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2 T1 p. V# E' w2 } 对赵季平而言,扎根泥土早已渗透在他的血液里。陕西有句老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共吼秦腔。赵季平就读西安市西一路小学时,学校对面就是易俗社。这家创办于1912年的社团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秦腔剧目。赵季平被对面的锣鼓所吸引,一放学就钻进易俗社。读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时,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多次去安塞学习民间艺术,民歌、秧歌、腰鼓、绘画、剪纸,还听到了韩起祥说书,他从此迷上了陕北的民俗风情。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干就是21年。在研究院,他跑遍了三秦大地,秦腔、碗碗腔、眉户等地方戏曲以及各类乐器被他悉数掌握,烂熟于心,让他的作品个性十足、与众不同。+ J( S1 _7 f( A1 t
0 [& K% Q, ~# |6 F
说到赵季平对传统艺术的挚爱,不能不说他的父亲赵望云。这位国画大师和长安画派的奠基人有句名言:“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当赵季平刚被分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时,还带点遗憾,觉得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毕业生怎么到了戏曲研究院?他特意赶到赵望云下放的三原县告知父亲这一消息,不料父亲闻后十分高兴,劝他潜心研习戏曲,“戏曲就是中国的音乐,这是你的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