" s6 y+ D) b1 @& M, h6 E
% }4 F9 s; K1 k) [* u" `6 `* t* q
  第五段“水深云际”,琵琶、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旋律醇厚深沉,忽而琵琶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
5 w; y9 R( Q; Z; S* e- _, Y* R$ R) R* t/ a! n
9 e% [1 i5 O, p
  第六段“渔歌唱晚”,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箫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转而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
; n( X! V/ k* ~& W0 }+ R) x2 k/ x" U# o! {8 {! A( M
# T" a) R+ Y/ A9 z
  第七段“回澜拍岸”,琵琶用扫轮弹奏出一连串由慢而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接着由整个乐队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并伴以古筝的滑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景象。' f6 H4 z% h6 t. P& E

4 ?$ K& R: L, E' V/ `4 ~4 v' c' C: j$ \  n3 y
  第八段“棹鸣远濑”和第九段“矣乃归舟”都是描绘摇橹划浆的动态和声音。
5 }5 x0 S; j1 v: L2 ]2 G! U9 L0 j1 D5 b: z

# K% B9 ~( E, G# o  特别是第九段,在古筝琶音衬托下的乐队合奏,复线式递降递升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矣乃”,由远而近,把乐曲推向全曲的高潮。接下来进入尾声,节奏自由,速度放慢,二胡和箫奏出悠扬的旋律,似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结尾处,轻柔飘渺的一声大锣,使音乐更具深远悠长的意境。
" T! N) @' S+ x$ R  e! I5 b- q4 s
- A2 {" ~5 f8 V  J0 |% }9 K& o* j- t3 P4 F
  【思考与练习】
6 b4 M4 C4 {9 s/ l/ @6 Q0 ]+ t0 a3 ?& R/ x; J, ?' a' ^

4 r3 s) A: V: _' [: P* _+ j0 w  1、 你是否记住了乐曲各段结尾相同或相似的音调,能根据这一音调听辨出不同的音乐段落吗 ?4 }% Z' \( R. ]5 W. k3 A

2 ~  X* I! R3 j1 [/ C2 k# Q) K0 r8 P* F' J; V
  2、 你是在音乐中想象着春江月夜的画面,还是在体验着某种“心物合一”的意蕴?能用你的语言表述出来吗?" z* i, J9 L5 f# x6 c
: d3 k0 P' P! Q  i+ J

; A+ Y( X+ v8 d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6 E5 Z# Y; t6 }) M- K/ C: B0 v: w* w- e
" r4 k& G3 m  Z0 D: s7 h

9 L! ^; K, ^  ?1 s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 V) f0 f7 ~: G& a; d3 M$ ~& D# x3 T* K4 l% T

4 [$ X6 \! g3 A2 _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于1958年12月至1959年4月。何占豪、陈钢两位作者当时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这部作品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受到舆论界的广泛好评,数十年来,它长演不衰,保持着迷人的艺术魅力,被看作是欧洲音乐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是中国音乐在一个新发展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8 _* w' H3 e0 {8 |& p! ^% T2 X: w) n8 `
5 S) B$ F3 D1 w- D0 ]7 B/ R! o$ M) Z
  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情节:4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农村祝家庄,祝员外的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纯朴、憨厚的穷书生梁山伯同窗三载。当学业结束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倾吐蕴藏已久的爱情,但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但祝家嫌梁家境贫穷,而把祝英台许配给了一个豪门子弟——马大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不久便抑郁而死。祝英台闻此不幸,悲痛万分。在送亲的途中,她来到梁的坟墓前,向封建礼教发出了血泪控诉!此时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坟墓之中,遂化为一对彩蝶,在花丛中双双飞舞。
  g& e* H. x$ q( C% i& w
4 Q  N7 B9 X$ B
+ T8 W9 H9 H: r$ P/ H+ W3 b  这是一部单乐章的标题协奏曲,作者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概括为乐曲三个部分音乐表现的内容,将这三个部分融于欧洲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框架之中:呈示部(相爱),展开部(抗婚),再现部(化蝶)。并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成功地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融为一体,用音乐的形式艺术地再现这一动人的故事。
1 v$ q8 N1 _9 Z* o
6 D; e- T* I+ l. V" ~$ {( ?0 m6 ?. ^/ P+ i, P" ?6 z" t; N
  呈示部:相爱
" i5 Z( [; j6 n+ X; b
& X3 V. K2 {! f, z& F
: ^9 B4 y( c, Z2 _4 i2 u  引子。轻柔的弦乐泛音引出长笛带华彩的引子,上下跃动的八度大跳轻盈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5

积分

2

听众

85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75
 楼主| czwqjwqtzh 发表于 2017-2-23 18: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活泼,双簧管的优美旋律,描绘风和日丽、乌语花香的明媚春光。' [2 P0 C+ l7 h8 d* _% K
0 Y# R7 S8 f4 N$ n
  主部:1 _6 a7 g3 G8 P$ e

5 h/ K0 B# S$ w6 `# U- b$ U" d# d, a' N
  爱情主题――在轻澈的竖琴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爱情主题”,它由越剧唱腔的典型音调演化而来,纯朴、优美、动情,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甜蜜而美好的爱情。2 ^. Q/ N( d" V6 L

2 E5 ]3 H/ K; ~6 \! ?) t% G9 O5 ]9 u6 h- ^+ K
  草桥结拜――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情意融融,比拟主人公漫步于草桥亭畔,结拜手足的情景。
3 F9 t$ P/ E0 W! ]3 h/ x3 _
- ]8 ?. W5 d" Y* k& Z/ N
0 Q' a" k  @/ r" l* g7 ^9 S  A  主题再现――乐队全奏的爱情主题,进一步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真挚友谊和深厚情歌。  x; W7 n, r6 x$ z  ?9 n, o: C: T

8 z8 [- Q! t4 F: b1 a2 w: j( K; X! N4 J% N& w
  连接部。这是在钢琴衬托下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和爱慕之情。
- N/ B2 S/ K% Q% i7 c7 }. ]$ u( \- K" U, {+ Z  v* O9 c- d

7 M% P6 C& |3 z# d) @1 [  副部。副部是活泼的小快板,回旋曲结构(ABACA)。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回旋曲主部主题来自于越剧音乐,欢悦、嬉戏的音调与舞蹈性节奏的伴奏。第一插部采用独奏小提琴先后与木管、弦乐相互模仿的竞奏形式。第二插部情绪更为活跃,尤其是独奏小提琴模仿中国乐器古筝的演奏,富有弹性的节奏、灵活跳动的音符和起伏波荡的旋律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相互追逐嬉戏的动态和神情。
+ S# N6 P- G# `/ ^7 a. b0 w& j. J" Z. q7 s$ k

$ B$ \1 s) n9 Y" U  结束部,慢板,由爱情主题的音乐材料引申而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缠绵的二重奏,表现梁、祝“十八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
( D2 q/ ^% R8 [6 j, E. ?
6 o4 W5 r! i8 g. ~# o7 h3 x- v- f
# u1 i& d5 Z/ o. E. o6 s- b  U  展开部:抗婚8 P. d% `/ a( y& Y3 N% o- [
- Y+ Y: q' p5 {; U1 B
1 _4 z1 L1 Q$ _. B: P
  抗婚。沉重的大管和大提琴齐奏及低沉的大锣作为悲剧的预示,造成惶惶不安的气氛。象征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以中低音铜管齐奏为主体的低音线条,用粗暴的音色奏出,威严、冷峻而凶狠。接着是小提琴用散板双弦演奏的激昂音调,表现出祝英台的痛苦与激愤;象征祝英台抗婚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作曲家借鉴中国乐器琵琶的扫弦技巧,用强烈的切分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反抗者的精神和形象。接着,“抗婚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将音乐推向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描述祝英台激烈的抗婚场面。
- d& H$ [6 j' ~2 H5 m8 ^% A# U8 ^6 s1 D

1 h. V# ~. B( O  楼台会。由小提琴及长笛奏出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的哀伤的慢板主题。接着是独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动情的复调旋律表现一对深爱的主人公生离死别的伤感,如泣如诉、感人挚深。/ `7 P" q; `' U+ z* T* w& R! ]& Z

2 ~! |8 ]* ?" a+ Z# k1 [
1 U0 ^  _  L. j9 ]  哭灵投坟。音乐转为急板,情绪急骤变化,悲愤的音调、紧张的节奏,形成了展开部的第二个音乐高潮。在这里,作者借用我国京剧中紧拉慢唱的形式,表现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坟前向苍天哭诉的情景。在独奏小提琴奏出带华彩意味的一个音乐绝句后,由弱至强的打击乐推出乐队全奏,象征祝英台“哭灵投坟”,纵身自毁的形象,全曲的戏剧矛盾达到顶点。& }( Y3 V+ p: ^7 c0 S: I$ v/ p
# {; A2 {. @7 j$ ?* E0 Q: n

% f+ I1 [9 @4 l4 |) L  再现部:化蝶" O2 K2 n( b  O  V
8 g0 M- Q5 V5 [- g) [

2 K) \% H% x+ H* T- r, |+ T  再现部省略了副部。在宁静的音乐气氛中,飘逸的长笛旋律和竖琴的刮奏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仙境。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再现了爱情主题,钢琴奏出流水般的晶莹音响,弦乐群轻盈的拨奏扑朔迷离……,象征梁、祝死后化成一对蝴蝶,在天堂翻飞起舞,永不分离。. y9 |/ S. c  h- P5 e1 H

4 r7 C  w2 p: G/ E/ d
9 H' u0 w9 S" B! Y* s  【思考与练习】0 X  P$ _% R2 o+ Y& r2 i
+ N' |) T$ |1 n

  f& H  W9 \2 }# |) n  1、 你对哪些(个)音乐主题或段落有较深的印象,谈谈其在乐曲中的表现作用。
- q* I# Z- V2 _( W
. v4 z( @) L( P' G% _2 s4 p9 a" L  |+ B$ X9 }$ q
  2、 围绕音乐的表情性、模仿性、象征性和暗示性表现特征,表述你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 S: J# E) Y" ~2 W: f
5 Z# D" y: f5 b4 r8 D
; H: G/ \5 Z& F& Z0 |+ D% J  交响音诗《纳西一奇》9 B8 r) V9 V7 O+ y% u6 p1 C3 g: f

1 z/ z) S' g, ]4 L: m, O4 G! W
) j# h  g4 D" a# i6 z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8]
: Z& f! B( `* M6 ~( D" Q8 ^( M5 P8 H( s

5 V# ~+ j& F. q  }) ~  这部交响音诗由当 代 中 国 作 曲 家 朱践耳完成于1984年春。同年在第十一届“上海之春”由上海交响乐团首演,黄贻钧指挥。这部作品以云南纳西族的口弦音乐为基本素材。纳西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象形文字及用它写成的巨着《东巴经》,为世界文化之珍奇。东巴舞十分独特,刚发现不久的东巴舞谱为世界最早记录舞姿的文献。纳西族居住处的玉龙山雪峰、虎跳峡飞浪、500余岁的万朵茶花古树,皆为稀世之奇观。纳西族民间音乐中小巧玲珑的口弦,更是别具一格,为诸奇中之又一奇。于是这部作品便以此而取名。& c$ i; R4 i) f- h2 K( R
+ ?- J: l5 \: Z( a% u* |
3 G. Y1 A6 ~0 |# I  w: X
  口弦由三片竹簧组成,在三个基本音之外尚可发出不同系列的泛音,为多调性重叠提供了依据。此外,它音色丰富、节奏多变,与本民族其他民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5

积分

2

听众

85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75
 楼主| czwqjwqtzh 发表于 2017-2-23 18: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在风格上融为一体,成为作曲家艺术创造的基础。乐曲包括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标题均取自口弦音乐,作曲家根据这些标题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结合纳西族民歌的特点,写出了形象各异、情态丰富的音乐。
- p, `- Y  ^" G$ @  K- A
; P4 @# D0 z( a  第一乐章,“铜盆滴漏”。这是一支飘游在幽静旷野中的夜曲,音乐深沉。结构为三部曲式,A段主题源于纳西族的“谷气”调,这种调式很特别,其音列结构与全音阶相似,用萨克管独奏,朴实、深远、耐人寻味。B段主题取材于民间二重唱情歌的“时受”调,音调活动于纯五度音程内一个不完全的半音列,由弦乐奏出,强调口语化的句态和“起、承、转、合”式的吟咏,其音调的起伏升降、节奏的前紧后松,极富民间音乐的韵律感。它像是寂静夜间歌手的吟哦,或像是远方传来的纳西笛声;又像是“东巴”(纳西族中有文化的执掌习俗礼仪的巫师)在诵经。* Y0 K1 _# y5 O. }8 e5 N: B; o

9 V! O& ]$ h( T8 G1 \' j3 l
6 n* V* \( c4 a  s. v6 K5 Z3 T  U  第二乐章,“蜜蜂过江”,它用音乐造型手法,描绘蜜蜂由远而近,越过滔滔江水后又逐渐远去,意在以勤劳、不畏艰险的蜜蜂象征纳西人民勇敢豪放的性格。音乐由三个段落组成,以小提琴和长笛交替演奏的十六分音符旋律为蜜蜂主题,用音色粗壮的铜管描绘大江。蜜蜂主题为D调,大江主题为降A调,两主题的叠合,刻画了由远方嗡嗡飞至的蜜蜂遇到拦断了道途的江水。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作上、下小三度的推移,在F调上重合,描绘蜜蜂在江河上空飞越。第三段,两主题的调性再次分别作上、下小三度推移,蜜蜂的调性(降A)与大江的调性(D)正好是第一段两主题调性的互换,意味着蜜蜂飞过大江后,“弱者” 变成了“强者”、貌似强大的江流被小蜜蜂“征服”了。
" ]" y0 v* x+ _- J" P7 p' ~7 E
) Y1 ?: ~& ^' [' c. Z; |1 ?% O9 B4 W7 y$ q
  第三乐章,“母女夜话”。音乐柔美、抒情。分为四个段落,运用调性布局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展开。第一段,大提琴奏出的“母亲主题”和由小提琴奏出的“女儿主题”,同在降A调呈示。第二段,两主题的调性分别向上、下推移大二度,形成降B/降G二重调性结合。第三段,两主题各自再作大二度反向推移,构成C/E二重调性。第四段仍以同样“步伐”,在第三段基础上再作一次反向推移,结果两主题统一在D调之中。这样的处理与作曲家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不无关联,它仿佛描述了母女二人在夜间细声地谈话,最初各自陈说自己的意见,由于年龄、性格和经历上的差异,这两代人对生活中某些事物的意见不尽相同,偶尔也有“争论”,但最后她们“统一”了,母女二人终又心心相印。( m9 i; _' [" T& U

* ^9 {5 m! ?* n* o& u- v2 L$ h  t
  第四乐章,“狗追马鹿”。这是狩猎生活的写照,表现了纳西族人民强悍、粗旷的性格。作曲家采用多层次的平行、模仿、固定反复等形式,形成丰富的多调性组合形态,描绘围猎时追逐、呼喊的情景和紧张、惊险的场面。; Z* m6 C7 \* _( z, X
2 E0 u' a1 U9 \: R7 _

! ~& a/ _9 l6 ^8 F# a6 n- L( p! Y  该作品1984年获第十一届“上海之春”创作奖,多次在国外被演奏。+ `1 P/ W$ Q. s# N& W. D: T1 @4 O1 {

  X1 h& U' ]/ P0 D) t4 x2 T; _) [5 u  X& \7 {5 E
  【思考与练习】
5 d9 f7 T$ T6 O, w/ T& h
6 a( y! p' ?2 u/ d3 R4 R" T9 N. l/ `+ q
  1、你对纳西族或云南风情有多少了解,结合对音乐的感受,谈谈你的认识或有关经历。
- K, L0 K: w% H# X9 _9 S
+ K- B. Z! f4 x
0 t7 U1 I- b6 _; z+ d* @  2、说说你对作品中采用现代音乐手法表现民族色彩风格所产生的新颖音响效果的感受和理解。
* {. f" n) ]* f* K/ ]$ ^% s
' }: p6 G, [1 f% R: v, G: R
$ S9 G1 M+ y8 c2 m5 p# N  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
' m, S- A8 x5 @  `
$ i- e! y; A" C' N
5 i$ e: a- x- X" ?, U+ Q+ c/ v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6 A5 N, f5 h: A% p( I& T' d$ F9 b: h0 K6 Y& n) C, T

- Q3 Y- N3 O, W1 N: m" k0 m  巴赫曾为勃兰登堡侯爵写了六首器乐协奏曲。百年后,人们才在侯爵的档案馆中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手抄本,故称《勃兰登堡协奏曲》。这些协奏曲全都是由二至四件乐器组成的独奏乐器组与伴奏乐器组的协奏或整个乐队的全奏交替演奏。其结构多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分别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用复调手法加以展开。《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是由小号(高音自然小号)长笛(英国直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组成独奏乐器组,其中小号旋律最为突出。小号的音域高达g3 超过了现代普通小号,一般用特殊的F调小号吹奏。
  d9 N* T! i  G+ S
3 L" `& w5 _! `
( o6 k6 D: Y: u: J; J  第一乐章快板,回旋曲式。主题生动、明快,轮流在小号、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乐队上出现,好似不同乐器间的亲切交谈。第二乐章,行板,用模仿复调手法写成。长笛、双簧管、小提琴象三重唱似的奏出安静的农村小夜曲。曲调缓慢,亲切含蓄,如同沉思一般。主题呈示后,采用不同乐器相互追逐的卡农式进行,又好似一幅幽静的乡村风光和民俗情景的画面。第三乐章,极快板,赋格曲。沉默了好久的小号热情地吹奏出民间舞曲主题,然后,双簧管、小提琴和长笛顺次加入,分别奏出其它三个声部,全曲在欢快活泼的民间节庆气氛中结束。( ?& \( r- w# B- e: r) \
9 b& ]3 R, V: l! v2 z
6 x: w" i) {& [/ ^
  【思考与练习】
5 A2 O4 N) j" {
& J; y' A( ]3 Q  A) t! W4 G
5 U! D6 e/ y$ S# F) p$ m, D) P  1、巴赫被誉为复调音乐大师,这首乐曲属于复调音乐吗?- ]9 h. q/ O7 F6 R+ f# G7 b
5 Y/ f: h0 _0 S, j- }" N& B" D
" c/ l, F8 b* R+ @7 P
  2、 你从乐曲中体验到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对称与均衡、典雅又纯朴的风格吗?谈谈你对这首欧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无标题音乐的感受。2 c' L* Y7 k# t8 ?+ X5 U5 ^

+ v4 J' q* s) M% @+ g
( U1 `" Q# F# I# e# K" e  莫扎特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 K+ Q+ Z4 B' e3 }% \- C# R1 O

, x9 j) u( j5 B! ^1 y  A5 B2 ~  |* f; a/ T- f, Q4 F
  【 题 解 与 鉴 赏 提 示 】$ \7 e9 R6 `( b7 ]6 D" X+ p  I; R
2 ?! G6 M: S/ n, E

3 ^5 p2 @, p) Z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K.543)作于1788年夏,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所以也是他最成熟、最完满的一部交响曲。该曲以“朱庇特交响曲”而着称。朱庇特是古罗马神话里最高的造物之神,正因为这都交响曲具有雄伟的史诗性与非凡的创造力,才被冠此美名。
) V. H+ i5 ^" Y. a
3 E1 Y. _& d9 K% s: k- i2 t
# B8 K* C2 g3 k! f. V# n  全曲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没有引子的快板奏鸣曲式,它的主部主题与十多年后出现的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非常相象。该主题采用全奏的方式,充满激进与探求音调的对比,整个主部音乐带有英雄性格。副部主题由弦乐演奏,典雅优美,轻松愉快。展开部是由具有乐观自信性格的结束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发展构成的。
; P6 z2 ]! ?) ?. K( y( `2 _  V# W4 x, o2 {# {2 H) ~8 G
+ h$ Q9 ]; C/ h
  第二乐章行板,也用奏鸣曲式写成。主部主题旋律十分优雅美妙。副部主题安祥洒脱。整个乐章时而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在作者玲戏纤巧的音乐里增添了悲壮的戏剧性。
3 t' [- S" ?6 m- g# i# S% x5 W
: t7 \' S2 o! w  I' V7 H
0 j" s% w8 X, t0 X: z/ x  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主题给人以飞扬和灵活,明快和自由,愉快和清新的感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5

积分

2

听众

85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75
 楼主| czwqjwqtzh 发表于 2017-2-23 18: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中段是前段主题的延伸展开,表现出天真和嬉戏表情性格。
$ }8 f" {+ F6 u$ R- x  {
2 _9 G7 w' ]1 I9 H9 r$ Y0 c. y  第四乐章最为精采,那惊人的对位技巧,显示出作者卓绝的天才。作者把古老的赋格曲形式融入到快板奏呜曲式结构里,使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写作手法得到有机的结合。当各主要主题以主调音乐方式呈现后,随即以赋格的手法展开,每一主题都具有其独立的性格,形成了音乐语言的多层次陈述,但却同时构成天衣无缝的整体。进入尾声后,音乐好似百川归海,气势宏博。这一乐章也被人们称为“胜利的赞歌”。
# G" {9 R( z" K, G
. n+ L! ]. K. u9 D9 N9 H, ^
: F2 a6 P0 b  i4 K: t  【思考与练习】7 L" }4 k- y4 l, y) w* O+ R2 y

, U8 p# {. y9 x6 r: O0 i" M+ V8 U% T- F/ J$ c1 M' Z; X) w7 j& ^
  1、你能体会到莫扎特这部作品与巴赫《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不同风格吗?请随意说说你的感受。
% i" \/ C" L2 @. Q- J- s( R, E" @6 t) T& k" m
3 W# K" g. J9 ^  {; R4 l
  2、 听过巴赫与莫扎特的这两部欧洲古典音乐作品,联系你听过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谈谈你在听觉感受上的明显差异。$ I0 k! e; M( m- r1 a$ T( [

& B+ s( n8 Y' g5 r9 `1 g& S$ u- z; m% y' z, E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 s$ [! Y  ]! z

6 b6 K) V! N' e3 J, @6 r$ v2 ~+ A5 ^. r7 U& a% T9 d9 d$ r
  【 题 解鉴 赏 提 示 】- e$ X$ C: `% v* [
' \4 b4 c/ p3 U& ^, h1 T2 e3 M3 C; H; D
; T* {1 q: U; `3 o  P( K6 A0 X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品125)《合唱》,作于1817-1823年,1826年出版。他用六年时间写下了这部世界闻名的作品。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听众爆发出极为热烈的喝采声。演出后,鼓掌竟达五次之多,而皇族成员出场也只不过鼓掌三次。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一部最宏伟壮丽的作品。在这部交响曲中,作曲家创造性地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巨大的画面,把交响曲的终曲配成由管弦乐、独唱、合唱组成的全民解放、团结友爱的颂歌。这是音乐史上首次将声乐用于交响曲的一大创举。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部交响曲这样入迷。”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认为:“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死而无憾!”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称“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乐曲共分四个乐章。) A( ?5 E& X' i) v

8 R$ d# ~, c& U- @
; A6 G# h4 Y2 `& I3 u9 d# `, c* v  第一乐章,d小调,庄严适度的快板,2/4拍,奏呜曲式。音乐从动荡不安的引子开始,这是对封建复辟上时捕杀光明,血腥空气的写照。以下行分解和弦式旋律开始的主部主题,严峻而有力,象黑夜中一只雄鹰俯冲下来,又如长夜中一道闪光照亮了人间。这一主题象征着陷入黑暗世界的英雄本色。副部主题用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抗争的形象。其中木管乐器的旋律,似乎是无数人在黑暗中发出呻吟哀叹,伴奏中弦乐的上行音阶模进,表示内心对黑暗势力的指责。经过展开部和再现部暴风雨般的激战之后,在悲壮的气氛中结束。
# _1 V4 H" V& j; B8 {3 ^3 d
8 P) y. S# h  Y, k3 i6 l7 y5 N! c- h$ O
  第二乐章,d小调,极快的谐谑曲,3/4拍,奏鸣曲式。为了更好地体现英雄主义的创作思想,在前乐章悲剧性的结尾后,作者大胆地打破了第二乐章一般是慢板的程式,而改为急速的快乐章。它包括谐谑曲(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及其展开部)、三声中部、尾部三个部分。谐谑曲类似奥地利民间的连德勒三拍子舞曲,象征惊慌不安的现实生活中的舞蹈。主部主题以赋格形式陈述,副部主题在明朗的F大调。展开部音乐起伏波荡,汹涌澎湃,表现了英雄在厄运的重压下,不屈不挠的意志。三声中部象是一首清新明朗的田园诗,其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歌风格。短小的结尾部再现了主部主题和三声主部的田园主题,结束时,朦胧、幻想性质的音乐突然休止,连续的九个强音,好似宣告又回到丑恶的现实。, n' @. b3 l8 x2 }1 b1 p
4 ~2 {" d" C0 c1 L7 C

: R, }# y/ S4 n) T; ?: w  第三乐章,bB大调,抒情且带有哲理性的慢乐章,4/4拍,双主题变奏曲式。它似一首抒情音诗,又好象作者正在进一步探索人生的道路。第一主题给人以沉思冥想、悱恻悲沉的感受。第二主题,D大调,适中行板的舞曲,那亲切的音乐语言好似真挚同情的温暖和抚爱。主题的几次变奏后,结尾部铜管乐器吹出的英雄号角与沉思的主题交织,暗示沉默与内心激愤的对照。
& ^! K- N8 c$ G
/ Q- E3 `4 z- I" x0 d
" i" q: B9 A9 J; f- e+ [1 g  第四乐章,d小调-D大调,急板,3/4和4/4拍,混合曲式(奏鸣、变奏、回旋)。这一乐章不仅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也是作者一生的总结。开始时,管乐器吹出惊心动魄的乐句后,出现低音弦乐器的宣叙调――英雄思想的化身。音乐逐渐从悲痛转向欢乐,前面三个乐章的主题在此先后出现。音乐的发展似乎象征着摆脱苦难,冲向光明幸福的最后转折。然后,在圆号持续音的背景下,木管乐器隐约闪现出“欢乐颂”主题的片断,接着,又出现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宣叙调,并继续发展,直到出现完整的欢乐颂主题。在这里,作者再一次突破了交响乐的结构形式。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写成的大合唱。在惊心动魄的管乐器吹奏后,男中音领唱出:“欢乐,美丽的神圣的光芒,天国中的仙女,上帝,我们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地……在你仁慈的翼下,四海之内都成兄弟。”接着是“欢乐颂”主题多彩多姿的、越来越丰富的变奏。其中有合唱,也有纯器乐的军队进行曲、乐队赋格曲。当合唱队以辉煌的音响重复了大合唱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出现了宣叙调式的赞美诗:“拥抱起来,亿万人民!”然后是用 “欢乐颂”和“拥抱起来,亿万人民” 双主题写成的赋格式合唱与管弦乐,多个主题交织展开······音乐以一排排波浪向前推进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5

积分

2

听众

85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75
 楼主| czwqjwqtzh 发表于 2017-2-23 18: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管弦乐巨大的洪流中,形成了雷霆万钧的交响合唱,达到高峰浪潮而结束。3 P  o3 J1 n1 W) D3 g

7 Y$ g9 T  Z' n4 ?& O) i) ~  【思考与练习】
2 r/ B' Q( y; U/ Z% h
$ D6 g. m' @& i. F- H0 \5 o" _7 y3 Q$ h+ h. v+ |# X$ T
  1、 听完莫扎特和贝多芬的这两部交响曲,谈谈你对交响曲这一形式的认识。
+ _+ D$ ]8 k8 X; i! S, r8 K$ I$ @
7 o( k  }3 Q9 M& \1 h/ v, x# J9 t9 j
+ y" i- n' c& y* n# L# ]  2、 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这两部交响曲分别是他们各自的最后一部交响作品,试谈谈你对它们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3 r2 L, C5 M: x; b: b
3 f" w. m6 Z' _9 k0 ~0 N: \/ o  W) ^8 f* Z2 S: a3 A
  《摩弹射手序曲》# d3 M3 ^7 J4 B" {

6 o6 L5 W; o: \( k8 P/ ^% N
3 B& {: e& ]9 H9 {9 B; R. s  【 题 解 与鉴 赏 提 示 】
3 S( B3 i7 r' u1 N" K/ L" _/ n! j, j

- ?4 ^) F5 d$ z9 \; S) W  歌剧《魔弹射手》,又译作《自由射手》,1820年由韦伯作曲。这部歌剧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故事题材取自古代欧洲一个关于《黑猎人》的民间传说。剧情:0 Y3 {5 L0 M- H( D% d2 Y* M1 b
* z; o" t- U/ o; D1 H
1 [3 x, A5 k: @- N4 J
  年轻的猎人马克斯和守林人的女儿阿格泰相爱。守林人向公爵推荐这位勇敢的年轻人接替自己的职务。按照规定,新守林人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才有资格得到这个职位。对于马克斯来说,如果比赛中输了,不仅不能接替守林人的职务,而且也不能取娶阿格泰为妻。在预赛中,马克斯失败了,正当他忧心忡仲时,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卡斯帕尔,用花言巧语骗马克斯到恶魔常去的“狼谷”取来百发百中的魔弹。实际上,卡斯帕尔正在打阿格泰姑娘的主意。他暗中要求魔鬼让马克斯替代自己下地狱。第二天比赛时,猎人连发六弹,颗颗命中目标。这时,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了,公爵指着飞过的一只白鸽要猎人射击。马克斯瞄准白鸽,突然听到阿格泰叫喊:“不要开枪!”说白鸽是她的化身。可是子弹已射出枪膛,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出现了。魔弹拐了弯,并射中了正藏在树上偷看的卡斯帕尔。最后,勇敢善良马克斯和美丽的阿格泰结成了伴侣。
; b* k' l( h# D; S1 T6 x8 ?, Y/ }2 L+ c3 `# `
# ~! {- Y! S, x) ^: [7 K  d$ p
  《魔弹射手》序曲,概括了歌剧的内容和主题思想,采用自由奏鸣曲式写成。7 ~& t  W; L3 p- f7 I

0 J6 f3 S5 a6 p! X6 d7 T$ [$ U& F
3 ?) u- I: `$ M5 U4 V" ^! u% ^2 C$ W  引子。4/4拍,悠缓温柔的主题,由4支圆号奏出,描写晨曦,森林景色。然后是木管柔和的声音,好似森林中清新的气息。接着是暗示黑暗势力的音调以及管弦乐在低音区奏出的不协和和弦,造成咄咄逼人的神秘气氛,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善与恶的斗争。% N3 F) ]* l# w: D, W- E
' P: i9 b, c. F' H

  {- c. B8 _6 a  呈示部。主部主题选自歌剧第二幕末尾,马克斯来到阴森恐怖的“狼谷”,出现戏剧性高潮时的配乐,代表黑暗邪恶的形象。副部有两个主题:马克斯主题――单簧簧来演奏,取自第一幕里马克斯的咏叹调旋律,表现马克斯的忧虑;阿格泰的主题――小提琴演奏的美丽动人的旋律。9 n0 Y/ ^7 _" \" F( P; [1 Y
7 m/ K' f; H  e% w3 j6 R2 s5 w
9 u+ y: R9 c. I$ P. v5 Q0 B
  展开部。短小精悍的展开部,将正反面几个主题交错出现,象征斗争的展开。
! J2 O- |! q5 R
2 D" O2 j+ C' ~. R' m1 u( t% \0 H
5 ~! \7 o. [% Y3 W/ K- ^% M  再现部中黑暗势力暂时占了上风,音乐在恐怖声中逐渐消沉。突然,乐队奏出明亮的C大调主和弦,暗示最后一颗魔弹射中恶人的心脏。象征光明的阿格泰主题强有力地再现,正义战胜了邪恶。音乐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 x+ ?! @) R# K) b
  x/ Y) u; p" U# i9 |7 m% b; X+ ~0 j6 L0 v% _7 w; k! N
  【思考与练习】
2 F. C3 q' o+ D3 i+ r3 D. y- M7 v$ ?* m" v3 S
, l0 \! z" O6 d0 h, N9 N* l
  1、 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派标题音乐作品。试说出该作品如何通过音乐主题或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的象征或暗示作用,来表现描绘性、情节性和戏剧性效果的。/ E6 P5 _( w+ S2 S0 O* y: \3 B

7 Q& S  b; A8 \4 a$ h& D& R* D' O5 A7 j# _/ y
  2、 这部作品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都属于单乐章的标题音乐,他们都是以文学故事为题裁的,试谈谈你对这两部作品的不同感受和理解。, {& ~' u7 t; }  g6 I8 d$ e
) f  A9 _$ k# z7 t& u2 m6 ^

% b6 b0 x! s; W  F. A/ T# E  交响组曲《大峡谷》5 f% s, \* k7 A" `& D$ }
7 g0 {& X# k( ~0 u* @- T2 W" h
3 ~- I( R  f4 ]. H8 O6 [
  【 题 解 与鉴 赏 提 示 】& Y6 O: J" ^  K
2 D: F1 \5 R+ z
1 G, W+ A8 B4 m+ }6 n) r. H
  格罗非(1892-1972),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他的理想是将纯音乐和爵士乐
9 z. U% {% `& j# ~
( T% C2 b" x' ]+ W. I; F* B4 Q7 j, E
  结合起来。1924年他为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配器,使他名声大振。其代表作有《大峡谷组曲》、《密西西比组曲》、《好莱坞组曲》等。8 E, _& f: D- V4 j
0 o; C  b% C0 g4 Z% e. J
1 K. r6 X. C1 G4 f
  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高原。山峡形成深达1500米的断壁,深谷里是科罗拉多河,故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其中最深的一段(长约170公里),1919年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作者在十几岁时曾说:“当我在亚利桑那州的时候,就想用音乐来表现这个文明于世的大峡谷。”经过了二十多年,他才实现了自己的宿愿。
2 J! ^6 N. u0 C  J; h! z/ _# D: G% \  t% l" b5 _

6 h0 J& l% n0 D2 l  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
) o4 _& ^# f! @4 {( b5 d) L' l' m
" _+ g* M- j. L6 E8 [
  一、《日出》。定音鼓轻柔微弱的滚奏,鼓声逐渐增强并伴随徐徐流动的乐声,尖锐的短笛声好似鸟鸣,这一切象征着大峡谷在黎明前的夜色和微露的晨曦中逐渐苏醒。接着,英国管奏出了温和亲切的晨曲――日出主题。尔后,交织在一起的晨钟声、水车声、鸟鸣声引出的音乐的变化发展,好似描绘了断壁岩层上五光十色的绚烂色彩,喷薄而出的太阳灿烂夺目,映照着生机勃勃的大峡谷。
9 W  `4 a' `- K  U: l  K/ t4 m; x4 l, r% }  L0 z9 R
) ^6 i7 Y1 Q9 c! V$ a# A
  二、《赤色沙漠》。大峡谷南边的沙漠被称为赤色沙漠。在阳光照耀下,蒸腾的热气和各种浮动变换的自然光,组成了一个奇诡莫测的沙洲景色。音乐以缓慢的速度,变化的力度,不同的乐器色彩,单调而游移的动机,表现不断变换的大自然色彩。7 n7 R. _) T: h2 p8 s' @

8 {0 ^; `. n/ w
8 r! D1 _& L9 O* V* |, l$ W  三、《羊肠小道》。在岩层重叠的大峡谷中有许多曲折崎岖的羊肠小道。乐曲的这一部分即描写了骑着毛驴的游人观光大峡谷的情景。一开始有小提琴的华彩乐段模仿驴的各种叫声,随之而来的是爵士风味的驴蹄声响,然后,双簧管吹出了美国西部牛仔的歌声……
. f  v  {9 _9 g$ D) t5 ?
! G' S) L+ S7 ?6 R
- N+ W7 \! C" {4 H7 V  v1 `# s; [  四、《日落》。圆号奏出的牧人的角笛声在山谷中回荡,似乎将人带入黄昏时峡谷安宁的气氛,管乐器奏出了歌唱性主题……,隐隐传来的教堂晚祷钟声和悠悠的牧笛声,象征夜幕已经来临。
7 p, q. F' T' z% u, ]0 R) i! V
% D/ [- S/ Q1 V7 ?
8 a4 H' I3 Z0 {6 m. K  o  五、《暴风雨》。这一部分采用了前面的一些音乐素材及主题。通过模仿、象征和暗示的手法描绘了暴风雨前的寂静、暴风骤雨的壮观场面和雨过天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7-13 11:13 , Processed in 0.39242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