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性是个好东西,大家都喜欢。记得一次听大师班,来自香港的大师黄懿伦一口广东口音浓重的普通话,对一个学生反复说“再歌唱性一点”。那是一首莫扎特奏鸣曲,学生弹起来扁平呆板,而一到了大师手里,同一架钢琴,扁扁的声音马上变成一团一团的,灵动无比。 $ W3 v( A4 l+ k1 N) V $ m) g3 o u' t k# O# u9 K 歌唱性怎么来达到呢?有人说是通过触键。“好的声音是宽厚、明亮的,具有良好的共鸣”,我记得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好像是一篇关于“钢琴触键”的文章。这里说的是初学者练习单音的要求。有不少初学者弹琴,每个音都是手臂掉下来,就算他每个音都符合“宽厚明亮”的要求,这样会歌唱吗?一点都不歌唱。每个音都那么重,怎么可能歌唱得起来?你就想想有谁会这样唱歌吧。 + H; U( s$ c" C& W$ ]# J+ d, I, v2 W/ p8 u7 `7 G# W" D' r( D* M
事实上,单个音的声音无所谓好或不好、歌唱或者不歌唱。不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歌唱性”的音色,就算采集了最好的人声放在最牛逼的电子琴上,你弹得不好,照样不歌唱。歌唱性在于声音的组合。大师为什么弹得歌唱,秘密就在于他们知道怎么去组合这些声音,让它达到美的效果。所以,与其说歌唱性是一种音色,还不如说歌唱性是变化中的声音组合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人们习惯于说的钢琴演奏的“音色”好坏也是这回事。1 d, b( }/ d: e6 `7 p" L- d
" J8 p" e9 v. A- n l 声音的横向组合是句法。句法做得好,就会体现出自然生动的呼吸起伏感——有气息,是歌唱性的体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落提”。“落提”做好了就会有歌唱性,为什么呢?因为钢琴发出的声音是不断减弱的。第一个音手腕向下弹比较重,第二个音提起,声音就小了,刚好接在减弱了的第一个音后面,就显得两个音特别连。 ' L2 N4 v8 f# G$ I( r! c6 o 2 M$ F1 |; y+ l0 ^4 B 声音的纵向组合是和声。其实和声也不仅仅是纵向组合,更多的是在横向流变中显现出纵向结构。纵向组合,就是让同时发出的声音达到好的共鸣。同一个和弦,突出不同的音或者音程,造成不同的效果这很多人都懂得。但是这些效果不能孤立地说某种有歌唱性而某种不是,而要看它具体连接在哪里。连得好,那就是有歌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