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赵季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就一头扎进了秦岭深处,一路上,他不忘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思考着如何多创作一些不负我们这个时代的力作。 2 a) B+ e/ a- }( g , F: v8 a" Y, i0 U9 `9 v “《大秦岭》是我与几位作曲家创作的交响音画,为了这部作品,我们多次走进秦岭,四处探访民间艺术,感受每一方土地养育出来的文化,那种辽阔和深邃可以不断促发我们的灵感。”在他看来,没有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就没有自己的成就。《大秦岭》今年已经在西安上演,获得了极大成功,而去年,由赵季平担任艺术总监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丝路粤韵》也已问世,作品浓缩了岭南民族民俗音乐文化及海洋异域文化的多种音乐元素,既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充满鲜明的时代气息。& Q# b1 g% F! K% ^ R
6 i% n' a/ E ]# Q" u1 [; m, J( R5 m 对赵季平而言,扎根泥土早已渗透在他的血液里。陕西有句老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共吼秦腔。赵季平就读西安市西一路小学时,学校对面就是易俗社。这家创办于1912年的社团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聚集了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家,留下了众多宝贵的秦腔剧目。赵季平被对面的锣鼓所吸引,一放学就钻进易俗社。读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时,别看他年纪不大,却多次去安塞学习民间艺术,民歌、秧歌、腰鼓、绘画、剪纸,还听到了韩起祥说书,他从此迷上了陕北的民俗风情。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干就是21年。在研究院,他跑遍了三秦大地,秦腔、碗碗腔、眉户等地方戏曲以及各类乐器被他悉数掌握,烂熟于心,让他的作品个性十足、与众不同。( i6 q' M9 s; p7 v: \* w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