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14|回复: 6

[民族歌词] 国乐经典名曲100首介绍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good 发表于 2017-2-21 13: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乐经典名曲100首介绍
国乐,经典,名曲,100首,笛子,洞箫,二胡,琵琶,古琴,古筝,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扬琴,锣鼓

一、笛子十大名曲

1、姑苏行
江先渭根据昆曲曲牌《佛上殿》改编。昆曲的音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诱发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乐曲分三段:宁静的引子,以清秀流畅的曲调,展现了姑苏园林的幽雅和秀丽,似乎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隐现的诱人画面;抒情的行板,使人犹如置身于幽曲明净、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之中,尽情地观赏,美不胜收。中段是对比性的热情小快板,乐曲应用变奏手法,旋律快速流畅,形成段落之间的对比,游人嬉戏,情溢于外。当再现第一段时,人们似乎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2、今昔 陆春龄创作于1957年。乐曲通过新旧社会生活的鲜明对比,表现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全曲分三部分:第一、三部分旋律欢快,第二部分开始的曲调由低沉、压抑,转为激动、悲愤,表现人们奋起向黑暗势力作斗争。这一部分运用较多的滑音、赠音等技巧,在音色、音量、气息控制、指法等方面均与一、三部分有所不同,形成对比。此曲用音色嘹亮的F调笛奏,第一、三部分,用音色浑厚的C调笛奏第二部分,使其对比效果更为鲜明。乐曲具有江南笛曲风格。

3、牧民新歌 1966年,曲作者简广易、王志伟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有感于生活,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了这首乐曲。乐曲旋律来自内蒙古民歌,表现牧民辛勤劳动、建设辽阔草原的新生活。宽广辽阔的引子仿佛把我们带入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白云、牛羊成群……短暂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增添了明亮向上的色彩。第一段是优美深情的慢板,羽调式的旋律富于内蒙民歌风味,它倾吐着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第二段是跳跃的小快板,把前面的慢板曲调加以变奏处理,运用吐音技巧和节奏,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景象。紧接着的第三段,将主题音调的节奏拉宽,旋律热情舒展,表达了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心歌颂。第四段巧妙地运用调式对比的手段,以明亮的宫调式色彩,使音乐情绪更为高涨。第五段运用花舌、飞指等技巧,生动地模拟骏马的嘶鸣声。最后,急速的十六音符进行和强烈的节奏,渲染了辽阔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全曲。1975年亚洲广播联盟曾对这首曲子予以推荐。

4、霓裳曲 又名《小霓裳》,以有别于清代李芳园所辑琵琶大曲《霓裳曲》。最早由杭州艺人移植。乐曲分五段:玉兔东升、银蟾吐彩、皓月当空、嫦娥梭织,玉兔西沉,很明显是根据唐明皇游月宫闻仙乐的传说编写,曲调典雅靡丽,节奏有古代舞曲的特征,确有月里嫦娥翩翩起舞的意境。结构很有特点,主题在变化重复时,每一段首尾保持不变。“合头”和“合尾”使主题音调贯穿全曲、给人深刻印象。

5、秋湖月夜 俞逊发与彭正元在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启发下写成此曲。笛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表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乐曲分三段。一开始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一湖清波微微荡漾。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一幅秋湖月夜图。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像的一笔。先由钟笛和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谥。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仿佛展现了九天仙女于湖光月色下舞动长袖,起舞弄清影的舞姿,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画卷”增添了生气。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远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鸣鸣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意境。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6、五梆子 原为华北地区的器乐曲牌,冯子存改编为笛曲。五梆子在原戏曲中用作过场音乐,曲调优美明快,情绪乐观向上。全曲共四段,各段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变化。第一段旋律简明,速度缓慢,较多使用滑音技巧,音乐具有语言化的特点和富于歌唱性,从中可感受到北方人民豪爽乐观的气质,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第一变奏旋律加花并把句末的长句改为每拍一音,运用垛音和花舌音使音乐诙谐风趣。第二变奏演奏技巧更复杂了,速度进一步加快,音乐轻快流利,情绪雀跃欢欣。最后一次变奏,即兴发挥,出现了“放轮”和固定音型,音乐热情奔放。乐曲是典型的变奏体结构,在主题的一系列变奏中,旋律的润饰越来越复杂化,与初次陈述时的主题面貌相差也越来越大,使音乐充满着向前推进的动力。

7、喜相逢 《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吸收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为过场的音乐,或配合剧中人入洞房等欢乐喜庆的场面使用。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是冯子存等在传统乐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此曲采用民间变奏手法,在演奏上运用吐音、花舌、飞指、花舌颤音等技法、生动地表现了恋人依依惜别和别后重逢时的欢乐情绪。全曲音乐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乐曲的结构为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全曲分四段,后三段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对前一段主进行变化重复,从各个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主题的音乐形象。第一段,是主题音乐的呈示,其开始乐句用了我国民间乐曲常见的散板形式,后又以缓慢的速度和感叹性的慢速滑音、表现亲人惜别时依恋难舍的情绪。第二段,是主题的第一次变奏,速度加快减少了滑音,用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出亲人重逢的喜悦心情。第三段,是主题的第二次变奏,通过速度加快和吐音的运用表现了一种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欢乐场面。第四段,是主题的第三次变奏,它用了性格火热的固定音型,不断穿插进行。花舌音再次使用,速度渐快,将音乐推向高潮,将亲人团聚的欢乐之情推向顶点。

8、荫中鸟 著名笛子大师刘管乐于1955年创作的作品。作者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民间流行的模拟鸟叫等高难度的吹奏技巧,谱写出一首富有音乐性的乐曲。全曲短小活泼,旋律欢快,其素材采自河北高阳、蠡县一带流行的唢呐小曲。主题旋律生动,鲜明,运用顿音、滑音等技巧,模拟鸟的鸣叫,形成鸟语化的旋律,表现林荫中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的景色。中段笛子在轻快曲调伴奏下,自由模仿各种鸟叫,活泼的快板、喧闹热烈的音乐,让听者进入了荫中百鸟竞相争鸣的艺术境界,描绘出一个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观。
9、早晨 创作于1953年,是著名的南派笛子大师赵松庭的代表曲目。乐曲以秀丽、宁静、清新的情调,反映乡村的晨景:旭日东升,百鸟争鸣和孩童们欢乐嬉戏,人民生活幸福的兴旺景色。乐曲旋律采自昆曲曲牌《点绛唇》,较全面地运用和发挥笛子的传统技法,将南北笛子的演奏技巧加以综合运用,大大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使曲调既柔和秀美,又明快活泼。乐曲旋律流畅,风格浓郁、活跃快速的三拍子,旋律化的鸟叫声,流畅舒展,情不可抑的旋律进行,使音乐充满活力。

10、鹧鸪飞 湖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926年的《中国雅乐集》,以后以丝竹乐合奏、箫独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后经陆春龄加工改编,发展成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笛子独奏曲。乐曲通过对鹧鸪展翅飞翔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渴望自由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悠扬抒情的慢板和流畅活泼的快板,使音乐富有层次和对比。在演奏中充分发挥了南方曲笛音色醇厚圆润、悠扬委婉的特点,并通过打音、颤音、赠音等技巧调饰曲调,以表现鹧鸪飞翔之态。如乐曲开始的四个长音,运用实指颤音、虚指颤音以及力度的变化,一下子就把鹧鸪击翅翻飞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中段运用气息控制,通过力度的强弱对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鹧鸪忽远忽近、忽高忽低,纵情翱翔的姿态。乐曲最后运用越来越轻的虚拟颤音,给人以鹧鸪飞向天边,越飞越远的联想。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7-2-21 13: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ood 于 2017-2-21 13:52 编辑

二、洞箫十大名曲
1、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2、朝元歌 曲牌名,又名朝元令。《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收归南双调过曲;《集成曲谱》收归南仙吕入双调集曲;吴梅《南北词简谱》收归南双调正宫调类过曲。曲调用乙调或正工调,商调式。全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四句,曲调是上下对句式重复结构;第二段五句,曲调是四句式结构,末段五句,曲调是二小段式,后小段为第一段上下句式的变化再现。后被人用此曲牌编成箫曲,此曲多叠用四支,曲调古朴幽雅,韵味十足。

3、泛沧浪 原为古琴曲,作者郭沔字望楚。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作者为浙江永嘉人,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不仅收集整理了许多流传于民间的琴曲,且有不少新作。元兵南侵时,郭望楚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此曲是其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4、凤凰台上忆吹萧 乐曲是根据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篇谱写的曲子,充分表达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原词如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5、佛上殿 民间乐曲,节奏缓慢平稳,以箫独奏的形式,加之木鱼的敲击声衬托,使音乐听起来极富庙堂色彩,听者仿佛看到深山古寺之中信徒虔诚祷告的景象。

6、祭奠 此曲为古代祭礼时演奏的乐曲,故全曲气势古朴典雅,音韵浓郁平稳,在箫的独奏中以磬、钟、鼓、木鱼、小钗等诸般民族打击乐器伴奏,使得乐曲在肃穆中更见庄严。

7、平湖秋月 又名醉太平是吕文成的代表作,1930年已开始流行。据作者言,他游览杭州时触景生情,吸收了浙江民间音乐的素材而作。因而既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又有江南音乐的韵味。乐曲以流畅优美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在秀丽湖光景色中的感受。《平湖秋月》独具魅力,艺术地再现了“万顷波光粼,江心秋月白”如此柔和纯净,色彩淡雅的画卷。乐曲以散板乐段引入并充分渲染主题,主题旋律绮丽妩媚、清新可人,深具诗情画意之意境、音乐如诗如画,仿佛在箫声中展开了一幅富于南国风情的风景画卷,引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8、清明上河图 乐曲是根据宋朝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写意而成,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以其宏伟壮阔的幅面,真实地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汴河及其两岸在清明时节的风貌。长卷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卷画是晨曦初露,郊外河边道上一支负重驴队,缓缓走来,行进在城道上。寂静村头,略呈寒意,房舍稀落,嫩柳初放。第二部分描写汴河之上交通穿梭往来的繁荣景色。虹桥之上,行人如织,桥下激流之中,船家紧张忙碌,这是画卷的高潮部分。最后一部分描绘市区街景: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上行人往来不绝。洞箫曲清婉悠扬,充分体现画卷的壮阔雄伟,旋律优美流畅,意境深长。

9、忆故人 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忆故人》,原为古琴曲,后被改编为箫曲。其琴箫合奏谱见于《今虞琴刊》,传自彭庆寿。据原谱解题谈,此曲“传为蔡中郎(蔡邕)作”。全曲分六段,委婉深情的曲调、表达了人们怀念故人之情。第一段起始以清亮飘逸的泛音,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宁静的气氛,泛音停止后,思绪随着起伏跌宕的音调而展开。第二段,音乐开始上板。缓慢而规整的节奏,缠绵悱恻的曲调,绵延不断的琴音,使人感到情真意切。第三、四段,旋律移向高音区,并由单音旋律转而采用空弦,低音作和音衬托。在旋律层层推进后,又连续下行,表现了思绪翻滚,心潮起落,使思念故人之情达到高潮,二、三、四段都以固定终止型结束,有辗转反侧,“剪不断,理还乱”之感。第五段再现第二段曲调,情绪渐趋平静。第六段低音区跌宕的节奏,和尾声半部分激动的泛音曲调,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澜,有欲伏先扬之妙。在直接抒发人的感情的音乐作品之中,此曲堪称优秀的代表作。
10、玉萧声和 改编自南音古曲,其曲调自始至终衬着拍板四平八稳的节拍,不疾不徐、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充分展现了南音给人细细品味的特质。箫声婉转悠扬,让听者与音乐融为一体。

三、二胡十大名曲

1、月夜 刘天华作曲。1918年夏天,刘天华在月下纳凉,不禁触景生情,信手操起二胡望月抒怀,乐思如流。写成了此曲的初稿,六年后定稿。乐曲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质朴,在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进行中,不时出现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阶,跌宕生姿、不拘一格。全曲分三段,主要采用展衍的旋法,如春蚕吐丝,连绵不断;每断尾句是固定终止型,具有一唱三叹的特点,好似作曲家由衷的赞叹声。全曲有月白风清的意境,但更多的则是感情的抒发、志趣的流露,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诗:“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听松 华彦钧(阿炳)曲。相传宋朝时候,金兀术被岳飞打败、狼狈逃窜至无锡惠泉山下,躺在听松石上,心惊肉跳地倾听宋朝兵马喊声震天的声音。此曲便是描写这个故事,所以又名《听宋》。这一说法虽属牵强附会,但乐曲气魄豪迈,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扬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曲调刚劲有力、跌宕起伏;结构前后对称、主体突出。气魄宏大的引子,犹如呼啸的松涛震荡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种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乐曲的旋律进行酣畅,一气呵成。前半部以微弱的颤音和断奏引出强有力的号角音调,后半部采取不规整的自由变化重复。全曲速度和力度倏忽多变,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大都采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极快速度的十六音符时也字字清楚有力,这是乐曲气势豪放的因素之一。此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情感强烈而气势磅礴。

3、三宝佛 乐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扬琴家严老烈改编为广东音乐《旱天雷》,表现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的情绪。乐曲的其他部分婉转悠扬,节奏流畅,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细致处理,使音乐更为动听。

4、流波曲 民间艺人孙文明的代表作。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幼年双目失明,因丧父生活贫困,只得背井离乡,以算卦糊口。后专攻胡琴演奏,靠卖艺为生。乐曲是他流落他乡困苦生活的自我写照。解放后,随着生活改善、心情开朗,先后创作了《弹六》、《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等八首二胡曲。并在演奏技法上进行探索和创造,如《弹六》一曲为模仿弹弦乐器,不用千斤;在《人静安心》一曲中尝试采用四胡八度定弦,以奏出八度和音;创造类似洞箫音色的技巧用于《夜静箫声》等。

5、良宵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创作于1928年。《良宵》是作者除夕与学生、友人欢聚时的即兴之作。在除夕之夜欢乐情绪感染下,作者兴致颇高,边拉边记谱,顷刻而成。此曲音乐形象单一、抒情、清新、明快,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乐曲充分发挥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点。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扬、华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作者通过轻盈柔和、洒脱自如的旋律,生动描绘了他与友人欢叙守岁、共度良宵的愉悦心情。六十余年来,此曲仍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现出的欢乐和激情,达到乐器性能的极致发挥,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6、空山鸟语 刘天华历经十年做成此曲。标题采唐代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之意。作者以富于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间传统演奏手法的基础上,运用专业创作技巧、构成一首结构完整、富有诗意的乐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乐曲描写了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生气盎然的景象。乐曲以拟声手法模仿百鸟啁啾声,在音乐中深深渗透了作曲者的情感。结构上共五段,另加引子和尾声。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意境深远、静穆,引人神往。接着,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串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织融会。乐曲中使用了轮指(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快速按同一音)、大幅度滑音演奏手法和旋律上大三和弦的分解,表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革新精神,使二胡这一古老的乐器面目一新。
7、寒春风曲 华彦钧(阿炳)作曲。乐曲的一部分曲调、演奏手法与《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调较多地在明亮音区进行,更为活泼流畅,舒展宽广,使听者感觉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阿炳(1893-1950),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曾一度沦为街头流浪艺人,饱受苦难,双目失明。阿炳作品很多,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琵琶曲《昭君出塞》、《龙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等。其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动人心,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8、光明行 刘天华作于1931年春。这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旋律明快坚定,节奏富有弹性,表现了旧时社会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在乐曲中,用主和弦的分解进行构成号角式音调,在乐曲中占着主导的地位。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声。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可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结构严整。在引子中,可以听到坚定整齐的步伐行进声,然后出现小鼓式的敲击节奏和昂扬的音调。第二段进行曲风格的旋律,舒展流畅,优美如歌。第三段以富有弹性的音型加以重复、移调,不断呈现,犹如人们踏着矫健步伐,昂首阔步地前进。尾声中,当情绪发展到高潮时,又运用了紧缩重复的手法,使音乐更加热烈;最后又出现了模拟军号声的主三和弦分解进行的旋律,这一切都使全曲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9、二泉映月 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运用二胡五个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10、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业、丧父,贫困打击,积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绪,又被亲友视为不务正业。他感到处境艰难,前途渺茫。在此种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乐曲第一段表现了苦闷彷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旋律如泣如诉、缠绵委婉。第二段节奏果断有力,旋律较为急速,表现了一种要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的愿望,以及誓与周围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抱负。第三段和尾声表达了奋斗的意志不断加强和在逆境中挣扎前进的感叹和苦衷。当音乐的发展到达顶点时,旋律忽然中断、情绪急转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种回肠欲断的悲恸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颤音中结束。作者在标题中提出的人生“安适”的问题,通过音乐的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倾诉,时而呻吟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7-2-21 13: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琵琶十大名曲

1、霸王卸甲 乐曲描述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但侧重描写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乐曲分十四段(1)营鼓(2)升帐(3)点将(4)整队(5)排阵(6)出阵(7)接战(8)垓下酣战(9)楚歌(10)别姬(11)鼓角甲声(12)出围(13)追兵(14)众军归里。《霸王卸甲》着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剧,对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乐曲的开始部分,描写了大战前的准备。“营鼓”一开始的鼓声,在琵琶的低音区奏出,鼓声显得低沉悲壮,全曲的悲剧性气氛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渲染。乐曲对战斗的描写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着重通过“楚歌”和“别姬”两段以表现项羽与楚军的心绪。“楚歌”一段,琵琶用长轮奏出绵绵不绝、凄凉悲切的曲调,节奏自由的旋律通过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如诉如泣,令人愁肠欲断。“别姬”的旋律则以短小的句幅相对各呼应,急促的音调和用推音奏出的滑音,更深刻地表现了项羽于四面楚歌之中慷慨悲歌,诀别虞姬的凄切心情,相当完整地塑造了一个刚柔并济、坚强勇敢的古代英雄形象。琵琶曲《霸王卸甲》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2、大浪淘沙 华彦钧(阿炳)传谱,自称系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但查无实证,可能是他根据所熟悉的音调创作的。乐曲分三段。第一段篇幅较长,是全曲的主体,旋律深沉、苍劲、柔中带刚。音乐轻拢慢捻,抑郁的音调时断时续,抒发了压在他心底的无限感慨之情,似乎道出了阿炳对人生的严肃思考。这一段运用了自由变奏的手法发展旋律,以深化主题。第二段以摭弹的指法奏出轻快而富有动力的曲调,与第一段形成对比,情绪趋于明朗。第三段速度更快,铿锵有力的旋律和坚定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华彦钧的演奏富有功力,表现注重神韵,把这首乐曲处理得既含蓄又十分深刻,充分体现了他在表演艺术上的高度造诣。

3、灯月交辉 源于十番锣鼓曲,因常在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演出,故取此名。曲调欢快活泼,热烈中透出了元宵佳节合家团聚的热烈气氛。全曲包括[寿亭侯]、[薛仁贵](跨海征东)两段曲调,并有用琵琶技法模拟的锣鼓段。《养正轩琵琶谱》收录此曲,还收有带唱词的原谱。

4、海清拿天鹅 早在宋末元初,杨允孚就写诗提到此曲:“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海青,又名海东青,凶猛的鸟类,是古代蒙古族人民用来捕获天鹅的猎鸟。此曲生动描写古代北宋人民用猎鸟海东青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狩猎生活和劳动时的喜悦心情。全曲共十八段,可分四大部分以及引子、尾声,主题鲜明,结构也较完整,以合尾的形式贯串全曲。缓慢的引子舒展平稳,仿佛展现出辽阔的草原。第一部分以生动多变的节奏结合旋律上的交替,表现猎手们纵鸟弯弓的雄健形象和海青飞翔前抖羽、展翅、左右寻看的姿态。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海青的矫健勇猛,多个旋律形成对比,从不同侧面塑造了海青的形象。第三部分旋律灵活流畅,描写海青穿云破雾,盘旋翱翔。第四部分是全曲高潮,琵琶在不同音位上运用拼弦技巧,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海青与天鹅的搏斗和天鹅被扑击时的惊叫声。最后海青主题音调再现,象征海青击落天鹅,取得胜利。尾声描绘了猎手带着海青满载而归的情景。《海青拿天鹅》是目前能确定创作时代的最古老的一首琵琶曲。

5、塞上曲 最早的曲谱见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是李芳园根据华秋萍《琵琶谱》浙江派西板四十九曲中的五首独立小曲,加以组合组成一首著名琵琶套曲。在华氏谱卷中首页有“武林逸韵”的题字。武林即杭州,可见这些小曲当时曾流传于江浙一带。原小曲分别标有《思春》、《昭君怨》、《泣颜回》、《傍妆台》、《诉怨》的小标题,李芳园改编的名字依次为《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汉》,总称为《塞上曲》。这首套曲抒发了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感,细腻地描写了王昭君怀念故国家园的心情。《塞上曲》是一支文曲,曲调婉转细腻,在弹奏上充分发挥左手推、拉、揉、吟等技法,使旋律更显得委婉柔美,表现出“声声掩抑声声思”的情绪,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萍1818年辑的《琵琶谱》。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得胜。根据卫仲乐的传谱,《十面埋伏》共十三段(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里山大战(9)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功(13)得胜回营。乐曲《十面埋伏》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乐曲的一开始,即在琵琶的高音区奏出强烈而雄壮的鼓声,然后又模拟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古代战争中的典型音响,通过宫调和调式的游移多变,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生动地展现了古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场面,从而表现出汉军的威武军容。十三段中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段为全曲的重点,运用琵琶特有的煞弦、绞弦、拼双弦等技法,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历历如闻,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九里山大战”一段中的呐喊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驰骋、呼声震天、如雷如霆也。”《十面埋伏》中琵琶各种独特技法的巧妙运用,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

7、夕阳萧鼓 是一套琵琶文套名曲,誉满海内外乐坛。由琵琶领奏、丝竹合奏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乐曲都是由《夕阳箫鼓》演变而来。这首中国琵琶文曲的代表作,富于东方情调,旋律优美动听、意境深邃辽远。乐曲用变奏--合尾曲式写成。全曲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乐曲旋律优美流畅,意境恬静幽雅。左手较多使用推、拉、揉、吟等技法,通过简短的引子模拟箫鼓声,然后引进主旋律,主题慢板从容,变奏曲折婉转。表现了夕阳西下,江面船上传来演奏箫鼓声声的景色,江面上水天一色、渔歌悠扬,一派秀美的江南风光,抒发了人们对自然的赞赏和喜爱之情。此曲流传甚广,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8、阳春白雪 亦名《阳春古曲》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此曲由六十八板小曲组成。既可作为一首套曲演奏,也可单独演奏其中的每一首小曲。历来全曲分七个乐段,可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乐曲。“起”部标题名“独占鳌头”,以加花、“隔凡”和紧缩等民间常有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绪。“承”部有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在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簇,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在演奏上时而用板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尤其是第六段围绕徵音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晶莹四射,充满活力。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不断增加的音乐强度,使全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9、月儿高 曲谱初见于清嘉庆年间蒙族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中,后华秋萍《琵琶谱》中的《月儿高》,乐曲轮廓与其基本相同,但将各段曲牌名称改为抒情写景的小标题。全曲十二段,可分为起、承、起、合四个部分。“起”部包括“海岛冰轮”、“江楼望月”等三段。在散板引序后,琵琶运用左手的吟、揉、推、挽和泛音技法,在中音区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它在“起部”和“承部”反复变奏再现,音乐婉转动人,极富韵味,仿佛一幅风清月白的宁静夜景,充满诗情画意。“承”部是“银蟾吐彩”、“风露满天”、“素娥旖旎”三段,柔美的主题作了大幅度伸展的自由变奏。“转”部由“皓魄当空、”“琼楼一片”、“银河横渡”三段组成,旋律具有传统歌舞音乐的特点,令人联想起飘飘欲仙的优美舞姿。“玉宇千层”、“蟾光炯炯”、“玉兔西沉”三段是乐曲的“合部”。先是一个气息悠长的抒情乐段,琵琶运用扣轮、扫轮奏出的旋律,幽雅古朴而富于幻想、犹如一段自由舒展的独舞。然后运用摭弹技法奏出轻快急促的音调,充满着生气。最后重现引序的意境,把听众带回美丽的月夜之中。

10、醉归曲 这是一首描写与朋友尽情欢乐之后带有醉意的人在回家路上的情景。曲调委婉悠扬中带有一丝诙谐,令人想起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7-2-21 13: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古琴十大名曲

1、高山 据《神奇秘谱》解: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内容根据伯牙鼓琴的故事,《琴史》中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此故事表明音乐可以独立进行艺术创造,不必借助于文词,同时也说明琴曲很早就可以独奏。《高山》琴曲按书中记载分四段,琴曲音韵苍劲,曲调雄浑,使人如置身层峦叠嶂、千峰争夺之境,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2、流水 古琴曲。    现在流传多为《天闻阁琴谱》(1876年)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流水》,他充分发挥了滚、拂、弹、注的手法,借以增强水势湍急、波涛汹涌的艺术效果,使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故有“七十二滚拂流水”之称,是近代流传最早的曲目之一。此谱分九段一尾声,实际为起、承、转、合四大部分。起(1-3段),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叠翠,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承(4-5段)绵延不绝,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细流。转(6-7段)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合(8段和尾声),运用承、转部分音调,造成呼应的效果,在人们耳际泛起波涛汹涌的余响,令人欣然回味。流水是一曲对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3、广灵散 名广陵止息。原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琴曲,既可用于合奏,也可用于独奏。竹林七贤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为寄托。据《神奇秘谱》中言,此谱传自隋宫,历经唐宋,辗转流传于后。因其小标题名为“取韩”、“披剑”等,近代琴家多认为它是源于《琴操》所载《聂政刺韩王曲》。据《琴操》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避免连累母亲,便毁容死去。后人为琴曲《广陵散》加分段标题,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处。现存曲谱分四十五段: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人段)。此曲早已绝响,解放后才被译奏出来。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两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乐曲以刚劲有力的注音和带有叙事性的音调开始。正声是全曲的主题,标题“徇物第八”,表现出一种压抑郁愤的情绪。“冲冠第九”、“长虹第十”以古琴中最强烈的拨刺手法,在一二弦同音奏出慷慨激昂的音调。“会光第十六”则是以泛音与散音高低音强烈的对比,节奏逐步的紧缩,表现出一种英雄的气概。“投剑第十八”,运用拂的手法,恰似破竹裂帛,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广陵散》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受到琴家们的推崇。

4、关山月 古琴曲。 最初见于《琴堂管见》,1931年刊于《梅庵琴谱》,是山东诸城琴家王宾鲁所传而流传较广的琴曲。经近人配以李白同名诗作,流传更广。乐曲以古朴自然、舒缓平静的旋律描绘出安静的月色。李白的《关山月》写尽了感伤之意,怀古之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跌宕起伏的曲调表达了诗人激荡的情怀,诗中有曲,曲中有诗,浑然一体。

5、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玉妃引》。《神奇秘谱》中记载:晋代“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明朝《杨抡伯牙心法》中指出用古琴来表现梅花是最理想的。“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为运用上、中、下不同部位的泛音三次重复演奏同一主要音调,用以表现梅花高洁安详的神态。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的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说。《梅花三弄》分十段一尾声。三段泛音在前六段相间循环出现,作为梅花洁白、傲放的形象,曲调清新活泼、节奏明快。第七、八段,音乐转入高音区,曲调高亢流畅,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梅花在寒风中巍然挺拔的形象。第九段,在低八度重复第七段的旋律,因而增添了它苍劲的气质。整个乐曲旋律清新、节奏鲜明,刻画了梅花傲霜的高洁品格,此曲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古琴名曲。

6、平沙落雁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琴谱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家》,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深受琴家喜爱,经过加工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现流行的多为七段,主要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主题旋律起伏绵延,以静态美为基调而又充满动感,优美动听。基调是一种静美,但静中有动。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里盘旋顾盼的情景。七段之中有“雁阵横空”、“霜天雁叫”等小标题。其中“霜天雁叫”左手指法使用拉弦,以弦音模拟雁叫声、表现手法新颖别致。以古琴音奏出了一卷“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的生动画面。曲调生动鲜明,也充分表露了乐曲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旨趣,立意高远,听之天地一宽。

7、阳春 传为春秋时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唐代显庆二年吕才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神奇秘谱》列《阳春》于上卷宫调,列《白雪》于中卷商调。在《白雪》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乐曲以古琴特有的婉转悠扬,展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向荣,充满生机的初春景象。杨抡《太古遗音》认为,《阳春》是表现“万物回春,和风淡荡之意”,弹奏此曲要“冲和雅淡,不可铅华”。《风宣玄品》所列分段标题为:气转洪钧、阳回大地、三阳开泰、万汇敷荣、江山秀丽、天地中和、莺歌燕舞、日暖风和、花柳争妍、锦城春蔼、帝里风光、春风舞雩、青皇促驾、绿战红酣、留连芳草;对于我们理解此曲的情趣,有一定启示。《阳春》由于艺术性高、演唱、演奏难度大,因此能随着唱和的人很少,成为“曲高和寡”的曲子。“阳春白雪”为今日高雅艺术的代名词。

8、阳关三叠 源于唐朝琴歌曲,其琴歌谱留存至今。歌词根据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词并有所发展。原诗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重复三次,故名《阳关三叠》。本乐曲据《浙音释字琴谱》,初见于宋,后在明朝时较为流行,曲中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感,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悠扬的琴声组合成一种空旷、荒芜的背景,节奏的改变,突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话别、嘱托的情景。最后友人在琴声中渐渐远去,全曲在悠远的情思中结束。

9、渔歌 古琴曲。 存谱初见于《西麓堂琴统》,亦有人称之为《矣乃》或《山水绿》。题意据柳宗元“矣乃一声山水绿”诗句。据《杨抡太古遗音》解题:此曲表达“缘绿绮以写渔情,抚焦桐而舒雅况……沽美酒,醉卧芦花,视名利敝屣”的情趣。全曲共十八段,曲中有矣乃声和拍水声,“矣乃”一般解作船橹声或划船之声。乐曲曲调恬淡,琴韵悠长,意境深远。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调为原型,通过移位及不同音区节奏变化,调式转换与展衍等手法贯穿全曲。起而低回,转而高扬,使人联想到放情山水,高歌矣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调;而至第八段再现时,则采用泛音弹奏,显示出一种飘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暂地出现了C徵调,为乐曲增加了新的色彩,终止在这一新调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10、渔樵问答 古琴曲。 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公元1560年),数百年来为琴家所喜爱。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者的鄙弃。音乐用模拟和对应的句法来象征渔樵此问彼答的情景,并穿插效果性的手法,强调了捕鱼和伐木的劳动场面,而作者在对自然和生活讴歌的同时,抒发了一种“虽向往之,实不能也”的随想与感慨。《琴学初律》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六、古筝十大名曲

1、出水莲
传统的客家筝曲,又称“中州古调”。它采用传统的十六弦钢丝筝演奏,音乐清脆,音韵委婉。据钱热储《清乐调谱选》所载此曲的题解:“盖以红莲出水,喻乐之初奏,象征其嫩也。”乐曲虽以“出水莲花”为题,其实是就套曲的表演程序而言,即套曲前面的引子部分,属重六调乐曲。乐曲表现了水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全曲旋律清丽,典雅;速度中庸、悠闲。演奏者右手以连托演奏的前倚音润饰曲调,富有动力,同时还以不同的触弦点弹奏造成丰富的对比:靠近岳山处,音色则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岳山和雁足的中间演奏,音色则柔美动听。演奏者右手则发挥按弦的多种功能,音色时而韵味悠长,时而色彩清淡。全曲虽不长,但却以各种丰富的表现手法将水莲的神态、气质刻画得栩栩如生。

2、粉红莲 筝独奏曲。 曲子音色清越,余音袅袅,以富有特点的曲调表现了碧水中的朵朵莲花亭亭玉立、迎风开放的夏日景色。
3、高山流水 传有多种流派的乐谱,均以“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为题材。按《琴史》中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乐曲以清弹为主,很少用“花指”、“密摇”等如花手法,讲究韵味,比较内在含蓄,是首风格淡雅、悠扬、流畅的筝曲。因其旋律流畅,节奏明快,形象鲜明,民间艺人初见面时往往演奏,以相互表示敬意,结为知音。

4、寒鸦戏水 是一首著名的客家筝曲,也是潮州音乐十大套曲之一。客家,指南宋末为避战乱而迁居广东潮、梅地区的中原人。客家筝曲又称“中洲古调”。此曲采用传统十六弦钢丝筝演奏,音色清越,余音悠长,音韵委婉。乐曲描写的寒鸦(即鱼鹰)成群嬉戏池塘的欢乐景象。此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格调清新、韵味别致,凡潮乐所流传之处,必可闻此乐声,故人们常戏称此乐曲为潮州之州歌。

5、柳青娘 广东潮州筝曲。 有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三种曲调。每曲都是三十板。《轻六.柳青娘》的旋律优美,以五声音阶为主,少用fa、si二变之音。《重六.柳青娘》在“曲速三变”的同时,套用《采花》一段、此段旋律较多地运用吟按、揉滑和花指等技巧,使乐曲活泼跳跃,富于舞蹈性。此曲技巧全面,是学习重六调筝曲的必修曲目。《活五.柳青娘》在演奏时,不仅fa、si两个变音也相互照应,且与这两个音先后毗邻的其他各音也须佐以吟滑的变化,做到潮州当地所谓的“活五调字字皆活”。由于活五调乐曲在技巧上错综变化地运用吟、揉、波、滑等,所以构成与轻六调、重六调不同的独特风格。《柳青娘》是潮州筝曲中流传最广泛的传统曲目之一,艺人们称它为“弦诗母”(乐曲之母)。
6、秦桑曲 筝独奏曲。 是一首极富地方色彩的新筝曲,题材取自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描摹一个坚心等候夫君的妇人的寂寞之情,虽是孤单守望却心志不移。转眼又是春风撩人,春思绵绵,然仍能明志自警,对在燕地的丈夫一往情深;其心之坚贞情之坚定,可见一斑。

7、香山射鼓 是曲云做于1980年。乐曲取材于西安鼓乐的同名乐曲及琵琶曲《月儿高》。作者擅长弹筝,并熟悉陕西地方戏曲,运用秦筝按变音等演奏技巧,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引子以清脆的泛音与华彩的琵音描绘了空山香烟袅袅,响起了梵音的情景。第一段,运用揉、吟、滑、按等技法奏出慢而柔美的主题音调。第二段在左手上行刮奏声中显示《月儿高》的音调后,右手以密集的摇指,左手伴以低音,表现了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意境。第三段用"勾搭"的组合指法,将全曲推向高潮。最后用双手快速交替演奏的技法,展示了人们在举行香会时那种热烈而欢腾的场面。该曲于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8、渔舟晚唱 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子。全曲分三段:第一部分以优美的曲调,如歌的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技法,产生波浪音响,让人联想出一幅夕阳万顷碧波,渔人满载而归的画面;结尾处使用“花指”奏法,使五声音阶旋律增添了新色彩,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的欢乐情绪,听来不觉耳目一新。第二部分情绪热烈欢快,运用古筝演奏的特殊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片片白帆随波而起,浪花飞舞,一片欢腾景象,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驾舟满载而归的情景。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上顺次拔弹出的“花音”形象地表现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等种种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尾声乐曲速度突然渐缓,运用下行音型逐渐下落最后终止,宛如江上夜色朦胧,宁静取代了喧嚣,使人又复归于宁静、安谧的湖滨晚景之中。

9、雨溅梨花 筝独奏曲。 乐曲清新幽雅,委婉动听。古筝模拟出雨打落在梨花上的清脆之声,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带露梨花分外娇艳的景色,给听者一种清丽、典雅、韵味悠长之感。

10、战台风 由王昌元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乐曲除引子外,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强烈的节奏,表现码头生产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以及扣摇(即在右手拇指摇的同时,左手拇、食指紧夹筝弦,在筝码与右手触弦点之间,先左后右,往返捋动)的技法,模拟台风的呼啸。第三部分通过旋律由疏至密,左手伴奏由简至繁,以及音区变化等变奏手法,造成逐渐紧张强烈的效果,使人联想到工人们与台风激烈奋战的场面。第四部分以宽广清新的旋律,抒发了工人们胜利的豪情。乐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曾被编为钢琴协奏曲。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7-2-21 13: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江南丝竹合奏
1、春江花月夜 江南丝竹合奏曲。 原来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并拟了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北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濑、矣乃归舟、尾声。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第一段“江鼓钟楼”,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接着乐队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风回曲水”的意境。接着如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到第五段“水深云际”时,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然后箫在琵琶和木鱼伴奏下,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转而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回澜拍岸”,琵琶轮弹,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澜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矣乃归舟”,在古筝琶音的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矣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更显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2、花好月圆 江南丝竹合奏曲。 《花好月圆》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作品。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的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管子以明亮的音色呈示,然后转化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中尽情欢乐、忘情舞蹈的欢乐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变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

3、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 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4、慢六板 江南丝竹曲。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方式,将原曲的节奏加以改变。放慢加花是将原曲的结构成倍地加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和母曲有一定对比关系的新曲调。在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此种方法运用最为广泛。曲调轻快、婉转悠扬,以抒情为主,听后令人沉浸于舒缓、优美的江南旋律之中。

5、慢三六 是在《三六》基础上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原《三六》曲调发展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原《三六》为末段,构成新的变奏体乐曲。放慢加花是将原曲的结构成倍地加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和母曲有一定对比关系的新曲调。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比种方法运用最为广泛。《三六》又名《三落》、《梅花三弄》,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乐曲旋律华丽清新、流畅活泼,常用民间喜庆场合演奏,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是一首流传年代较久,流传地域较广的民间乐曲。

6、三六 江南丝竹合奏曲,又名《三落》、《梅花三弄》是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其琵琶谱由清李芳园辑入琵琶谱集,标题为“庄暗香女史《梅花三弄》,此曲三叠落梅花词,故俗名《三落》”,附有小标题:“寒山缘剪(一弄)”、“姗姗缘影(二弄)”、“三叠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急板)”。乐曲旋律华丽清新,流畅活泼,常用于民间喜庆场合演奏,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主体由三个曲调组合而成。各曲调间由一个合头连接起来。合头在乐曲中出现四次,占据突出地位。在演奏时,充分发挥了琵琶、柳琴、三弦和木琴等乐器的演奏特长,使乐队色彩变化丰富。表现出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艺术情趣,赋予《三六》以新意,至今仍广为流传。

7、行街 又名《行街四合》。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行街”是指乐曲按习俗在节日庙会,或婚礼等喜庆场合边走边演奏的形式。“四合”是曲牌原名,包含由多首曲牌联合成套之意,与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演奏以从容的速度开始,慢板段落,曲调轻盈优美;快板段落,情绪热烈欢快,且速度层层加快,把音乐推向高潮。乐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江南丝竹在合奏中,各个乐器声部既充分发挥个人演奏特长和乐器性质,具有鲜明的个性,合之则相互协调融合,从而构成了多样与统一的合奏整体。此曲运用支声复调织体写法,在纵向迭置中,各乐器声部的节奏呈现你简我繁、强弱交错的对比,乐曲逐渐加花至热烈欢快的中段以及突然收尾,全曲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

8、云庆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从《锣鼓四合》套中的《云庆光》一节加花发展而成的乐曲,又名《景星云庆》或《庆云板》。其慢板部分的加花手法不同于一般的丝竹乐曲,旋律较独特。全曲分三大段:第一段曲调悠扬,抒情婉转,第二段明朗活泼,第三段音乐一气呵成,热烈兴奋。江南丝竹的旋律以华彩、流畅、悠长、绵延见长,而《云庆》句逗清晰,节奏顿挫有力,听后令人心旷神怡。为使旋律的节奏得到加强,乐队采用齐奏的方法,以更好表现人们喜庆的情绪,与其他江南丝竹乐曲多采取支声性织体写法有所不同。

9、中花六板 江南丝竹合奏曲。 《中花六板》是在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的基础上,运用加花手法发展而成的乐曲。前人曾把它改名《熏风曲》,最早见于李芳园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895年)。江南丝竹《中花六板》是根据《花六板》放慢加花的《花六板》再现放慢加花而成,所以使乐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充,使简朴的旋律发展为花簇华丽乐曲。曲调优美抒情、清新悠扬,富有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情绪。为江南丝竹传统曲目。

10、紫竹调 “一根紫竹直苗苗,送与哥哥做管箫,箫儿对着口,口儿对着箫,箫中吹出鲜花调。”紫竹调是一首江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小调,乐曲以六个乐句为一乐段,调式有规律地进行转换,先后采用明朗的宫调,柔和的羽调、徵调,旋律柔美流利。乐曲生动地表现了一对少男少女两情相悦的情景,富有感染力。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7-2-21 13: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广东音乐十大名曲

1、步步高 吕文成曲。曲谱初刊于1938年沈允升著《琴弦乐谱》中。作者是一位对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擅长演奏高胡,又善作曲,《步步高》是他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创作中大胆采用新的表现手法,依情谱声,开门见山地迸发出一种奋发向上的情调。乐曲中常采用乐汇的重复以积聚力量、向新的层次运动,或是渐层高涨,或呈渐次下落,旋律线的升降有序,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乐曲中也创新地采用了外来模进手法,但这样的采用非但没有失去作品的中国特点,反而别开生面,妙趣横生。该曲的命名应该说与乐曲在结构层次上的递升递降有关。

2、彩云追月 广东音乐。 1935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写了一批乐曲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一首,创作于1935年。乐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笛子、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巧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拨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3、饿马摇铃 广东音乐。 《饿马摇玲》原是一首以琵琶为主奏乐器的乐曲。为广东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何柳堂传谱,约在1920年已流行。乐曲旋律生动活泼,以不稳定的节奏和顿音等音型,刻画饿马摇铃的形象。曲调采用七声宫调式,在旋律进行中突出运用Si、fa两音,颇具特色。

4、连环扣 广东音乐名家严老烈根据传统小曲《寡妇诉怨》改编而成。原曲是用唢呐演奏的乐曲,也可配词演唱,是一首寡妇倾诉心中哀怨之情的曲子,表现了封建时代寡妇生活艰苦、受人歧视的悲怨心情,曲调低沉哀伤。作者的改编对发挥扬琴适用演奏华簇旋律的特点,将旋律装饰加花,把哀怨之情一扫而尽,使曲调变得明朗而欢快,以流畅活泼的旋律表现了人们欣喜、乐观的情绪。

5、柳浪闻莺 乐曲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乐曲以抒情的旋律和轻盈跳动的莺啼模拟,描绘了柳林随风摇摆、群鸟枝头歌唱的自然景色。听过之后,令人沉思遐想于风光秀美、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色之中。

6、平湖秋月 又名醉太平,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1930年已流行。曲谱刊于1934年出版的《弦歌中西合谱》第四集。据吕氏说,他游览杭州,触景生情,吸收了浙江民间音乐的素材而作。因而此曲既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又富含江南音乐的韵味。乐曲以流畅优美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在秀丽湖光景色中的感受。“万顷波光粼,江心秋月白”,吕文成的这首《平湖秋月》艺术地再现了如此柔和明静,色彩淡雅的画卷。乐曲以散板乐引入,并充分渲染主题,主题旋律绮丽妩媚、清新可人,在乐曲声中似乎展开了一幅充满南国情趣的山水长轴,引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7、双声恨 是广东音乐较早期的传统乐曲。广东音乐的语言特色较浓厚。乐曲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的怨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一开始,如诉如怨,哀怨缠绵,通过羽调式的暗淡色彩,加之演奏时极其缓慢的速度,各种滑指的运用,音乐深沉悱恻,怨恨之声犹闻,凄怆之情犹见。在旋律发展中一些特性音调常被重复使用或递变,这种旋律发展中的重复性与人们在倾诉衷肠时的感情语言的复叙是相一致的,因而音乐非常感人。中段曲调转换,调式和旋律色彩的鲜明对比,表现的情绪更为深沉,此恨绵绵,愁绪万千。最后的流水板,反复演奏,速度渐次加快,把音乐推向高潮。节奏明朗有力,旋律轻快,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8、杨翠喜 广东音乐。 乐曲流畅悠扬,展现了广东音乐的清新秀丽、旋律明快的特点。

9、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 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俦编著的《弦歌必读》,是广东音乐早期优秀曲目之一。乐曲开始就以明快流畅的旋律,表达人们喜悦之情;接着一连串分裂的短句,节奏顿挫,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之声,始见芭蕉婆娑摇舞之态,极富南国情趣。最早由粤乐名家吕文成等灌制唱片,演奏风格粗犷朴实,显示出广东音乐形成初期的清新格调。解放初期,演奏者在乐队中增加笛和碰铃等乐器,演奏时充满热情,富有生气。六十年代初,方汉又通过多声、配器等作曲手段加以改编,使乐曲更为优美动听,最后用高胡领奏的慢板尾句,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别有情趣。
10、走马 是一首广东音乐早期优秀曲目。有吕文成根据唢呐曲牌《大开门》改编之说,但未定待考。《走马》又名《走马英雄》,节奏明快,旋律活泼,表现人们兴奋昂扬的情绪。乐曲结构短小,层次分明。固定终止型乐句贯穿全曲始终。音乐节奏具有切分音效果,使乐曲基调刚健有力,活泼丰富,快乐之情溢于曲外。

九、扬琴十大名曲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 原为江南民间乐曲《梅花三弄》,与琴曲《梅花三弄》同名异曲。《三六》可能是该曲第三段《三叠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谐音。乐谱最早载于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曾以丝竹乐合奏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在评弹演唱前常用琵琶、三弦作为开场音乐演奏,故称《弹词三六》。经项祖华改编为扬琴曲。全曲共分十一小段,合头段落在曲中反复穿插出现五次,构成循环体的结构特点。乐曲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倒垂帘 是一种旋律进行手法。即旋律进行由高而低,顺势而下,流畅委婉,犹如珠帘垂落,一般用在结束句。乐曲《倒垂帘》以倒垂帘旋律手法命名,并运用于整首曲子。高低音阶,错落有致地响起,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种手法也在民族民间器乐曲中运用。

3、海峡音诗 扬琴协奏曲。 茅匡平、项祖华作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绮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之风土人情,表现了岛上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又气质恢弘的民族音诗。
4、欢乐的火把节 刘希圣作曲。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也借此互诉衷扬。乐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具有彝族风味的主题极具动感。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地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5、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6、林冲夜奔 题材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及其同名折子戏,作者以具有民族气质和中国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生动地阐述了《水浒》英雄林冲蒙冤落难,怒火满腔,顶风踏雪、战胜险阻,夜奔梁山的故事。乐曲前部分节奏较慢、自由舒缓,低音区和高音区的旋律交替进行,犹如叹息和悲愤交加,接着转入较快旋律,呈现出林冲惶恐不安的焦躁心理;乐曲结尾紧凑而坚定,表现出林冲最后突破重重险阻,满怀信心地奔向梁山。

7、霓裳曲 据流传于浙江一带的传统乐曲改编而成,音韵典雅优美,柔婉悠远,饶有古风。扬琴运用了“曲直兼济、纵横交织”的演奏技艺,配以箫、筝、铝板琴、钢片琴、碰钟等乐器伴奏,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主题在变化重复时,每一段首尾保持不变,而在中间将主题展开衍生,或引进新的音乐材料以扩充,主题音调贯穿全曲,给人印象深刻。乐曲音调典雅靡丽,节奏有古代舞曲特征,令人联想月宫嫦娥起舞的意境。

8、思乡曲 以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乐曲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感情递次高涨的作用。乐曲的高潮除了音调变化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明朗的气息。最后乐曲以简短的结尾结束,使人回味无穷,让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9、苏武牧羊 上世纪二十年代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根据当时流行的同名学堂乐歌改编,后经王沂甫整理定谱。乐曲取材于苏武牧羊故事:公元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坚贞不屈,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但他不畏强暴,抗争十九年后胜利回国,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英雄。全曲由主题七变奏组成。速度从散板开始,接慢板、中板、快板,最后又以慢板结束。慢板部分运用赵殿学独创的滑弹、揉弦等技法,加强扬琴乐曲的韵味。快板部分用扬琴快速密集演奏的技法,表现激昂的情绪。

10、渔舟晚唱 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子。全曲分三段:第一部分以优美的曲调,如歌的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技法,产生波浪音响,让人联想出一幅夕阳万顷碧波,渔人满载而归的画面。结尾处使用“花指”奏法,使五声音阶旋律增添了新色彩,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的欢乐情绪,听来不觉耳目一新。第二部分情绪热烈欢快,运用古筝演奏的特殊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片片白帆随波而起,浪花飞舞,一片欢腾景象,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驾着满载而归的情景。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上顺次拔弹出的"花音"形象地表现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等种种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尾声乐曲速度突然渐缓,运用下行音型逐渐下落最后终止,宛如江上夜色朦胧,宁静取代了喧嚣,使人又复归于宁静、安谧的湖滨晚景之中。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积分

33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0529
 楼主| good 发表于 2017-2-21 13: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锣鼓十大名曲

1、禅寺钟声 是一首道教音乐,乐曲中或表现镇恶驱邪的庄严威武曲调,或描写众仙欢庆功成的喜庆之乐等。在缥缈恬静的乐曲中给人以犹如被引领上仙界之情趣。
2、冲击 锣鼓冲天,鼓乐齐鸣,乐曲以爆炸性的旋律、急促的节奏 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带给听者深深的震动。

3、丰收锣鼓 民族管弦乐曲。彭修文、蔡惠泉创作于1972年。乐曲借鉴我国民间吹打音乐和鼓点和旋法加以变化发展,推陈出新,充分发挥我国丰富多彩的打击乐器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表现了人们喜庆丰收的欢快情绪。全曲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在雄壮嘹亮的引子后,展现了一幅热情欢欣,你追我赶的劳动场面,旋律跳荡,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尤其是最后的锣鼓段,以浙江吹打音色丰富的十面锣为主奏乐器,情绪更为欢腾、高涨。第二部分以吹管乐器富有号召性的音调开始,转入弦乐组和笛子先后演奏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人们内心的喜悦和劳动时的欢快心情。第三部分笛子以明高的音色和散板旋律,展现出优美如画的田园景色;云锣则以柔和的音色和琶音旋律,犹如阳光下的水库粼波。第四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打击乐带动全乐队奏起气势磅礴的曲调,变化再现第一部分的旋律,节奏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强,表现出欢庆丰收的欢腾场面,情绪热烈,富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乐曲吸收了十番锣鼓,潮州锣鼓的乐器和奏法,音响色彩变化多样,充分发挥了打击乐器的表现力。所用的打击乐器有大云锣(二十五面锣组成)、十面锣、风锣、月锣、斗锣、抗锣、马锣、水镲、大镲、片镲、排鼓等。

4、鼓律 隆隆鼓声惊天动地,在有规律的敲打中,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旋律。乐曲以鼓声为主要音调,充分发挥大鼓的节奏清晰、声音洪亮特点,加上演奏者的精心演绎,使整首曲子让人听起来为之一震。

5、清宫宴乐 以满族传统舞蹈形式在清初进入宫廷,每逢年节及喜庆筵宴,主客男女轮番起舞,属宴乐之首。
6、五方狮子报太平 乐曲是我国民间吹打音乐和鼓点结合的典范。各种乐器齐奏带动起欢乐的气氛,将舞狮摇头摆尾报喜讯的模样与景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看到了热闹的欢庆场面。

7、鸭子拌嘴 安志顺作于1982年。乐曲取材于西安鼓乐的《五调坐乐全套.中吕粉碟儿》的开场锣鼓。作者充分发挥民间打击乐器的性能,运用各种打击乐器的不同敲击方法,以及音色、音量和力度的变化对比,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乐曲一开始,由钹独奏以模拟鸭子引颈鸣叫,刹时把听众引到可爱的鸭群中间。接着,由两个不同音高的木鱼和云锣敲打轻快而均匀的节奏,那“各的各的”的诙谐的木鱼声和“丁咚”作响的清脆的云锣声,勾勒出一幅鸭子蹒跚而行的画面。乐曲在各种打击乐器的交相奏鸣,大小的钹的对奏,生动地描绘了鸭子遨游水中,相互追逐戏嬉,不时发出“嘎嘎”的欢叫声。在鸭子拌嘴的高潮过去之后,尾声以弱而慢的艺术处理,仿佛一群饶有风趣的鸭子,昂首凸肚,摇摇摆摆地远去。1983年,在亚洲第六届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作品,并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二等奖。
8、夜深沉
是一首著名的京剧曲牌,由京胡、筝等弦乐器演奏,并以南堂鼓相伴合。《夜深沉》以昆曲《思凡》一折中《风吹荷叶煞》的四句歌腔为基础,经历代京剧琴师的加工改编发展而成。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中用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解放后,有人用作独立器乐演奏。乐曲标题沿用我国词牌取名时常用的方法,以唱词首句"夜深沉"三字命名。在旋律线方面与《风吹荷叶煞》差别不大,而《夜深沉》以坚定有力的节奏和一气呵成的旋律进行,替代原型垛句的旋律结构,因而使音乐形象产生了很大变化,将原来表现哀叹不幸和怨恨人世的音乐情绪,改造成刚劲有力的精神气质,并发展成一首曲调刚劲优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充分表现出琴师们的卓越创造力,富有中国气派的击鼓艺术使乐曲更添光彩。

9、钟声偈 是一首佛教音乐,以五台山寺庙音乐为北方代表的佛教音乐。乐曲以雄劲爽利朴素易懂见长,清悠辽远,使人欲摆脱生俗之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10、众山景 乐曲中各种乐器合奏,以清新流畅的节奏,优美如歌的旋律,描绘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景象:青峰叠嶂,层林泛波,让人仿佛陶醉于大自然的秀丽景色中。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6 15:33 , Processed in 0.18279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