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当今世界一流的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携手广州交响乐团、上海四重奏演绎贝多芬的名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和柴科夫斯基的《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op.74),是广交16—17乐季音乐会中颇具特色和高水平的合作。文格洛夫身兼独奏和乐队指挥,是音乐会的新看点。上海四重奏组四位弦乐演奏家作为客座首席神秘加盟领衔,与指挥家的联袂演奏,又使人对音乐会产生另一种期待。- x8 m9 a' {1 E" h3 A5 R3 N
# e0 W. r8 _8 p& o 音乐会的重点不在“悲怆”,但是笔者全场听下来,还是被老柴的“悲怆”所掳掠,这不仅因为作为交响曲,集中表现了音乐的戏剧性、抒情性和交响性,更重要的是它以音乐的形式来展示人类心灵中最为敏感而深刻的情感。文格洛夫与广交的艺术家们对老柴颇为熟悉,悠长的旋律、戏剧性极强的力度变化、怪诞而优雅的圆舞曲、谐谑激情的进行曲,及至最后乐章的呼号悲鸣与绝望死亡,都在整体结构中体现交响思维和戏剧化格局。可惜,管乐与弦乐的衔接仍有缝隙,节奏的准确性上还存在瑕疵。 8 d! a `7 |& f ^ I6 \3 q! m5 S1 e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惟一的小提琴协奏曲,在乐史上却是同类音乐中的极品。既有贝多芬式的“英雄性”,也颇多普通人能体味的温情。文格洛夫在演奏中很古典,没有突出主奏的技巧,包括在指挥乐队时也是典雅有致,秉承典型的古典协奏曲的风貌。虽然几处华彩段由演奏家本人操刀,但技巧似乎也有所保留,简洁而自然,不着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