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哥莱里奇的个性处理不只是针对肖邦,他对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套曲在《间奏曲》和《终曲》中冲向高潮,一展那双大手令人震撼的演奏功底,行至激动处,他把踏板踩得啪啪作响。下半场的莫扎特也呈现出特殊的叙事节奏,最为吸引人的是音乐中森然冷寂的内涵传递。最后,拉赫玛尼诺夫的热情稍微削减了钢琴家过于冷静的头脑,在饱满的织体厚度和浓烈的晚期浪漫派和声语境中结束整场音乐会。1 f. }: E8 R) _$ n% w @' T
: u( D1 c I# V
波戈莱里奇不愧“鬼才”之称,其演奏于平静处如喃喃低语,于强烈时如铁血暴君,十分凸显不同力度之间的音响差异,尤其在高音迸发时,如银瓶炸裂般惊醒听众的耳朵,仿佛明暗色块的突然交替。他有意制造乐思的间断,迫使连绵的气息产生停顿,频频在空白处释放内心的话语。对于不适应其演奏风格的听众来说,他把速度处理得过于缓慢,以至于在超长时间的聆听中,丢失了对乐曲的整体理解。但是,挣脱惯常的思维局限,忘却对于乐曲的固有印象,波戈莱里奇的艺术风格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诠释角度,他把我们熟悉的音乐作品撕裂开,一丝一缕地重塑乐曲的骨骼与肌理,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研习和锻造下,终成其一家之言。 " r) P' L/ \# ~6 z2 V 3 j! {5 ?1 A, `/ h2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