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37|回复: 1

[词曲转载] 江东待闻吴歌声

[复制链接]

1000

积分

5

听众

39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000
红酒一杯 发表于 2017-1-10 07: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东待闻吴歌声" _# B" x( g# G8 {) W& Z* }
: ^/ M( R; M3 E& F$ n, U
  自从12月18日到市里参加民歌展演回来后,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秦潭村村民任高后的生活又恢复原貌。72岁的他已无力下海打鱼,好在两个孩子中有一个继承家业。“要是会喊号子就更好了。”满足之余,他偶尔会嘟囔一两句。+ b" ]3 x" I* w  F" o, g' v

' I  T4 F5 w6 }+ u  “四十五节哟嚯,四十七节哟嚯嚯嚯……”三月三开港门,渔船出海,船老大用竹竿边测水边唱点水号子,声音高亢嘹亮,从点水号子,大家就知道到了什么洋面、多少深度。岸上,女人们哼着山歌织渔网、卖海鲜。“现在打鱼都机械化了,用不着号子鼓劲,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任高后略带遗憾地说。3 s/ I$ e4 k5 X( M

/ S  N* V- |3 J+ U  除了任高后的家乡江苏,我国吴方言区还包括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吴歌便是建立在吴语基础上的吴地歌谣。源于民间的吴歌,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等,歌虽然很短甚至只是重复的哼唱,但随声调变化,歌者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l! G/ w# D: B( p% l
/ S, l2 W6 H( f/ ~, w( U! E  随着自然村落不断消失、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吴歌为代表的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其生存土壤遭到破坏,年轻人会说吴语,却对吴歌知之甚少,这急坏了不少致力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学者和政府文化部门。为了理清吴语文化区民歌传承、保护、研究的现状,探索民歌保护的新理论、新方法,12月18日、19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邀请民俗民间文化和民族音乐方面的学者以及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从事非遗保护的文化部门工作者在启东市举办首届吴歌论坛,14支吴歌代表队通过歌唱展示家乡风采,主办方还发起成立了“吴歌保护工作协作体”,共同推动吴歌传承。4 m, ^; d7 n# Q1 X- q0 c
+ F0 |7 A# w. c' C% \* P
  “早上逛了启东两个广场,发现没有一首广场舞音乐是有民族特色的。不少藏区,广场舞音乐大都是藏区歌曲,老百姓能跳两三个小时,耳濡目染地接受本民族文化熏陶。”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赵鲁刚说。这番话引起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塔里木的共鸣。“民族音乐要传播,必须有载体和平台。民歌编成广场舞、刻成光盘,举办民歌大赛、民歌进校园是很好的途径。”赵塔里木说。
6 b+ I$ t" _  S2 o. D5 E, ~
5 e6 i8 J) @4 O$ s) ^0 j; H+ V( o  这样的提议,不少地区早已开始尝试。上海市杨浦区文化馆成立了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团队,每年演出近50场,传统节日和大型文化活动的舞台上总少不了铿锵有力的号子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曾举办过4届嘉善田歌(嘉善地区称“吴歌”为“田歌”)节,组织民歌演唱者进校园建传承基地,给田歌传承人上了保险。江苏省张家港市建造了河阳山歌馆,组织演唱队为游客表演,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除了政府,民间艺人也在全力推动,江苏省海门市海门山歌传承人、75岁的崔立明60多年致力搜集海门民歌,并通过书籍、录音、视频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

积分

5

听众

391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000
 楼主| 红酒一杯 发表于 2017-1-10 07: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探索出来不少吴歌传承方法,但很多好做法并未坚持下来。”嘉善县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陈海明坦言,尽管2006年吴歌就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其传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人们的审美倾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田歌在内容、旋律上缺乏创新,一些活动办着办着就没了人气;在文化展示、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不少项目半途而废;就是在各地的进校园传承上,也出现了教材不统一、教师缺乏的情况。”陈海明说。
# X/ k) _: ~$ u2 k2 W7 {' X8 X6 v' y$ Q8 m- G4 p2 }9 N
  “如今很多儿童已经不会说吴语方言了,不少方言已经走样甚至不再使用,要传承吴歌必须先保护吴语方言。”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钱茸表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不少非遗项目进入艺术院校,对年轻传承者进行系统培养。有专家也指出,脱离了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让学生在校园里学习传统文化,如何使之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是需要进一步摸索。
% U+ a0 R* j# G0 P  l* M) i- r) F8 k( S4 k
  “这也是我们建立‘吴歌保护工作协作体’的初衷,就是希望艺术院校、专家学者和整个吴语地区的文化部门、教育部门、民间团体协作起来,赋予古老吴歌新的生命。”《中国音乐》主编樊祖荫说。
4 N1 _) }7 h" q8 e  O9 g; L7 t, e1 F' R  F# s) Q& ~. S" P9 ?& ^
  据悉,“吴歌保护工作协作体”涉及加强艺术资源搜集与整理、加强艺术科学研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加强艺术创作生产、加强艺术传承教育五大方面,将建立吴歌艺术资源库,通过历史、文化、音乐、民俗等跨学科合作,推动吴歌研究走向深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提出,普通话推广和方言传承并不矛盾,民歌教育可进入音乐课,让学生在歌唱中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各地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编入教材,请专业老师教唱。对人才缺乏的问题,则可以通过地方政府与艺术院校合作的方式,从学校抽调学生协助文化部门开展田野调查,完成工作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L4 e2 u! }" `- I/ _3 f

+ E0 w5 R- q2 w$ e) V# }, `  作为首届吴歌论坛东道主的代表,曾在启东中学当了18年音乐老师的启东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施黄捷对家乡的吴歌充满了深情,他希望广大文化学者、艺术家、社会各界以及全体江东父老能一起努力保护吴歌艺术。启东也将在明年推进吴歌进校园,把吴歌表演纳入政府送文化进基层系列项目,让家乡的歌声重新在这片土地上唱响。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5-16 02:18 , Processed in 0.486088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