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东待闻吴歌声, l* D+ w; F- Z: V
r% ]1 x9 F: X
自从12月18日到市里参加民歌展演回来后,江苏省启东市吕四港镇秦潭村村民任高后的生活又恢复原貌。72岁的他已无力下海打鱼,好在两个孩子中有一个继承家业。“要是会喊号子就更好了。”满足之余,他偶尔会嘟囔一两句。
; e7 X$ E/ X) [) x& b
3 G( }) h l$ g& Y4 D+ D, p, L6 Y' K “四十五节哟嚯,四十七节哟嚯嚯嚯……”三月三开港门,渔船出海,船老大用竹竿边测水边唱点水号子,声音高亢嘹亮,从点水号子,大家就知道到了什么洋面、多少深度。岸上,女人们哼着山歌织渔网、卖海鲜。“现在打鱼都机械化了,用不着号子鼓劲,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任高后略带遗憾地说。' ]4 M/ A5 y' k: M: K
0 t, p3 Y. F# o 除了任高后的家乡江苏,我国吴方言区还包括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吴歌便是建立在吴语基础上的吴地歌谣。源于民间的吴歌,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等,歌虽然很短甚至只是重复的哼唱,但随声调变化,歌者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
; A5 ]& Y0 ], w! t9 \/ V* J
# i/ G7 y7 i. i 随着自然村落不断消失、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吴歌为代表的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其生存土壤遭到破坏,年轻人会说吴语,却对吴歌知之甚少,这急坏了不少致力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学者和政府文化部门。为了理清吴语文化区民歌传承、保护、研究的现状,探索民歌保护的新理论、新方法,12月18日、19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联合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邀请民俗民间文化和民族音乐方面的学者以及浙江、上海、安徽等地从事非遗保护的文化部门工作者在启东市举办首届吴歌论坛,14支吴歌代表队通过歌唱展示家乡风采,主办方还发起成立了“吴歌保护工作协作体”,共同推动吴歌传承。" Q% A4 K/ D3 S- m! q
$ r1 ^! v7 f- N, v. X2 N
“早上逛了启东两个广场,发现没有一首广场舞音乐是有民族特色的。不少藏区,广场舞音乐大都是藏区歌曲,老百姓能跳两三个小时,耳濡目染地接受本民族文化熏陶。”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赵鲁刚说。这番话引起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赵塔里木的共鸣。“民族音乐要传播,必须有载体和平台。民歌编成广场舞、刻成光盘,举办民歌大赛、民歌进校园是很好的途径。”赵塔里木说。/ v, {; Q2 [/ O+ @5 L. T
. B: s8 K) C% i4 J; t 这样的提议,不少地区早已开始尝试。上海市杨浦区文化馆成立了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团队,每年演出近50场,传统节日和大型文化活动的舞台上总少不了铿锵有力的号子声。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曾举办过4届嘉善田歌(嘉善地区称“吴歌”为“田歌”)节,组织民歌演唱者进校园建传承基地,给田歌传承人上了保险。江苏省张家港市建造了河阳山歌馆,组织演唱队为游客表演,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除了政府,民间艺人也在全力推动,江苏省海门市海门山歌传承人、75岁的崔立明60多年致力搜集海门民歌,并通过书籍、录音、视频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