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节拍器、节奏以及其他
?1 D( q' A4 d8 C5 K% v
Y" f: W* g% i: f. Z" N5 ^& y, i& @8 L5 ?6 n |2 W3 Q: g
3 F: `% K0 R: A( H, H 最近有一些学生和琴友询问节拍器的使用、如何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等等问题,还有的学生面对自己演奏中出现的节奏不稳的情况经常会不知所措。而给我更深感触的是一位曾经在一些吉他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今年暑假,这位来自北方的学生千里迢迢到我这儿学习了7天时间。上第一堂课时,学生演奏了他以前练习过的巴里奥斯的《卡萨帕》。看的出来,学生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演奏能力,进行到中间段落的舞蹈部分时,他仍然按照曲谱标记的节拍进行演奏,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说:老师,我是根据曲谱的节拍标记来演奏的,应该没有问题的。我仔细地看了他使用的版本,里面的节拍标记确实没有改变,可是他不知道这首曲子尽管曲谱的节拍标记没有变化,但由于中间段落的音符的组合、低音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里的节拍已经改变,节奏实际上也已经改变了。显然,学生对节拍、节奏的理解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很自然的,第一堂课就从音乐的节奏开始讲起。
; w6 u1 D0 Q5 I; b$ F w. M
/ p4 z* o# Y5 w. b* U2 S+ k 鉴于以上种种,在这里就简单的谈谈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心得,同时一并回答琴友和学生提出的一些共性问题,但所有这些都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对朋友们能够有所帮助,则不胜荣幸。
) O7 p G* C) O2 e) H8 Q! C' X5 s
4 z8 b) W( O/ X
( P3 w4 F) U# a一、关于节拍器。
, h u& c9 l' l; l' P/ Q9 T
& e" Q7 X1 B9 r6 c) z 节拍器是一种在保持稳定节拍的情况下进行各种速度、节拍变化的装置。产生于17世纪末,在19世纪经梅尔策尔改进后被广泛使用在音乐中。节拍器给音乐人带来了太多的便利,提高了演奏、演唱者的练习效率。比如,演奏者可以通过它练习节奏的稳定性,把它当成提升速度的标尺;还可以为作曲家做速度标记提供精确的数字参考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使用不当,节拍器也会损害人们对音乐的表达。比如,不加选择和思考的过度使用节拍器使得演奏失去了音乐的生命力,失去了正常的节奏感觉等等。8 H. I' r% C) p9 I1 L: f
) o8 c) R+ e# U8 V. D8 J 3 N- ^! o1 Z% a6 G& j
3 }6 L9 k% M9 o! t) }% y( p P" F 在我看来,节拍器只是我们使用的一种工具。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人士,用它来训练良好的节奏稳定性、音符的均匀性、速度的稳定性以及提升快速演奏能力都有一定帮助。但任何东西都会有两面性,过了就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如何使用节拍器才比较合适呢?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D9 s$ s6 `$ n- i
, [$ |5 v% I0 g+ E- \% }$ q1、 有选择的使用节拍器。在一般情况下,除了一些小型的、节奏比较规整的作品,不一定整首曲子都使用节拍器练习。可以在一些缺少速度、节奏变化的片段中使用,用来练习节奏、速度的稳定性。比如,可以在一些均衡、规整的古典风格的练习曲中使用节拍器,打好控制节奏、速度的基础,而像《茶花女幻想曲》这样的乐曲,可以选择一些片段使用节拍器来练习节奏的稳定性,不必从头到尾的使用。2 Y# C. r8 g- @* E: S2 {- x
/ ^1 J) R, v, C! G, C0 w
j) ^' y; y& k( g' q- s) ?0 \* |
2 i. B4 y% F! e+ A8 I2、 有针对性的使用节拍器。一定要明白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来使用节拍器。比如,为了提高某段音乐的演奏速度,节拍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进步的具体目标,这时候的节拍器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练习效率的。不能盲目的使用节拍器,每次练习前都要设定一个目标,要清楚自己用节拍器来做什么,否则节拍器就成了我们的负担,还不如不使用它。像音阶练习、快速分解和弦练习等等,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打开节拍器,通过节拍器这个工具来提高节奏的稳定性、提高速度的提升能力。
' b# L7 L* y( k# E/ {7 O2 Z% w! e) V h
$ S( {1 W' S# g* F/ f# K3 c( h7 J$ I( M5 u8 W- c3 R" A( i
3、 不要总是“跟随”节拍器练习。曾经看到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利用节拍器练习乐曲。节拍器“哒哒”的响着,可是学生却怎么也跟不上“点”,老师大声喊道:“跟着节拍器的点,请跟着节拍器的点!”。可怜的学生听着节拍器的“哒哒”声,不是慢了,就是快了,始终找不到“点”在哪儿,急的满头大汗,给人快要崩溃的感觉!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的这种对节拍器的不恰当使用。这是一个误区,以为使用节拍器就要时刻听着节拍器的声音,跟着节拍器练习。却不知,节拍器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中以后去模仿它的声音,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同时,跟着节拍器单调的声音的时间稍微一长,人的听觉就会疲劳,很难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用这种方式练习久了,还以为自己的节奏是对的,其实是自己浑然不知而已。节拍器给我们的只是速度和节拍提示,在练习时,只要听好节拍器的提示,然后按照这个提示练习下去,练习中不必时刻听着节拍器,只要偶尔听一下,特别是感觉节奏不稳时再听听节拍器,做些调整即可。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比较轻松的提高节奏、速度的稳定性,不会有那种小心翼翼的跟着节拍器,却找不到感觉,几近崩溃的情况发生。
+ w+ k& {2 L8 Q/ M. w
* M G! h% j/ z; d ' f0 v& n4 x% K/ _" Q3 r
% K- I) ?7 G8 m+ k* p3 A% H7 U5 r6 _
特别要注意的是,节拍器仅仅是我们的一个辅助工具,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谨慎的、有控制的使用才会对我们有所裨益,千万不要以为跟着节拍器练习的一丝不差就具有了良好的节奏感。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性而盲目的使用节拍器只会损害我们的音乐感觉。当然,以上仅对节拍器的使用原则做了一些说明,由于时间的关系,具体的使用细节和方法等有时间再做交流。
' p, N( J6 p0 f" A6 z: g# u G A N9 ]: H4 }
- c' ^2 R* S, ]) R
2 G2 Z. }' U b9 q4 V$ n3 v二、关于节奏。
( e8 j/ u. Z s8 |. w1 p t8 O* `/ r6 P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或者节奏混乱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良好的节奏感并不仅仅是指均匀、稳定的节奏,也不仅仅是指能够正确的按照节拍的标记来演奏作品。仅仅能够像节拍器一样按照3/4拍演奏《爱的罗曼史》的人恰恰是缺乏节奏感的演奏者,或者是节奏感很不完善的演奏者。就像一位优秀的车手,在驾驭车辆时,会根据路况的不同做出不同的调整一样,吉他演奏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音乐进行中的不同状况来做出恰如其分、合理的节奏律动。
" f2 z; {, Z- H: G2 Z4 z- e k0 S1 z& }3 T
7 o: Y- p/ N1 t$ b0 j) Q
8 o# F Z$ s; W" h; i1 g 音乐中的节奏是很复杂的,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的作品给予相应的演绎。节奏大致可分为:固定节奏、自由节奏及弹性节奏等。
" ]$ W: W0 B4 Z! S+ m- F1 ~% R" w# d9 Q5 ]7 n; n
% B: D8 L; s1 K7 C d" Y
! D) {# J! T8 h+ [" p7 ~' b/ H
固定节奏必须严格按照节拍要求进行演奏,比如很多舞曲的节奏大部分时间就要保持节奏的稳定性。像《卡尔卡西50首练习曲之47》就是一首很规整的加洛普舞曲,应该按照节拍标记进行演奏,练习时可以使用节拍器来好好提高节奏的稳定性。这种节奏也是最能引起我们注意的,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它并不是节奏的全部,只是音乐进行中各种节奏状态的一种而已。
4 w" S. M1 F) i. d& T3 c* k& H; j
' p- w- ~! r( k/ K( ` 3 B i$ J# z. [. x" u0 X& d4 y
9 i7 a d, N$ N+ H
自由节奏是可以根据音乐情绪做一些自由处理的节奏,比如有的作品中的散板式的段落、乐句,或者委婉而富于歌唱性的音乐片段等等。像泰雷家的《大霍塔舞曲》中的序奏段落的快速经过句,再比如巴里奥斯的具有南美风格的作品《卡萨帕》,节奏更加复杂,其中的歌唱性段落等等,就不能完全严格按照曲谱所标记的节拍来演奏,可以在节奏上表现的更自由些,否则乐句的进行反而不够自然,失去了音乐应有的魅力。
. p- ~4 [6 Q* I
4 I9 I- O2 N' U7 Z: ]5 o) Y , e. p* U% r$ d J2 A! d w& J
3 k2 L0 f* V, G! ~ 弹性节奏是指在总的时值不变的情况下,根据音乐的需要对音符的长短进行伸缩处理的一种节奏。但有的音符长了,就必须在其他音符上补回来,至于哪个长或短,要取决于音乐语言的语气要求。就好像我们说下面一句话:我们是吉他爱好者。在说这句话时,可能没有人会把每个字和词说的一样重、一样长,为了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就可以用弹性节奏进行处理。至于哪个字念得长或短,要根据想强调的是什么,比如,如果想突出“吉他”,就要把“吉他”这个词的时值拉长些、念重些,把其他字稍稍缩短些、念轻点。再比如,《西班牙小夜曲》是一首歌与舞结合在一起的乐曲,在演奏歌唱性的小节时,如果去严格按照曲谱的标记来弹,可能就失去了歌唱的浪漫意境,破坏了音乐的风格,可以对歌唱性部分的节奏进行弹性处理。2 f1 \ m, I+ x- T V
) e% R9 H5 D+ ]& x/ ?
7 l5 o$ @+ X y" b9 X
( s7 x2 [1 Y* z' j% p三、关于小节线、节拍、节奏的关系。% U" }' n) \; {# l
; m H/ `3 W$ Y& v
一些琴友面对一首新曲子,总会先看看是什么调式,什么节拍。看到2/4就按照强弱来弹,看到6/8,就按照强弱弱、次强弱弱来演奏;看到小节线后的第一拍,就一定弹成强拍,看到小节线前面的就一定弹成弱拍,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了。这种对小节线、节拍与节奏之间关系的机械理解,经常会产生对音乐的误读,歪曲音乐的表达。1 k0 Q2 }8 S% _* ]) D
|& ]4 K% w# F3 b) _& O 0 a6 X0 P- B Q
8 t. Z6 j" ]- D% }' _* u 小节线并不是随着乐谱的产生自古就有的,而是大概到了16世纪,一些作曲家在创作多声部键盘作品时,为了能够更好的看清楚多行谱音乐的进行,在曲谱中加了小节线,后来作曲家在总谱中也加了小节线,然后小节线又被用来划分音乐有规律的强弱进行。因此,小节线的使用主要有2个目的:让演奏者知道音乐进行到了哪里?标记音乐中的有规律的强弱进行。. T1 M$ C3 N, \& Y K% b9 \
' N9 K7 c. u9 l" l# M0 g ?/ ~
! l( ?1 N2 v' H) Z: c* a5 L; r- h5 |& K+ X% ^+ ]
节拍是有规律的相同的强弱进行按照一定次序的循环反复,用小节线来分开,但请注意,音乐并不都是时刻、完全的按照固定的节拍来进行的,很多时候小节线指示强弱拍的功能会被弱化,更多的是让演奏者知道音乐进行到了哪里。0 ~+ I. k. n1 }7 z+ u
1 G! h, S7 ]$ s0 e. Q
' ]% M! ^$ e2 G# p$ M/ Z/ B5 z, f4 r* P8 U1 g X
节奏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之间的长度关系,在音乐中有着组织性的结构功能,是比节拍更广义的东西,并不完全等同于有规律的按照一定次序循环反复的节拍。
! f0 e) |3 n8 n( o. E( E$ C8 N4 a+ [- j# M7 c
; z$ h j. k3 N$ r, M1 v
- J: r B' ~$ Y$ L( c3 t 我们会看到大量音乐作品的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演奏中还会遇到很多节奏与节拍并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特色以及浪漫时期以及以后的音乐作品更是表现出节奏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比如说3/4的音乐就一定是强弱弱吗?像菲瑞尔的《水神之舞》的标记是3/4,但其中的玛祖卡舞蹈段落的重拍经常在后2拍出现,不能都演奏成强弱弱,否则就破坏了音乐形象。显然,这首曲子的节拍与节奏是有一定的错位的。而像巴里奥斯的《卡萨帕》,中间段落的舞蹈段落,从表面上看节拍记号没有变化,但由于节奏的组合发生了变化,实际的节拍已经完全改变了,小节线表示的节拍与节奏分组不一致,需要重新划分小节线。在演奏乐曲时,一定要对作品做具体分析,特别注意这种节拍标记与实际节拍、节奏并不一致的部分,最好在曲谱上做好新的标记,以免出现节奏上的误读。0 G! s' d! I+ x9 n1 \. w9 g2 O+ ]
5 X# @6 f+ Z5 p5 @4 w
! N2 j. U# Y' x) Z+ g. X9 k3 C. i' c8 \% M: ^& O( d/ H7 e
总之,我们对节奏等的理解,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一些音乐概念的肤浅认识,一定要建立在对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之上:某一个和弦要演奏的很强,可能由于这是一个不和协和弦造成的;某一个8分音符被拉长,可能因为它是一个需要强调的骨干音。这样去理解和演奏音乐,才可能不会被节拍、小节线等等概念固定在僵化的条条框框里,我们的音乐才会更有生命力。0 V8 W7 ]3 A3 u$ ]) ]
1 H* ]. R7 ?) v0 Y4 {: }
1 n' y/ D5 E; H- {
/ G: ]. |; [5 d5 H 最后,让我借用朱德庸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请你和我一起,用你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时代里慢慢向前走。
; a" b; k4 l0 r6 `* S; V
% s% ]- Q8 n( k2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