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想家孔子一生极重视礼乐,他曾向师襄学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均操琴弦歌不绝。《诗经》305篇,孔子“皆弦歌之”。相传《将归操》《猗兰操》等名曲,皆是孔子所创。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又提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思想。( w4 p; r- V) ?, X, H
& P6 R( Z. Y, n* ^0 q* b% N
魏晋南北朝 这是古琴发展的重要时期,与两汉相比,古琴的形制基本定型,琴乐的技法、琴曲的创作和琴学理论都得到突破,既继承了前代“琴者,禁也”的琴道哲学,又有着自身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出现的《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文字谱。文字谱的产生推动了琴曲的创作,涌现出一批文人琴家和琴学著作。此外,魏晋名士对古琴艺术的推崇也是古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 a( `3 y! Y! H3 I0 P# E
/ d& Z# A$ W* U- U8 L4 O, |0 J7 S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阶层出现了不少文人琴士,一方面他们反对名教与专制,追求自然与个性;另一方面,由于时世动荡不安,他们深感人生无常,需要寻求安慰与寄托。从“竹林七贤”到两晋南北朝的大批名士,或琴书自娱,或琴酒消忧,以琴交友蔚然成风。琴风盛行之际,文人学士的琴学传统也得以确立和巩固,更是成为“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象征。+ W# M9 Q9 [+ n
5 W! K, K9 i9 R, @; `0 l s9 O* `
隋唐 此阶段是琴学发展的繁盛时期。在琴的斫制工艺上,涌现出以蜀人雷威为代表的一大批斫琴名家。在古琴记谱法方面,出现了由曹柔发明的“减字谱”,大大推动了古琴曲的创作与发展。这一时期,琴家辈出,琴学著述丰硕,古琴艺术进一步影响了朝鲜半岛和日本。9 ` U" Z& d" d% ^0 t
9 b* R5 m& |' q$ C* A2 B7 f( F
唐玄宗时,由于统治者的好尚,琵琶等西域乐器十分流行,胡乐、燕乐也颇为盛行。在新兴乐器冲击下,古琴显得“曲高和寡”,颇为寂寥。至中唐时期,韩愈、白居易等人讽喻胡乐泛滥、琴乐消沉的现象,对琴推崇备至。安史之乱后,士人倡导恢复琴乐雅调以正社会之伦,雅正纯朴、中正平和之音盛行。
, C( V( X7 k g% }* T: v& d
9 v- T) O8 ~- }5 L' z$ @7 `; q5 x 宋元 两宋时期,琴不仅成为皇室贵族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生活的一部分,在民间也广受欢迎,为部分僧人、道人、隐士、闾里百姓所喜爱。现存宋琴在形制上与唐琴相比更加瘦癯,线条与棱角愈发分明,琴面无过多装饰,清淡古朴,然而琴铭、题款明显增多,书法、诗歌的成分进一步加强,比唐琴更加具有文人气息。
3 S# Y5 d5 |0 p# u9 N; t9 q( d
9 |$ _* f: M7 t2 ? 由宋入元,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由于济世理想难以实现,使得避世、超世之风在元代文人中颇为盛行。隐逸风气的炽盛,使一部分文人走向山林,造就了雅洁淡逸、苍茫沉郁的元人山水画,而琴乐则成为这些文人心灵的慰藉。4 g a1 c( @* Q& z
, {) ~9 V* S8 F: Z" g 明清 明清两代帝王好琴,朝野爱琴之风蔚然,琴乐依然是文人音乐的重要乐种。作为明清琴乐发达的标志,私人集资刊印琴谱的风气很盛,不少文人士大夫提倡琴学,将古代传承下来的琴曲以及民间尚在流传的曲目,编纂成谱集,并对其表现内容加以解释说明。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末的500年间,先后刊印的琴曲谱集达数百种之多,流传至今的尚有150余种。这不仅使许多古曲得以保存,而且促进了不同琴派的琴艺交流。
; p1 ` p/ p3 c7 |- }; f- v4 o0 A% m9 e2 [+ C
明清帝王、士大夫好琴者众,官宦及民间文人、琴家斫琴颇为普遍,明代内府甚至集中各地斫琴名师造琴千百,故传世明琴较多。明代斫琴名家有高腾、祝公望、张冲和等。古琴样式大量创新,如成化御制“洛象”“洞天仙籁”、潞王制“中和”等,其中最有名的新造琴式为祝公望所制蕉叶式。清初,古琴制作风格基本延续明代遗风,清中期后整体斫琴水平逐步下降,传世名琴有查阜西藏“一池波”、管平湖藏“猿啸青萝”等。* C2 O; I3 `) }' e/ V* i, m( {
5 E* n N- ^3 u- J' O 明清时期,由于受昆曲及其他戏曲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演奏技术有了重要变化,尤其是左手的技法更为细腻、生动,讲求音韵变化。此时的琴曲,以追求琴乐的音韵为主,意境上也多为避时隐世或写景抒情之作,如“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平沙落雁》;“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的《渔樵问答》;写月夜清风、良宵雅兴的《良宵引》等。然而,由于明清琴乐在审美上过于标举“清微淡远”,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琴乐的发展。+ p" q2 Q9 } h1 T2 ]( z/ I4 P3 p
; k0 ?5 H8 ]3 Z4 u$ _" q* S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初名恬裕斋,由瞿绍基创建。其子瞿镛钟爱金石器物,得铁琴、铜剑古物各一,遂将藏书楼更名为“铁琴铜剑楼”。铁琴为铁质琴身,长120厘米,宽约23厘米,高10厘米,面上可扣七弦。此次展览中展出了该铁琴。
* D% h* n2 }/ a7 i+ T4 j
. b' a* H& S% v n/ \% k 近代 这一时期中国风云激荡,西方音乐逐步流行,古琴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古琴爱好者和艺术家克服各种困难,组织琴社、琴会;在记谱方式上引入简谱和五线谱;进行琴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以院校教育、广播、报刊、电影等新形式宣传古琴,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一时期,古琴著述开始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 R9 }8 _3 g( e; f) \- X4 n6 z) W
H7 s- Y c' H5 b, g, y8 X 抗日战争时期,大量善本古籍毁于战火,琴书琴谱四散各地。1940年1月,郑振铎、张元济、张寿镛等爱国知识分子在上海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致力于收购、抢救珍贵古籍,其中包括明精抄彩绘本《太古遗音》,体现了崇高的爱国热情。《太古遗音》为首部成体系的琴论专著,琴学大师查阜西在《太古遗音考》中写道,“以琴事为学之专书,殆自田芝翁之《太古遗音》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