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徘 徊- [! W% P3 K9 R
, K: r- f/ ~/ |" H/ M; i( Y
从乡村到舞台,人变了艺术也变了0 W) n- r8 M0 ]- S Y0 X$ ~* A
+ u6 R# u1 w- W: L* j$ F2 H 老腔火了,慕名而来的不少。这其中,有个年轻人格外不一样。进了村,和党安华见了面,小伙子就开门见山:“您该排练就排练,该演出就演出,我就在这儿待半天时间。”
. \2 Z4 O, d) C* ^, y3 D: c+ A9 o X- U) Y( w
党安华的心里,不禁犯嘀咕。细聊之后,谜团才算解开。原来,2006年在北京参演话剧《白鹿原》时,这个小伙子就坐在观众席上。2009年,第二次在北京看话剧《白鹿原》,小伙子起了疑心。人还是那些人,可状态有点不一样。到后台一看,正好碰上俩艺人发牢骚,嫌吃得不好,住得也不好。
- N; G7 y0 D4 V. ^6 W: i" f+ G( I* `* y2 Z3 N
读研后,小伙子选了一个课题:观察当艺人发生改变后,艺术会不会发生变化。这事,党安华其实也有觉察。2012年,老腔再次参演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的时候,党安华清楚记得当时和林兆华的对话。
- e% A. p! \! I q) H" o4 S! ]- P9 r
“小党,他们怎么开始表演了?”1 h. R& B+ i+ }: X& h! X# g
8 ~4 f' x! o/ @: u. M3 J6 M
“我没办法啊,再说他们不表演,哪有那么多真实的感情。”
- ?- w' m6 t7 z$ y, U3 P0 O- z a% R+ {! P& L2 m
“2006年那会儿你们在舞台上呈现的东西多么朴素啊,怎么现在一个个都开始表演了。要说表演你们完全不是大艺术家们的对手,你们就是要有一种本真的东西。”0 B9 R! a9 @, K. t4 b
! T2 p6 L5 y" @4 f' Q6 p+ `8 ? 华阴老腔和其他艺术形式合作最早的就是话剧《白鹿原》。“那次合作不仅没有伤害到华阴老腔的原生态,反而放大了原生态到舞台上给观众看。除此之外,其他的合作,我觉得都对老腔有伤害。”这么多年,进行了很多次尝试,党安华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矛盾。7 A& V9 Q# g5 E- P
$ ]9 n( j0 \! m, Z6 ~' @
党安华的判断也得到了印证。和话剧《白鹿原》的合作,网友和媒体是一致的赞扬声,但之后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正反面的评价都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心老腔变味了。2 ?* B( p: @4 G, d: R- {
/ \8 `; l& X8 @3 \) H8 Q0 Y' w
“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我们在外的商演太多。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腔艺人已经开始‘演’了,二是商业需求和原生态文化产生了冲突。”党安华说。' @" `: a& \! i- Z* b9 c" q
' M( E8 w' t3 @
水土孕育文化。背靠华山,地处三河交汇,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了古朴苍凉、粗犷直率的河岳文化,而老腔是河岳文化的璀璨代表。在民间,老腔艺人开口吼唱时,他们是在随心所欲地释放沉寂已久的内心世界,顷刻的爆发充满了力量。# }8 u/ q* ^) A7 M4 r8 ^) r
3 p; D! X; S8 m' C+ W “老腔艺人现在的表演已经不是发自内心的演出了,有点像是完成任务似的演出。我告诉他们要把每一次的演出都当作第一次,但是很难做到。”党安华说,“大城市跑得多了,国外也去过很多次,演出费不断提高,人发生了变化,这门艺术必然会发生变化,变得不像当初刚接触到时那么纯粹、那么干净、那么质朴了。”2 c$ \2 N8 \9 g, a! V, ^/ K
( {0 c8 w( E6 A/ n, p
在党安华看来,“在野外演出,老腔是无拘无束的忘我流露;在舞台,就成了取悦他人的自我表演。也许,老腔面临的也是这样的转变,人自身控制不了。”* \& i/ Z: R5 l8 P) w& ]; ]; L
* W1 f0 u* d7 V+ W
尽管心存忧虑,但有一点,党安华和老腔艺人有着共识,就是想尝试新东西。" C0 I* H# {9 ?9 b5 L8 e
( M" X* h: M0 y' l 在外商演,每场都会有新的导演,都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要求注入老腔表演之中。面对这些要求,党安华有时候默许,因为太强硬,演出完了拿不到报酬。但有时候要求实在太离谱了,党安华便会拒绝合作。
$ c! @7 z% q2 I* |/ h9 Q. a
: l' u8 f: B5 U; U “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虽说舞台有舞台的规矩,但刻意的东西太多了,就会禁锢他们,他们在舞台上一紧张就放不开了。”党安华说。
( {1 {4 M' Q/ x$ G; P3 X$ f
1 p2 M! U: [% J4 a2 I) u7 l! l) f “新的导演可以给他们新的东西,可是尝试避免不了失败。我们和话剧、交响乐、民歌、摇滚乐、秦腔、豫剧、京剧都有合作,但大多不成功。”党安华说,“包括去年和谭维维的合作,虽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老腔,但是骂我的人也不少。创新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所以现在有人就说‘成也老党,败也老党’。”1 u/ u& G8 @$ f4 s
* o5 h& Y6 I0 t# a& P 尴 尬! ?, Z, J/ V8 ^
& R" [0 R4 p* x( E6 I+ l
火了老腔,别冷了皮影
5 C6 n* p% j+ q! X E
U( n6 b c2 ^/ P 起起伏伏中,老腔跨越千年,但越到后边,传承的难题,始终未有正解。
+ ]3 _1 w) T6 o1 L' e! h
7 U& {. S/ |; F2 e) N 华阴老腔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唐宋时与皮影对接初步形成一种地方剧,明清民国时期一度繁荣,后来沉寂了一段时间。上世纪70年代后期,老腔又火了一阵。然而,随着流行歌曲风靡城乡,电视涌进千家万户,老腔的影子逐渐淡出了农村,濒于消失。
# s# N' ]5 [. a, U2 |: m* H
u& D* w O9 ?7 D 是巧合还是必然?2000年冬天的夜晚,党安华与老腔的偶遇成就了一种缘分;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在表演形式上取得创新突破的老腔有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华阴市文体局开始申遗工作;2006年,华阴老腔(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V% T. W, [8 \* W$ X
, J# Y) _% ]6 @7 V. x' o7 A
之后,老腔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强势的文化传播,也吸引了一批慕名学艺者。华阴老腔保护中心在2009年、2014年办了两期培训班。第一期报名的有27个人,坚持下来的有14人。第二期有47个学生报名,坚持到最后的不足20人。
2 D# R: q# O8 J9 |; g4 w
) V, ^ R: u& W) H! h* r “传承这个事啊,按说从2006年到现在的十多年,老腔的知名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应该会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但是现在年轻人学的还是不多,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居多。”党安华说。
! g" e) ^8 n( J6 b1 _6 x0 J' F8 F; a( b# D$ D
对此,党安华分析了原因:很多人是通过电视间接了解老腔的,他们以为简单,学个一年半载就可以出去挣钱了。一学才知道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弹吹敲打,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一年就能掌握,但是要真正唱好演好,三五年都不行。而且,学艺术的一定要有悟性,懂得举一反三。
1 M {: `4 D8 @( L* t: x- Q
$ F/ _+ C. R! y- ]/ a% [$ X 目前老腔皮影的代表性传承人只有两位:王振中和张喜民。# J1 n: ?3 e: @" F x- `
# t2 U% h- Z3 t" q0 C* o
“很多学生学着学着,就不来了。传承是我们觉得挺尴尬的一件事。”党安华说,“学校免费提供乐器、教材,学得好还发奖学金,学的人兴趣还是不高。”
# T6 ~4 c4 U# k
7 A( ^& ?& t- T. u+ V7 L 王振中已年近八十。考虑他年事已高,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从2014年开始就没敢再让他外出演出,而是待在家里专心带徒弟。“来学的人对这门艺术真正感兴趣的很少,都想学当主唱,尽快赚钱。”王振中说。$ b2 D( I' W! ]
2 f2 [7 m7 }/ c# P/ a
为了满足学员速成的需要,王振中编写了一本老腔常用琴谱,学会了可以满足演奏的基本需要。
0 H; A0 K# H! ~8 j* b. e
O& \, T$ C5 _+ D$ I “现在人们看到的都是老腔的片段表演,但这门古老艺术的精髓在于皮影。现在火热的老腔表演,其艺术价值在我看来只能占到老腔皮影艺术的1/10。”说到这里,王振中很担心,这也是他最初不同意老腔和皮影相剥离的主要原因。
: }: M9 h0 u; D I. a! M
# C5 Z: O- x0 y$ M% k- ` 在张喜民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皮影戏每年能演几百场,2013年、2014年每年演二三十场,这两年每年就演一场。“不演了大家慢慢就不知道了,再过十来年,皮影可能就消失了。”
0 a. V7 _; w1 H% E# Q, T$ K# I2 w- g! z
对皮影的被剥离,王振中、张喜民有些痛心。但毋庸置疑,老腔撤掉皮影移景幕前,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它的古朴粗犷,也让乏人问津的皮影随其知名度的提升重回当下视野。; F( D) T4 p( M/ T; @! ]; Y; ]& m' a
6 C9 b: ?5 R% z4 n
“现在的传承是舞台化层面的传承,真正的传承是要学皮影戏。学会老腔也就是知道一两成的东西,只是一点皮毛,更深的文化精神还是在皮影里。”张喜民说。, f* `' s* a/ H3 R- @9 Y
4 i4 n! v3 d& Q$ `
任何时代的戏剧史,都是一部变的历史。老腔在拉近古老戏剧与现实生活距离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尝试,然而能否持续创新,还取决于它能否从皮影的肥沃土壤中汲取养分。正像张喜民所说:“比如华阴老腔的笑,假笑、冷笑、丑角的笑、旦角的笑,都不一样。”
7 P) M ~3 |& c1 C
U, X% W, _! |' k 老腔的春天已经来了,皮影的春天何时走上八百里秦川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