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书》:回归人生的乐章6 Z7 B/ c8 G) A5 @) |
( I' l7 Q9 m4 ]! B- V
家书不同于一般的自述,它是私密的,不为发表而作,因此这种记录非常真实。1981年,为了纪念父母,傅聪、傅敏兄弟俩将留存下来的父母家书选编出一册,交给三联书店出版,于是《傅雷家书》得以面世。
, t/ ?3 O) n& i/ B4 }! ]9 X5 i* G
F/ s4 d/ Y0 t 随着家书的进一步发现和梳理,傅敏前后多次对此书进行增订。傅聪当年写给父母的信在傅雷夫妇逝世后丢失,多年后,其中一部分居然失而复得。但是,这些幸存的珍贵资料傅聪本人一直拒绝发表,直到最近几年,他才同意将自己当年写给父母的回信补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傅雷家书》中。于是,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来一往的家书,看到了傅雷最为珍视的“父子对谈”。有了这部更加完整的《傅雷家书》,傅雷的心路历程显得更清晰了。傅雷是个严厉、絮叨的父亲,和许多父亲一样。但他的睿智、广阔、深邃,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这是他作为父亲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傅雷家书》的精华所在。从家书中对傅聪的音乐教育中可见一斑。
' D2 c: j. g% J8 [5 {* [5 X3 E. A1 Q4 s3 ~) k& |5 `# n# c; C2 E0 P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6 U2 t' n( \; n
& A: h, o& D) t6 f3 m/ O. w 傅雷虽非音乐演奏家,但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他对中国和西方的美术、艺术理论、文学、哲学均有专门研究,深厚的学养和出色的悟力,使傅雷在艺术上有不凡的见解,甚至已贯通了艺术和人生。他对傅聪的音乐教育,便是以其修养浸润和启发傅聪。
7 [+ t U* ~, t/ k. c, ?8 }! K" v" B( } S- v: V; h, s8 o* ~5 Q; N
傅雷早就发现傅聪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在确认他对音乐有一份真挚的热爱后,才开始考虑让他专门学琴。他要求傅聪摈弃对名望的贪求,不可为名而学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都没有相干。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的‘富贵’之列。”不以成名为务,才保证了音乐在傅聪的世界中是纯粹的。# @, l' z% R* [6 [& I& i3 r8 c
& K4 S/ V' U3 a" H6 C
做出学琴的决定后,傅雷的教育也是非功利的,不是简单地向着“成功”,甚至不是向着钢琴家。早在傅聪出国前,傅雷就对他言明了教育的信条,就是那句著名的话:“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常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humain(法语,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有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后来自述:“我从来不许他选择弹琴作为终生事业,直到他十六岁,我对他的倾向与天分不再怀疑时才准许……我一直不断地给傅聪灌输淡于名利权势,不慕一切虚荣的思想。”可见其谨慎,且事先绝无让儿子以琴成名的期许和苛求,只是发现和尊重了傅聪的禀赋。
& h0 e4 v+ J8 o$ ?
; {& r; L9 V- e0 E* N2 P 音乐从“做人”出发,最终又由音乐之境回归心性修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