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嘉锵钻研古诗词上瘾
81岁的著名歌唱家姜嘉锵站讲台活像一个大学教授。谦和有礼,温文尔雅里渗透着一种艺术底蕴。他不久前到杭州给音乐学院的学生做艺术讲座,以“中国歌曲的语音造型与音乐表现”为题,回顾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结合自身对中国古诗词及现代创作歌曲演唱的实践,全面地阐述了进行歌曲二度创作的思考和感受。姜嘉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古典诗词的造诣,在老一辈歌唱家中有口皆碑,因而被人称为“中国古典诗词演唱第一人”。
在舞台越来越追求商业化的今天,姜嘉锵依旧坚持很难为自己换取名利的传统诗词演唱,这样的坚持彰显出一个老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和情怀。
从化工厂跨出来的歌唱家
“我从1956年从事演唱工作后就开始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了。刚开始只演唱《苏武牧羊》、《大江东去》等古曲,后来随着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繁荣,演唱的曲目才渐渐多起来,有《伯牙吊子期》、《钗头凤》、《枫桥夜泊》、《关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调歌头》等,至今录制的已有200多首。”姜嘉锵笑说,不要说名和利,有时还要“倒贴”,但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和热爱。“我不仅要在舞台上唱出古诗词,还要在讲台上宣传中国古诗词。”
姜嘉锵说,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浩若烟海,尤以唐诗更为璀璨,其中许多佳作,或内容深刻,或语句优美,或忧愤深广,或意境深邃,读之,让人爱不释手。诗词优美,若用之于歌唱,一定能使其意境和神韵得到更好的诠释,更好的流传。“潜心研究古典诗词的演唱,对创建中国声乐学派,中华文化与音乐的高度结合民族声乐独特审美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外界的诱惑多么大,走穴挣钱的风气多么盛行,姜嘉锵始终将自己关在书斋中、琴房里,专注把古典诗词搬进音乐领域的尝试,姜嘉锵说,唱出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和音乐的美,让我们的听众沉醉在最美好的享受里,这门学问越研究就越上瘾。
回忆自己的歌唱生涯,姜嘉锵充满了喜悦和感恩。他说,走上音乐这条路应该感谢那时激情澎湃的抗日歌曲。
姜嘉锵出生在浙江温州,江南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温州童谣、山歌、鼓词,民间音乐非常繁盛,姜嘉锵从小就痴迷乐曲,只要里弄里有唱歌的,他就常常停下来聆听,忘了回家吃饭。应该说是民间音乐开启了姜嘉锵的音乐启蒙。姜嘉锵回忆说,我似乎对音乐特别敏感,在上小学时就会唱不少歌了,那时不管是多么难唱的歌曲,我都能过耳能唱。他说,真正让他觉得唱歌是一件有力量的事情,是当年许多抗日歌曲从北方流传到他的家乡,特别是那首悲伤的呼号歌曲《松花江上》,带给他慷慨激昂的情绪和音乐的魅力,应该说这首歌对他走上从艺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初中毕业,姜嘉锵上了一所化工专科学校,因为喜欢唱歌,只要学校有演出,姜嘉锵必上台演唱,但是未来是否能当上一名歌唱演员,在舞台上唱一辈子,那时的姜嘉锵连想都不敢想。毕业后,姜嘉锵被组织分配到大连化工厂任助理工程师。1956年有一天,他从报纸上看到了中央歌舞团招生的消息,姜嘉锵放下手里的工作就去报了名,录取的非常顺利,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姜嘉锵激动难眠,他从来都不敢想的埋在心里的理想实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