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场作品交响序曲《祀》中,作曲家黄荟用现代音乐技法再现庄严的哈尼族祭祀场面。在“贝玛”(哈尼族祭司)和寨佬的引领下,排成长龙的山民唱诵着古歌和祷辞,点燃火把,踏着铓鼓的节拍,抬着牺牲供奉神明。黄荟在采风中对哈尼族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深刻认识,“尽管哈尼族人并未形成自己成熟完整的信仰体系,但这里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多元并存,他们每年大祭礼五六回、小祭祀活动达30余次。”
4 g0 V* ]1 {! u5 g: }' [
% f' h' B! Z: Q) f) B9 E4 R9 N! n 音乐会第二支曲目《拥有翅膀的她》是一部为孩子而作的管弦乐作品。作曲家谢文辉介绍,其创作灵感萌发于哈尼梯田,“那里很美,那里的孩子更美。3个赤脚的小女孩满身泥泞地站在稻田中,在烈日下有说有笑插种嫩绿的秧苗。她们耕作、嬉戏的瞬间,以及好奇、渴求的眼神深深触动了我。”谢文辉巧妙选用类似儿童奔跑跳跃的节奏贯穿全曲,还加入在红河收录的孩子们唱哈尼族儿歌的音频,让人印象深刻。' ]5 j8 \& i2 B6 m1 H' x3 |3 V
' D) F d$ s, Q" l9 W
上半场压轴的《云南歌》是新作品中唯一一部具有协奏性质的作品,极具现代创作手法。青年作曲家李劭晟大胆地在乐曲的3个乐章中,分别采用完全不同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第一乐章用微分音音乐描写哈尼的云;第二乐章回归调性音乐类似钢琴协奏曲的写法,体现出作者扎实的古典音乐功底。青年钢琴家董菲菲在第二乐章的技巧和第三乐章中对爵士风格的把控力可圈可点。1 s V# D4 f, J2 h
, v d; r) i! n 交响素描《木雀舞》是全场最短小精悍的作品,被邵恩评价为“新作品中最成熟的一首”。青年作曲家杨帆以一段哈尼族古老祭祀舞蹈《木雀舞》为灵感,取其音乐动机进行配器,并丰富了多声部音乐语言,营造了“伴随着铓锣声与舞步,千鸟从树梢飞起,而祈愿的人们围在一起继续跳舞”的动人场景。
1 Z6 h. v/ i. h- @) S7 V. S/ R. o: V( h0 h
“忽来的那场春雨,猝不及防地浇在我的头上,刹那间,山雾弥漫,原本清晰的梯田在云烟的笼罩下,如水墨画般晕染……耄耋之年的阿婆拉着我的手,坐在她家院落,唱起我从未听过的山歌,她说这是她祖辈的故事……”正如青年作曲家黄凯然在创作前写下的文字,交响音画《云间》仿佛一首印象派的朦胧诗。! M) m& t, C0 P2 c' K+ U) }( G" J
' j" R' O0 _ f! g- S, N) ?) b 压轴的管弦乐组曲《山之舞三首》是采风中唯一一位云南籍作曲家张朝的作品。它不同于其他作曲家单独取材哈尼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高山》《远山》《雪山》3首舞曲分别由彝族罗作舞、滇西傈僳与滇南阿哲风格混合、滇西藏族音乐构成,是全部新作品中最易进行推广演出的曲目。7 D& k4 f% X0 |( o. h
/ R# Y, f9 t; \ 除了6首新作品,音乐会还演出了关峡根据其1984年赴云南采集民间音乐的一次经历而创作的小提琴曲《彝》的修改版。
% I5 A2 C, W, b5 D
4 Q7 I. X V1 ` j 音乐会后举行的创作座谈会上,邵恩为青年作曲家一一解惑,点评了新作品的精彩之处,提出了打磨提升的中肯建议。关峡寄语青年作曲家:“好作品能牵动观众的心。希望你们拿出有更高立意、丰富情感,既入耳又走心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