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歌成热点素材
# ], t3 o5 `2 A
! E0 R- R( N6 K7 A& j 本届“听见中国”项目延续了引用中国传统原生态音响素材的特点,不过,与去年普遍采用戏曲元素不同的是,参加本届活动的学生大多采用了中国民歌元素进行创作,例如,英国牛津大学亚历克斯的《消失的点——为二胡与管弦乐队而作》采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元素;美国夏威夷大学分校的克里斯-莫利纳《小白菜-大城市——为笛子和管弦乐队而作》运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素材;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娜塔莉-迪特里奇的《Gust,Unseeing——为琵琶与管弦乐队而作》结尾部分采用了云南民歌《猜调》中的音乐素材;张艺馨的《牧人语——为管弦乐队而作》选用了蒙古长调素材,结合了马头琴的音色与节奏特点;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二学生孙钟瑜的《远方——为低音提琴与管弦乐队而作》取材于新疆《十二木卡姆 乌夏克》的音乐素材。
4 }+ q [1 P) u/ ^; |6 V
; d1 w' O- W$ }) @5 U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博士霍菲菲的京剧《空城计》西皮三眼(为京剧老生与管弦乐队而作),与去年一位外国学生的作品取材相同,但两者的创作手法、风格大相径庭,恰好为专业学生们提供了对比研究的样本。, Z$ v# `, U, M$ u1 b% L% Z
: S/ V; Y/ A% d' C) E
演作品验证创作可能
5 q: x( h/ \0 {, m) {) U: x5 R, R: O" z. `# K. `% V) Y% ^* s2 N
波兰维尼亚夫斯基音乐学院的亚当-莱万多夫斯基表示,“听见中国”项目非常有意义,除了音乐会,还包括中国传统乐器工作坊、与昆曲艺术面对面等系列活动,带给他很多新奇的体验,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陕西回想——为管弦乐队而作》灵感就来自于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的旋律,这是他第一次创作乐队作品,因为此前还没有机会与管弦乐队接触,这段经历将会非常难忘。
3 ? x% M, V4 q' n- C: \: t( s, v1 r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研一学生张艺馨认为,参加这次活动是一个很难得的实践机会,可以让自己的作品落实到现场演出,以此验证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的创作可能性,同时积累了乐队写作经验。“听到了不同国家的青年作曲家同样使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的创作成果,学到了许多关于素材的处理方式以及音乐结构和音响控制方面的方法,比如,新西兰音乐学院的路易莎-尼克林的《月光幻影——为二胡与管弦乐队而作》取材于云南民歌《阿细跳月》,既能听到素材的拆解又有相当完整的陈述,风格把握得很到位,对我今后的创作有很多启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