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曾和我说,参演歌剧《冰山上的来客》令她难以忘怀。这位优秀的歌唱家一直在欧洲大陆演唱歌剧,2015年她跟随巡演的演出团队回到新疆,在家乡的舞台上演唱民族歌剧《冰山上的来客》,让她感到无比自豪。6 }% G8 I6 {( P' W5 u; k
: u3 u. e! v7 O1 J' b. U
学术周刊:您刚才谈到,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曾在全国进行巡演,巡演情况如何?观众们的反响怎样?0 L; A" x5 C. _. \1 G
5 A$ z7 e `! M+ t
陈平:歌剧《冰山上的来客》首演后反响强烈,受到群众们的热烈欢迎。受全国政协领导的委托,国家民委邀请了1300余名在京新疆籍学生和近500名援疆干部到大剧院观看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大家在看后纷纷表示,通过歌剧的形式重温了经典作品,故事感人且富有民族特色,让大家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精神的宝贵,既触动了心灵,又受到了教育。8 P [0 E7 u K W6 Y
4 p5 E3 k) ?6 D! Q0 y
为了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这一民族经典,2015年,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开始在全国巡演。艺术家和演员们先后赴上海、广州、乌鲁木齐、和田、福州、南昌、武汉等七地巡演,15场演出惠及观众达2.4万余人次。) g; Y' \$ N0 [
I3 v& O% u& F% U
巡演中几乎场场座无虚席,演出谢幕时都会出现“台上唱,台下和”的感人情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经典旋律在剧场久久回荡,经久不息的掌声令人动容。在上海站,演出结束后的喝彩长达十余分钟,许多观众频频挥手、迟迟不肯离去。在乌鲁木齐仅上半场就赢得了11次掌声。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纷纷表示,“今天是第一次观看歌剧,我们非常兴奋。能看到描写新疆的艺术作品更是非常亲切。尤其当看到打起手鼓跳起舞的一幕幕场景,我和同学们都很激动。”一位援疆建设者也表示:“剧中有一段为了亲人的安宁、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尊严而守卫边疆的合唱,跟我们‘援疆人’的感受非常贴切,让我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能出现一部以此为题材的歌剧,实在难得!”不少观众在观看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后表示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尝试。这是观众们对大剧院创排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的肯定。7 ]* ]8 e$ T0 F4 c
! }1 X* I5 ]- r: b# _4 h 学术周刊: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国家大剧院探索中国原创歌剧的一次成功尝试,这些年,国家大剧院在中国歌剧方面的探索还有哪些?+ k9 q. U7 A1 g5 z; S& a
# k) C# k5 [% N' g9 _1 i 陈平: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国家大剧院首部改编自银幕经典的歌剧,也是大剧院致力于中国题材原创歌剧创作的系列成果之一。运营9年来,国家大剧院努力打造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中国原创歌剧作品。# U1 Q6 D! u3 u$ f
3 J) k$ \/ o; V: h5 A 其实早在剧院成立伊始,我们便有了制作中国歌剧的想法。但是当时,对于歌剧创作,我们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可借鉴,各方面的准备还不充足,有待完善。面对这些挑战,国家大剧院通过制定“引进来—联合制作—独立制作”的“三步走”方针与国际化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让大剧院的歌剧制作经验日趋成熟,同时逐步建立了包含制作、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乐团、排演团队等8个板块在内的歌剧制作体系。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国家大剧院歌剧创作的质与量突飞猛进、成就斐然。在9年的时间里,大剧院共创排制作了67部剧目,“国家大剧院制作”在业内更是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前不久来大剧院演出《麦克白》时就表示:“中国国家大剧院9年中制作了51部歌剧,这太不可思议了!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使是一些历史悠久的百年剧院,如今每年也只能创作出三四部左右的新剧!”) z' b0 m9 T" k) T9 A Z
3 m# [$ V b5 T6 {. z; x
国家大剧院坚持中国原创歌剧与西方经典歌剧齐头并进,在中国文化中寻找艺术的源头活水,用歌剧艺术形式演绎本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9年来,大剧院共创作推出了22部原创作品,其中原创歌剧12部。从《西施》《赵氏孤儿》等流传千年的历史传说,到《日出》《骆驼祥子》等脍炙人口的现代文学精品;从《运河谣》《冰山上的来客》等蕴含民族特色的动人故事,到《方志敏》《长征》等高扬英雄主义爱国情怀的革命事迹……一部部立足本土的中国题材歌剧作品,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它们以独特的民族风采、深厚的艺术内涵、鲜明的时代精神,加深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广泛欢迎和赞誉。 ( h3 [4 p7 r) I7 ^; R" u" Z 6 g& r! T9 f5 F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纵观大量史诗题材作品,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歌剧《战争与和平》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也需要有这样的作品。中国的长征,作为影响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享誉世界。为了将这个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实践搬上舞台,国家大剧院历时4年精心打磨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在今年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长征》两度热演,每轮演出,售票都提前10天告罄,上座率高达100%。比利时著名导演吉尔伯特更是在没有英文字幕的情况下,坚持看完整场演出,激动不已。谁说红色歌剧就没有票房?谁说主旋律的作品就不受观众欢迎呢? ; M; \5 R* A% S8 D8 L5 q g$ N( D1 w6 T/ s+ Z' ^0 ]
2015年,大剧院携原创中国歌剧《骆驼祥子》赴意大利巡演,一部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中国题材的当代歌剧,得到了歌剧之乡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实在难能可贵。这些原创中国歌剧,不仅展现了大剧院歌剧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成果,也向世界彰显了蓬勃的“中国力量”和独特的中国魅力。7 F! K6 d- y* ~7 Z* ]8 X5 F
: H5 N# X4 a A3 J$ b 学术周刊:请问未来国家大剧院在中国歌剧创作方面有何计划或打算? $ M7 p3 w* h* E# L. ?+ C3 L6 k& M& ^6 v$ }. W5 h. p2 R
陈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当前,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文化正在以磅礴的气势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相应的,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国家大剧院也正日益走向世界表演艺术舞台的中心。这次我到俄罗斯、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大家对中国国家大剧院都是赞誉有加。我想这不仅仅是对国家大剧院本身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肯定。 a8 ]$ }( @- [; z: B& h8 \( [* R
$ F i" R- L4 c: J* z8 p6 D" b a 未来,国家大剧院将继续发挥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引领中国艺术生产创作潮流,并将对世界舞台艺术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2017年,是大剧院成立10周年。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加大生产制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比如与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德国巴登-巴登节日剧院、波兰国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与维也纳歌剧院联合制作《法斯塔夫》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将继续大力推出中国原创剧目,比如在明年“八一”将推出军事题材作品《金沙江畔》,后续还将推出《兰花花》等优秀原创民族歌剧作品。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院藏剧目达到100部,其中歌剧达到80部。到那时,大剧院每年上演的自制剧目预计能达到30部左右,其中上演自制歌剧20部左右,由此为中国歌剧繁荣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3 I: k$ j: @! n3 U2 e5 x2 m' [& W9 ^, f0 ^" H! v7 {0 e
国家大剧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秉承“为谁制作、给谁看”的理念,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力争“做一部,立一部,留下一部,传开一部”。同时继续加大艺术普及,为繁荣中国歌剧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家大剧院将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