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音乐作品整体质量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混音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多轨合成立体声这么简单,通常作品会融入混音师大量的思维与创作,也会对编曲和录音后的素材进行了大量的二度创作,正是这些创作,使得音乐作品本身具备更多的音乐元素,更丰富的可听性和欣赏性。
7 E. |) x, [( M1 H- k* N
' e% z# ?' U3 G" {. i$ S, U2 }( N. ? 本文按照通常混音的步骤,对混音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创作思路进行了阐述,主要内容包括:混音前的准备工作、混音的步骤、混音中效果器的应用思路、混音作品的整体设计等。
& f$ p* ^/ ]" J, U! y; R: v4 o8 f
% B5 n8 E# |- q0 _( N) k: U- D$ L 一、混音前的准备工作 % R& S( M3 b; ^
好的混音作品离不开优秀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混音环境、设备、素材、段落标记等。 : F- `+ ^7 X3 p. b; q$ R+ S
首先,混音对于环境的要求,主要指的是监听环境,一个良好的监听环境是混音必不可少的,我混音的环境通常是在我自己的录音棚(Allanwang Studio),这个录音室是在原有房屋的基础上改建的,由于是底商,房高有4.3M,面积接近150M2,声学施工完成后主控制室净空间仅有20 M2左右(不包含另一间控制室和录音室还有休息厅),由于临街,隔声方面采用了“房中房”结构,控制室及录音室都采取了悬浮结构,内部采取强吸声结构,部分位置布置了反射结构,混响时间最终控制在0.2S左右。
2 t/ e6 M5 c! v, w5 }& ]. E2 ]0 }8 _5 P* F
录音棚建好后测得频响在60Hz以下有明显下落,这个和建声、监听装置都有一定关系,还好100Hz以上频响还是非常平坦的,所以在这个棚里混的东西要比较注意低频,如果混的低频很丰满,出去可能就会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监听设备中通常需要搭配耳机来改善对于低频的把握,最重要的是我已经适应了这里的听觉,这个是对录音师很重要的。
% z; _" I2 m6 ^# s2 p9 v5 _
9 ?4 P" N6 W- v1 O! O 其次,对于用到的器材:主系统是Pro Tools HD3,音频接口是SSL的Alpha link,除此之外还有SSL的xrack模拟调音台用来做SUMMING。周边设备还有TC REVERB 4000的混响器和WAVES MAXBCL。
- W! n5 n2 S7 r! S# n
0 M% x& E ~. U. s& h7 g/ h 监听音箱是对混音非常重要的部分,主监听音箱采用的是Genelec 1031A ,监听耳机是Sennheiser HD600,这两个都是我比较习惯的监听。监听音箱很难用标准来衡量,没有哪一种监听是绝对准确的,混音师只能通过不同的监听找到它们相对的关系,只要能够熟悉自己的监听、适应它就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作品。
% C; C, G* |. p& L8 p+ w- [$ _, P+ L" Q6 x5 i
对于素材的准备,主要包括音准、节奏、呼吸和接点等方面。 6 `. l# V1 O) Z* _8 E6 @( R% [
& b4 X1 f l8 S* M+ k 人声及所有带旋律的实录乐器都会涉及到音准的问题,乐器部分的音准通常是在前期录音时解决,后期重点涉及到的就是修正主唱与和音伴唱的音准。
+ q/ {( T0 C7 L- @6 ~* H& }8 c4 [4 n
2 T5 _; ?* `4 C0 T g, J. _ 节奏部分主要涉及到实录的乐器,如果录了真鼓一定要做很细致的调整,当然这个工作应该在录其他乐器之前完成,否则就会对接下来所录的乐器有影响。
0 b% b. K8 N# t; F0 x5 l# U+ ?# F+ z8 {
呼吸主要是指人声和吉他,在人声录音的时候会经常发生切入点把呼吸切断的现象,混音前的修正,需要把所有的呼吸声做的自然,包括大小、位置、呼吸的深浅等等。 . H' B9 h& `7 _6 g0 {/ Y
- Y6 l7 N% d( z; U, P, Z3 H
接点就是录音师每一次按下录音键所切出的那个点,混音前一定要检查所有的接点,保证不能有任何的瑕疵,许多地方需要通过淡入淡出或者是交叉淡化等方法来解决产生的爆音。 : q( R7 R' a" J7 E
上边这几点如果有问题是不能够开始下面的工作的。 P% c4 v9 C4 E" T" d) m: n* H- q& `
9 M6 Z3 f, D- b3 R3 Q! F0 I
接下去要做的就是为音乐划分段落,进一步的体会每个段落中有哪些乐器以及它们在配器中的基本功能。了解音乐最基本的音乐风格,例如这是首以钢琴弦乐为主的歌,还是以吉他贝斯鼓为主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混音前需要先清楚的。 3 Y1 n5 q9 Y8 u" z( E3 o3 k/ w2 `
K6 J" k/ P4 n- D; f* e& Q' Q 二、混音的步骤
" f. J# y% X8 U' m' z9 d 当混音的准备工作都做完后可以开始进入混音的过程,混音的步骤其实是一种工作习惯,有人喜欢从底鼓开始混、有人喜欢从贝司开始混,但不管从哪样乐器开始,都要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控它,否则会产生若干的弊病。
1 m. Y% ~# F; b5 ` r! D6 w3 f6 c ]9 j; Q0 C
例如,喜欢从乐器开始混的人经常会出现在最后加入人声音轨的时候,人声无法融入乐队,空间都已经被其他乐器占满,单听乐队很好,可是加上唱就会格格不入。使歌曲主次不分,无法达到乐队烘托人声的目的。
) r2 S6 W$ `& `% Q
. e# G0 b5 I4 d c, X 混音的起始段落也很重要,有人喜欢从进入的第一个音符开始混,混到副歌发现主输出已经过载了,所以,有个良好的混音习惯对于能够让混音过程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 c* e0 E7 `3 C' P
+ g; U: c# A* N: R3 v" h 目前相对科学的混音方法是:
, y4 i( E8 r S6 S0 l# {1 N 1、从人声音轨开始混起 ! w |9 h' ?, u% o7 s
2、从音乐最丰富的段落混起
3 x! E/ `, x: v( R: e: u 3、从节奏乐器混向旋律乐器
( d. C) B: ]: I5 x& h: R/ A+ v 4、从频率低的乐器混向频率高的乐器 7 m' M' }/ T+ p: H9 N2 b. u
) q5 T$ a; X2 W, p' F q( b7 K: w
原则: 以人声为准,逐步往人声上面添加乐器,每添加一样进来都要同时考虑:比例、音色、动态、空间。
% c" m! F1 r0 T/ w# r) i$ B7 W: [3 Z2 E" ?) x% @6 A
从人声音轨开始混起的原因是,歌曲要表达的重点是词和曲,而不是编曲。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主唱,配器只是为了烘托主唱,任何歌手都不会喜欢作品完成后,听不出来自己唱的是什么,这也是目前内地衡量混音作品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歌手一定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很完美,所以在混音的一开始,我们就要尽量的把主唱调到特别出色,调整到这个人声最理想的状态。 4 l4 o4 q+ z$ |# Q$ v4 X
9 o6 G0 j- Y$ a; ?! g
从音乐最丰富的段落混起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混到副歌电平会不能把控的现象,音乐最丰富的段落通常在音乐的副歌段落,这时基本上配器要比其他段落丰满,如果在这里开始混起,试想当所有乐器都放出来以后,电平依然在控制范围内,那音乐的其他段落就更不可能高于这个电平。 - P' f4 \: J c: Y. v
! E) [8 R- L% B4 D& b: F
例如某首作品配器最丰富的段落是在第二段的副歌,假如从第二段开始进鼓,所以我就选择从B2开始混,这时出现了预留电平的问题。实践证明:普通人,对于1dB的变化才能感觉得到,往往音乐的情绪是需要递进的,好的混音作品会随着段落的递进,电平也会适当的变化,以激起更深的情绪变化,所以选择哪个段落开始混起就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到接下去还有几次同样的段落,每个段落之间要有1-2个分贝的余量,在输出电平的前提要求下,做好每个段落预留电平的准备。
/ m2 B+ M9 ~% K/ ^
6 I) S& A2 N3 w$ F4 \: ^ 从节奏乐器混向旋律乐器,我们通常把打击乐比作歌曲的骨架,而把旋律性乐器比作歌曲的血肉。人类比较善于把握节奏上的变化,混音一定要有参照物,所以通常会先从打击乐开始配合人声,再者,打击乐器的电平瞬态都比较大,比较适合我们更合理的控制整体电平。
, w3 ~9 }, l, O4 y4 y: {从频率低的乐器混向频率高的乐器,在任何一组乐器中,低频都是频率的根基,频率越低能量越足,对电平影响越大,从掩蔽效应的角度讲,如果先混频率高的乐器,当低频乐器加入时,会有部分频率被掩盖掉,故不得不重新调整乐器之间的相对关系,如果一开始就从低频乐器开始混则不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 e7 w9 H5 {. q
: K! b4 V8 k5 f# b
通常一首歌的混音顺序依次是:人声、打击乐、贝司、钢琴、吉他、弦乐、伴唱等。
9 q; k# k5 g6 S9 a* C4 G/ k) G# e |8 @$ }9 K
三、混音中效果器的应用思路 - B' v3 C0 h! [: M# |
混音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各种类型的效果器,常规的包括频率类型的效果器、动态类型的效果器和时间类型的效果器等。
3 z# | G* m/ K# K1 H! r6 i! P$ L9 r1 [% J
频率类型的效果器主要包括均衡器和滤波器,在流行音乐混音中属于应用几率非常高的效果器,“减法原则”是目前行业内比较通用的均衡器使用方法,目的在于削减音色中多余的频率,使乐器之间互相避让,把频率空间留给所需要的乐器,减法原则大概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衰减掉多余的频率,然后是提升所需要强调的频率。 : Q" i+ j9 w' C2 r' D+ S9 N7 J
3 @/ _$ W L2 t; A
这里要说明的是,均衡器的调整不能够脱离声像、不能够脱离当前乐器所演奏的音域, 所以均衡器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的。 & O/ F6 o$ u* J; L/ k- D
# g* c5 v2 y1 @- j3 ?
例如在这首作品中(当时那首歌,不知道不影响阅读)声像在正中的有底鼓、贝司、军鼓、人声,它们的均衡就做了互相的避让以及强调了各自重要的部分,其中人声低切了100Hz以下的频率,这个频率以下对于人声并不重要,但是底鼓和贝司的基频都在这个范围,而底鼓和贝司也都对于200Hz左右的频率做了衰减,这里是人声的基频,军鼓也同样低切了150Hz以下的部分,同样把这部分留给了底鼓和贝司,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军鼓话筒中串了明显的底鼓,也可以有效地减小串音;同时底鼓也强调了60Hz和6kHz、贝司强调了80Hz和1kHz,高切了5kHz以上,用来让出给人声及其他高频乐器,人声也强调了9kHz及12kHz,可以看出互相之间都以避让出了各自的基频,又都强调了不同的频率,这就是均衡器的一般使用原则。
$ e5 N4 U P; ?0 J/ P' J' `0 j# v2 Y. q1 n6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