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家的工作相对于作曲家来说,一般被视为是对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就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演奏者的每一分处理都会和作品本身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有些人会以精彩绝伦的演奏使原作大为增色,有些人能体察到作品的内在意蕴,使自己的演奏与作品交相辉映,更有些人会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对作品进行重新诠释,从而为原作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方式。0 \7 |! V: p4 ]; c
& m. ^& a, n8 ^5 z
在11月18日晚,上海音乐厅上演的马克-安德鲁-哈默林钢琴独奏音乐会中,笔者又一次感受到由演奏家的个人风格所带来的聆赏趣味。这场音乐会共有四首曲目,分别是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K.576)、舒伯特的《降B大调第三钢琴即兴曲》(D.935)、拉威尔的《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 S# a! g5 r4 y
如果说《夜之幽灵》的出色在于演奏家风格的加持,那么同样,演奏者的个人风格也会对某些作品的欣赏带来争议。尽管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音乐会开场的第一首曲目,不会受到其他作品演奏印象的影响,但音乐一经响起,便产生对古典风格的些许偏离。特别是旋律声部装饰音的处理,不似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均衡匀称,反而有些过于灵活洒脱,不知是否是由于演奏家对速度的把握较快带来的结果。9 m" `3 D5 s7 U0 J) H
2 G( E7 p5 j. @' o 舒伯特的《降B大调第三钢琴即兴曲》尤为抒情,这首乐曲的主题来自《罗莎蒙德》,是一段优雅如歌的旋律。哈默林将主题的几次出现都处理得层次清晰,富于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舒伯特歌曲写作的大师风范。与之形成对极的则是李斯特的奏鸣曲,这首在下半场独领风骚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揭开此前所有风格的帷帐,给演奏家提供一个完整的空间,任其挥洒高超的演奏技巧。这并不是对钢琴家演奏深度的质疑,更非对作曲家思想匮乏的贬义,实在是李斯特的写作太过炫目,而哈默林的表现也足够喊一声“Bra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