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那是一个特别的年头。当时,中国的文化思潮或多或少受到苏联文艺理论的一些影响。许多歌剧演员所受到的声乐训练也有俄罗斯体系背景。而对于歌剧《茶花女》内容与主题的理解和认知,也烙上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迹。
8 b) _+ A7 x1 ]* c% S' Y+ _, @6 V4 S$ V, j8 ^% N
其实,《茶花女》就是一出浸透着“人性”的爱情悲剧,人类爱情的深沉与复杂虽也与社会的等级观念乃至制度相关连,但还不至于与时代的革命背景有着必然的牵系。当时,一篇由苏联人撰写的文章中,就有论说《茶花女》与“1848年革命的失败”、与“爱国主义思想的激发”,以及与“革命被叛卖,人民的力量正在受到压制”等皇皇之论。现今看来,这说得大了、扯得远了,且未必与小仲马和威尔第艺术创作的初衷相契合。那时,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排演歌剧《茶花女》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理解与议论。中国艺术家也是认为,《茶花女》“直到今天仍能帮助我们理解资产阶级的残酷与伪善及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罪恶”。这些话讲得有点牵强了、上纲有些太高了。现今看来,从这些有点不可理解的文字中,我们可一窥当时文艺思想的真实风貌。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毕竟还是以开放的眼光和精湛的技艺,把世界名著以及音乐名作搬上了共和国刚刚成立之时的歌剧舞台。6 ?3 d8 k$ E7 q( i
+ }# P% f6 p8 ^5 v% ^( D
从晚清光绪年间,到1956年,直至现在频繁演出的歌剧《茶花女》以及其中的歌曲,小仲马的文学《茶花女》和威尔第的音乐《茶花女》,与东方中国续写着绵长的渊源。这部法国小说,已经有了百年以上历史;这阙意大利歌剧,也有了60年一个甲子的岁月。在这个东西方相通的漫长时空里,正是由于富有生命力的人性力量和美好的情感,正是由于文字的与音乐的撼动人心的美丽与魅力,才为人们无分地域无计老幼的共鸣同赏相通,筑建了坚实的基础。
" a" L* x G1 {, G/ G
, U: c, S* f: t( E' S!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