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以美国耶鲁大学娜塔莉的一首以英语文字游戏为标题的作品开场,灵感来自《猜调》。作品有着冗长的铺垫,大部分时间管弦乐团都在自说自话,音乐基于简单重复,使用的琵琶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完全没够勾勒出琵琶的炫技性。最后一曲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路易莎写的《月光幻影》也如出一辙。作品根据《阿细跳月》改编,加入二胡,云里雾里。" }, Y/ Y% K/ ?) D' S. m* i! X
: {5 R$ I, R* H+ ] ^5 E, \% a2 D 在这些听来让人精神恍惚的学生之作中,却有一首与众不同。由波兰罗兹南音乐学院的亚当根据《十三里铺》创作的《陕西回想》没有使用独奏乐器或人声。作曲家将民间曲调拆散分解,提取节奏音型和旋律片段作为素材,以碎片化的演奏替代大段旋律线条,作品听上去更像是“声响”而不是“音乐”。随着速度的细微变化和力度对比的加剧,机械性的因素和动感的部分互相竞争,整部作品犹如一个缓慢的渐强铿锵有力,犹如拉威尔的《鲍莱罗》般简洁强劲。这首作品并不是整场作品中旋律最朗朗上口的,也不是解说词最动人的,更不是民间素材最易辨识的,但却言之有物,反差鲜明,结构清晰,想象力丰富。这场音乐会的七首作品,也随之高低立现,良莠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