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国家对琴谱、琴曲、琴书进行全面普查,并开展抢救保护和整理出版工作。1952年起,大量琴人被相关院所、机构聘用,得以专心研究、交流琴艺,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先后设置了古琴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古琴才俊。1954年,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会员有査阜西、溥雪斋、管平湖、吴景略等知名琴人,他们联系各地琴家,从古谱中复活重生了《幽兰》《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古琴曲,改编《阳关三叠》《风雷引》等琴曲,编纂《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等琴学巨著,组织音乐会、打谱交流会、演出等,为琴坛注入新的生机。
F0 ?( s, U6 W" |/ Z" c0 j5 y
! q9 b8 Q, k1 g6 I4 Z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今,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成都等地,古琴研究会、古琴会、古琴社团等民间组织遍地开花,古琴的演出、展览、研讨会不断,扩大了古琴的社会影响力。老艺术家重新焕发了青春,青年艺术家成长迅速,发表了大量琴学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曾经曲高和寡的古琴,如今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g" _ I1 P- K: j: s. j
0 d& T+ k5 q' c4 P/ H 琴人琴事
. \/ o& {# {4 i: u6 s: I# b
. W H2 U/ u: z! Q" @ 嵇康爱琴
. X& k2 g, c; G6 }, T- O. A7 B& P+ M# \% @% l9 X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著有《琴赋》,作有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被称作“嵇氏四弄”,后世常把此“四弄”与东汉蔡邕“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的琴曲。. Q4 x# p% L {& }2 d( M
5 `, u2 s L7 e5 k& ~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他为得此琴,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和田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史传名“片玉”(一说“独幽”)。有一次,友人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性命相搏,才使此琴免遭厄运,由此可见嵇康对此琴的钟爱。
% {; {! |0 w; l: a6 D. v4 q
5 O: s$ u6 k$ A: \' c6 |: @! x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是当时广陵地区百姓所传唱的一种民歌,魏晋时期逐渐成琴曲。其内容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此曲因嵇康善弹而闻名天下。
0 O# ^3 c: ~0 ]3 q0 m8 P4 n
4 m" o; J9 ^9 N2 E# p “九雷”斫琴
0 L: u* D/ z; L& s
( _5 {% A) Y/ S4 z) P 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看,隋唐时期,古琴的斫制工艺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唐代比较知名的斫琴家有郭谅、张越、释三慧、超道人等,甚至还出现了斫琴世家雷氏家族、樊氏家族等。其中雷氏家族名人众多,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皆技艺精湛,合称“蜀中九雷”。! M. G' j& @4 f$ w4 Z
$ {6 R% O$ S6 S g! l5 S' E 唐宗室李勉也是斫琴名家,“其造琴,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裁而胶缀之,号百衲琴。”后来百衲琴的制作方法流传后世,成为著名制琴法。
2 i) B0 I" `* `6 P6 D: z/ s5 ]$ N" G% i' P4 h3 ^% i# C' B
流传至今的唐代名琴:故宫博物院所藏伏羲式“九霄环佩”琴、“大圣遗音”琴、凤势式“玉玲珑”琴和连珠式“飞泉”琴;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连珠式“枯木龙吟”琴;中央音乐学院所藏师旷式“太古遗音”琴;旅顺博物馆所藏伏羲式“春雷”琴等。其中“九霄环佩”琴以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卓越的音色品质享誉天下。; d) J, b( a- [. s1 v- W
9 V8 w. s4 h5 |9 v0 r1 u* } 琴人风骨
& g" c- t. n# e8 C3 M- G' N# f/ V4 {
自宋太宗始,宋代帝王均雅好琴乐,宫廷中设有琴院和琴待诏,宫廷定制琴称为“官琴”。据《宋史》载,宋太宗在至道元年(995年)曾下令将七弦琴改为九弦琴,逐个命名为君、臣、文、武、礼、乐、正、民、心,并为之创作了《鹤唳天弄》《凤来仪弄》《八仙操》等琴曲。 G2 I8 F% l4 G* ?5 e0 L
8 p5 m1 ?. D J9 ^. B
朱文济是北宋宫廷琴师,被尊为“鼓琴为天下第一”。宋太宗自矜文治武功之盛,效周文王、武王故事,将古琴的七弦增为九弦,意为君臣大礼。一时逢迎的人大加恭维,只有朱文济从演奏的实际出发,直言“五弦尚有遗音,而益以二弦,斯足矣”,认为没有再加两弦的必要。太宗不听,强令其用新制九弦琴为近臣演奏新曲。朱文济却只用了其中七弦演奏,群臣误以为他果真是用新琴演奏新曲,便问此新曲何名,不料朱文济如实回答:“古曲《风入松》也!”体现了文人琴者的风骨。9 W! b0 A9 l5 N; l$ N
$ J+ e0 e/ ]# S1 ?0 F. G) R2 `: Z" o 清代帝王与琴
( K$ l, B9 }% r9 A" e1 w1 `/ ]. r0 n% o0 J- K) S
康熙重视音乐,主持编纂《律吕正义》,以乐律学为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古琴律制。时有“江南二徐”之名的徐祜、徐祎兄弟“拥弦角艺,四座倾倒”,康熙特召见二人在畅春园鼓琴。第五次南巡时,曾为宫廷乐师的金陶进古琴及《奏御琴谱》,康熙特命其在御前演奏《太平奏》《平沙落雁》等曲。康熙亦有琴诗流传,如《咏弹琴》《舟中鼓琴》等,赞颂了琴乐的高古幽远和琴人清净淡泊的情怀。
0 [& ]* \8 L/ L' \( i
- i( x+ O7 b1 _ 雍正爱琴,不仅在其诗中屡屡着笔,流传下来的画作中也有他抚琴的形象,清宫档案中更是有许多关于他与琴的记载,雍正四年(1726年),曾大规模地对宫内藏琴进行清点;雍正五年到八年,对琴套、琴桌、琴垫的制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紫禁城咸福宫后殿东室曰“琴德簃”,曾专藏其用过的宋制“鸣凤”琴与明制“洞天仙籁”琴。他还曾将分级装匣的103张古琴存放于圆明园,然而在1860年全部被英法联军焚毁。
* I8 s; k1 O1 x, e$ o& R; B; n9 S$ ]0 D1 u; u/ c- U! y
乾隆自幼受汉文化的熏陶,对汉族文人所追求的种种理想境界十分向往,曾画鼓琴于行乐图中。他对古琴的鉴藏亦十分重视,故宫博物院现藏古琴中,绝大部分为康乾时期所藏。乾隆帝喜欢在琴上题咏,如故宫博物院藏宋仲尼式“清籁”琴,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篆书填青“清籁”琴名,其下填朱“乾隆御赏”方印等,体现了他对古琴的珍赏和喜爱。
- u) v# r& c! t
: S( e/ m& J8 Y2 a 神奇秘谱
- C# P1 S* N0 q; p
! I6 B& u$ S9 v0 K3 {' u 《神奇秘谱》成书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为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集,由宁王朱权精选出传世的60余首曲谱,历时十二年编成。他在序言中强调“琴之为物”,乃“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主张“琴必择人而传”。《神奇秘谱》收录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大胡笳》,以及宋代郭沔《潇湘水云》、毛敏仲《樵歌》等,对研究明以前的琴曲艺术和中国古代音乐的流变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Q, \- Y' h8 ]1 c! c
" ^ U* I' B7 s w9 X& A& \: f+ w 1956年,査阜西、许健、王迪组成古琴调查小组,进行全国古琴采访普查工作,不仅发现并影印出版了《神奇秘谱》等100余种珍贵古代琴谱,还收录了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九大琴派的琴人和琴曲,成为建国以来古琴艺术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