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得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剧院委约原创歌剧中,现实题材相比古典题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更胜一筹。继2009年12月《山村女教师》首演之后,2014年6月和12月相继上演了《骆驼祥子》和《冰山上的来客》两部现实题材歌剧。前者于2015年夏季应邀前往歌剧的故乡意大利巡演赢得好评载誉而归。同在2015年,国家大剧院又连续力推《日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方志敏》三部委约原创歌剧,且全部为现实题材作品。2016年7月和10月,大型原创歌剧《长征》更是开创了歌剧新作首演复演场次与观众最多的年度纪录。这个纪录,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特例、先例。
& }/ U! N4 x0 e. l8 k$ H6 D/ W, @
! D2 O# }1 Q) a5 E& b; g, `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早已跨越了强调东西文化差异性的时代,而是更加注重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同时大力提升本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时代。如何面向世界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气象?国家大剧院一直试图以歌剧的方式对中国元素进行精彩展现与深刻诠释,即:让中国之美,世界看见;让中国声音,世界听见。/ `7 ]; A# a' T/ J3 e
6 C d; G Y( y7 ?0 R# c% y* w2 |
纵观国家大剧院迄今推出的一系列原创歌剧,从以历史素材为蓝本的歌剧《西施》,到借力古典戏剧名篇的《赵氏孤儿》;从充满现实主义情感力量的《山村女教师》,到彰显现代经典文学魅力的《骆驼祥子》,以及取材自经典影视作品的《冰山上的来客》,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家大剧院一直在寻找和丰富着歌剧创作的新题材新样式,为中国歌剧发展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
' x5 g( D8 g: `& X3 r7 h3 j* ~8 S
中国歌剧是否必须、一律要按照西方歌剧的格式写?这个问题让创作者困惑不解,在音乐界也争论不休。中国歌剧研究会“掌门人”作曲家王祖皆提出观点:强调多元化、多样性,更有利于中国歌剧创作繁荣发展。《骆驼祥子》,高度体现了作曲家器乐化交响性、通盘化立体性、多维度宽幅度的歌剧创作思维与艺术追求,声乐与器乐,相通互动浑然一体。世界先进而高级的现代作曲技术+中国传统民间的音乐元素,可谓“洋为中用”最新版本成功范例,在西方世界同样赢得赞誉引起共鸣。" r: Q: b! f1 k6 m. P: h9 H
* ^- L8 O" T. i1 c8 j% J, U
国家大剧院在强调委约歌剧新作“国际性”的同时,非常注重本土歌剧的“亲民化”。深受中国老百姓熟悉而喜爱的《洪湖赤卫队》经“新翻杨柳”打造出国家大剧院独家版本,最近几年轮番上演票房走高。在经典基础上要想出新,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经典好比一把双刃剑,既提供可资借鉴的蓝本,又设下难以规避的雷区。《冰山上的来客》也是一个特例,经典电影的主要人物与重要情节,一个都不少,舞台呈现却力求歌剧化、音乐化。2 M: Q' I& M( g" ~3 M" h* n! S+ f
; l, l, O: x) J8 w
从2009年到2016年,国家大剧院自主专属品牌的歌剧节已然举办了8届。10余部委约中国原创歌剧,在这片充满艺术生命活力的梦想之地孕育诞生,开花结果芬芳满园。应该说,全国各地歌剧人都在为歌剧梦想,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地勇攀高峰。国家大剧院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是国家舞台艺术展示高地,在“打造文化航母”为既定目标的实践中,体现高举民族文化大旗的自觉与自信。有计划有步骤地以经典为量度基准,在中国本土原创作品的“高原”地带,有望“高峰”拔地而起。愿中国歌剧的春天早日来临。
$ e8 W* y% E- F0 z8 i8 p2 x! X" z2 X4 U J)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