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与国内观众久违的作曲家、琵琶演奏家杨静,在北京天桥剧场举行了《四弦上的交响——琵琶与多媒体音乐会》。这是一场带有实验性和剧场概念的音乐演出。没有相和的乐队,没有辅助的伴奏,一把琵琶,四弦,十指,多媒体,一位独立创作者身及演奏,用音乐勾勒了一整个多元的世界。5 \2 \; B2 ?+ u T
" v5 L/ S- ~) ]6 e B4 z 在杨静的“时间”里,复合了纵向的历史感与横向的共时性,音色是她用以刻画摹写时空最基础的“工具”。整场音乐会的内容由汉关秦月、敦煌残梦、珠落玉盘、龙腾万里、天人合一、尾声:月上东山等多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含有一至二首乐曲。在时间上有自古而今、由远及近的顺序感,在空间上以相同的风格、音乐语言语法来连接彼此,将地域风格特征元素化,不画“地”自限。有如《关山寂月》叩击面板、扫弦绞弦描绘的金戈铁马,勾勒出远古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品诉》吟揉的中立音,带领听者穿越时空,直抵敦煌;《火龙》以轮指状打击乐器的声响,又在爱尔兰、日本民谣中自由穿梭毫无违和……从演奏技法层面来看,或许未见杨静显现太多创新的意图,但她借由强弱、虚实、层叠等组合的概念,使得琵琶音色在立体感上增加了更多层次。此外,她使用敦煌琵琶的五弦替换并调低现代琵琶母弦的首次尝试,找到一种沧桑、直硬、天地浑然的声音,即从乐器形制本身着手去发现丰富音色的可能性。从音乐创作的角度来看,她对音色的探索,实际是为了音乐的铺陈与表述所需,从而使音乐语素多样化,在用音乐进行叙述时得以更为准确表达创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