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举行一场“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作品”评选,马勒无疑会是榜上有名的一位作曲家,仅看他的交响曲作品在当今世界各大音乐厅的上演率便可略知一二。2016年12月18日晚,荷兰指挥家梵志登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在上交音乐厅演出马勒《a小调第六交响曲“悲剧”》,而就在几个月前,艾森巴赫也曾在这里上演同样的曲目。两者相比而言,这首被誉为马勒人生写照的交响曲在梵志登的处理下焕发出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而上交更是展现出令人惊喜的爆发力和情感表现力,整场演出一气呵成,精彩绝伦,实属难得。7 D4 Z7 D$ i8 Y( |
6 g: K6 e l. M5 T8 J
梵志登向来以果决的艺术处理著称,在他的把控下,这首冠名“悲剧”的交响曲作品并没有陷入到沉痛悲观的情绪中去,而是在登场的瞬间便呈现出一股雄壮昂扬的磅礴气势。他的节奏步履略为紧凑,使音乐至始至终都在饱满的情绪调动下展开。各声部的音响比例层次分明、恰到好处,特别是木管声部的表现尤为可嘉,在第二乐章中几次与小提琴展开惊艳的对话,这应是上交近来以最佳面貌进行的一次交响乐演出。* J' g+ V, o0 K+ v6 ~3 b- R. a$ w3 Z
1 c! U. N U/ A/ f 马勒的这首《第六交响曲》在历任演出版本中都存在两个争议之处,不同的指挥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第一个争议即是在中间两个乐章的排序上,当晚是依照谐谑曲在前、行板在后的顺序进行,这也是马勒创作时的顺序,更加符合作曲家的情感过程,使抒情的行板暂缓前两个乐章的激动情绪,以田园想象展开一段内心独白,为最后的高潮积蓄能量。第二个争议是末乐章的大锤在本场演出中只敲响两次,与艾森巴赫的三次全奏处理不同,梵志登采取了大部分演出版本的方案,省略掉最后一次敲击。这最后一声锤响的空白反倒更加激发出音乐的戏剧性力量,引出一股欲语还休的言外之意,正所谓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