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时至冬至的浙江乌镇下着小雨。清冷的户外早已没有了白天游人穿梭的熙熙攘攘,走进浙江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内,一股温馨且凝重的气息向人袭来,数百人聚集在此,只为木心而来,因为这里在举办一场特别的音乐会——《木心音乐首演》。 k0 T, Q1 G) K' T& g
7 B' t E4 B. J" u$ q
音乐会起始,仅有的一束灯光照在舞台上的一个小圆桌上。身着灰色格子马甲的作曲家、钢琴家高平缓缓走上舞台,在这个小圆桌子上点亮了三支蜡烛。随后,他走到钢琴前,奏响了第一曲——《未题》。 6 w/ a- r4 N F$ N, Q- j* r8 V5 c) Z6 P+ ?( H- \
这是一曲木心原创的单旋律作品。作品时间不长,但可以从高平的演奏出听出木心音乐旋律中特有的那种味道:一种念念有词的诉说走句。正如木心所愿——在他去世五周年的日子里,终于有人把他的音乐变成了一场特别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发起人陈丹青、作曲家高平和大提琴演奏家陈卫平构成了这场音乐会的“三神”,他们在用音乐共邀木心,与乐共舞。 ! `4 P c* B* s) L( K; w" D5 S" ]! H8 Q6 V) g& H; e2 q1 W- C3 \) m4 z9 `
这场音乐会的构思很有设计感,总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子,用的就是木心原稿中的单旋律乐曲。之所以取名为《未题》并丝毫不加改动地演奏这一单旋律乐曲,大概也是作曲家高平为尊重原作者,以呈现木心该曲最原本的面貌。$ t; {0 x5 J1 G B
A0 z# r+ q" X9 H+ T 音乐会的第二部分全部采用了西方古典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如勃拉姆斯的《间奏曲》,舒伯特的《降E大调即兴曲》,巴赫的《前奏曲》,德彪西的《阿纳卡普里的山丘》、《雪中足迹》、《西风所见》、《亚麻色头发的女孩》等以及高平自己创作的作品《匿吻》、《一天一个世界》。第二部分的设计,似乎是在有意将人们的听觉记忆拉回到西洋音乐的古典、浪漫乃至20世纪早期的音乐情景中。不用说,这些都曾是木心的最爱。这种曲目的编排方式,仿佛是在伴随木心当年爱乐的足迹,来还原木心对于古典音乐的痴爱之心。木心喜欢音乐,不止一次地在作品里谈论音乐,有时仅是只言片语,却总是一针见血,触人心弦。爱乐成为了木心人生经历和艺术见地中,最生动和有趣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最有机的组成部分。在第二部分的曲目安排中,还加入高平自己创作的作品《匿吻》、《一天一个世界》的曲目设计。如果我们把以往对木心的认识和对高平作品的理解幷置在一起,可以发现两个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上的共同特性:趣味性和灵性。木心和高平虽处不同时代,但艺术创作和人生态度都是趣味横生。木心的画作和写作,处处透着音乐的特性;高平的创作在音乐的音符之外,洋溢十足的空间感、画面感以及戏剧性。4 ] E' `0 K, A0 p) U
6 {* [# x% @( @; D 第三部分的作品,是高平根据木心的手稿材料,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叙事曲》和高平根据木心的手稿加工的编曲《未题》(原稿之二)。该部分应该是整场音乐会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