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歌剧,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探索。早期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方经典歌剧写作技术手法,化用中国传统戏曲说唱方式,从内容人物出发,保持民族风格,积极实践中国歌剧创作之路。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优秀作品雨后春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经历了1966—1976十年的萧索与沉寂,1977—1987年开始复苏兴盛焕发生机,并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峰。1988—2007的20年间,相对平稳甚至显得略微平淡。可喜的是,2008—2016年,中国原创歌剧新蕾绽放花开四季,从首都文化高地向全国范围辐射,真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o+ w" `. A: M% s, q, D
( E; B1 t+ o2 v1 P7 v( T 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原创歌剧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一、在数量上攀升新高;二、在质量上良莠不齐;三、在技术上推陈出新;四、在风格上多元开放。2011年的“井喷”,全国各地的歌剧新作多达20余部,这个数字已接近1950—1966年的总和。2015年的“爆发”,全国各地的歌剧新作也接近20部。2011年和2014年两届中国歌剧节的盛大举办,更是集中展示了中国原创歌剧的最新成果。陕西的《大汉苏武》、重庆的《钓鱼城》等遵循艺术规律,集结创作精英,端正工作态度的新作令人鼓舞,从首演开始即获得较好的口碑,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4 }1 u; F W0 F* ^7 F9 K0 I/ T, q$ T( P# L8 e
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12月开业以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有步骤地积极引进制作世界经典歌剧,一方面有计划地委约制作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2009年10月诞生第一部《西施》,该院对原创歌剧的定位与方向就很明确,坚持致力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掘其丰厚的美学价值,使经典能够得以传承与弘扬;同时借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学题材,普及推广歌剧艺术,让歌剧这一西方艺术的舶来品,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