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季平总是一副平静的笑容,谈吐温文尔雅,但一遇到原生的民间音乐,顿时如醉如痴,心潮难已。几乎每创作一部作品,动笔前他都会先去探访民间艺术。他已经踏遍了西北各地,山东、广东、四川、江苏的许多乡镇也有他的足迹,陕西、山西、甘肃、宁夏的山山水水更是反复去过不知多少次。在山西平遥的小村子里,他被中路梆子所迷到,不时击掌欢呼;听民间艺人演奏唢呐,苍劲而凄婉,同伴放声大哭,而他则一宿难眠。“这些地方的历史悠久,文化特别深沉,有取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 e* p4 y* Y$ `6 \/ Z8 D6 E
3 D% t' x1 k1 y0 t* r- m 赵季平对榆林这片土地最熟悉,他认为这里的民间文化开放、积淀深厚,而且具有多样性。1984年为了拍摄电影《黄土地》,身为作曲的赵季平与陈凯歌、张艺谋、何群在陕北一路探访,从延安到榆林,一个村一个乡地走下去,边走边感受,哼信天游,听陕北道情,看老艺人唱秦腔,与乡亲们边吃边聊,感受文化、感受民情、感受风土。在安塞法院的大院里,他们还发现了民歌大王贺玉堂,听他唱了3个晚上。在佳县的那十几天,赵季平恐怕永远难以忘怀。他们住在村民的窑洞里,因为虱子太多,就将衣裤捆扎起来吊在房梁上,裸身睡在乌黑的被子下,聊着白天的所见所闻,一聊就是半夜。“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根本拍不出《黄土地》!”也就是那一次,睡在身边的摄影师张艺谋正在筹划改做导演:“季平,我的第一部电影,你一定要为我作曲啊!”5 [: c9 j# L: E0 M- p* Z
. s4 u, p7 U" P( ^. w: W “只有面对面地倾听、虚心向民间艺人求教,才可能发掘出深埋的宝藏。”创作电影《红高粱》音乐,赵季平独自一人走在齐鲁大地上,只要听说哪里有民间艺人,他就赶到哪里,哪个镇子有戏演,他就连夜追过去。因为耳濡目染,才催动他的才思奔涌而来。一路上,他已经写就了《颠轿曲》,《酒神曲》也打好了腹稿。
/ L* d7 ~6 W/ O9 u' j$ U1 @% c' U
! c4 R9 N/ ^2 M& H 赵季平的大脑是一座民间音乐的储存库。只要面对乐谱,那些曲调、那些情愫、那些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的唱腔,都会瞬息间自然而然地在心底涌动,凝聚于笔端,既可以信手拈来,也可以融会贯通。无论是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合唱、歌剧、舞剧、戏曲音乐,还是影视音乐,几乎都以民族传统音乐为基调,民间音乐的精华经过他的笔端,更是精彩绝伦,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L0 ~, d: g2 V. E) J% j
# j Y5 T# p/ L. S% u: l, J
作为当代作曲家,赵季平深知,仅仅掌握了民族传统艺术远远不够,因为要将这些宝贵的艺术精华转化为当代音符,赢得听众,还需要面对世界,学习新技法。“一手伸向传统,学习民间艺术;一手伸向世界,借鉴国际音乐的优秀成果,这就是我今天的创作状态。”% c# t6 K1 S; W w6 O' I+ Q% ~+ ~
1 c. ?' O' D$ l8 x( F. H
如今,赵季平名字正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个代表符号。“我要用中国音乐的‘母语’与世界对话。”赵季平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之路。
* e& Z7 D9 X0 {" a! ]8 c3 P
' Z, }# \* L, U+ x7 A$ d5 J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