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推出“听见中国”项目,邀请海内外院校作曲系学生创作中国主题的“命题作文”。今年11月15日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迎来这一项目的第二届。张亮指挥上海爱乐乐团,首演了七部由中国、英国、波兰、新西兰和美国作曲系学生写的作品。同场竞技,甚为激烈。 ! P) E$ E0 \9 G0 f% O* h / ]$ }5 K. p2 G0 n9 `" e 这些学生的作品无一不是以一首中国乐曲为灵感,随后用自己的音乐语汇加上管弦乐的配器展现。对中国元素的揉捏有的直白,有的慵懒,有的巧妙,有的肤浅。第一曲为上海音乐学院学生张艺馨基于蒙古族长调而写的《牧人语》,曲名带给人的想象力未能转换到音乐中。作品以打击乐开场,配器稍显稚嫩,和声老套,犹如电影音乐的即视感扑面而来。" R7 a4 p5 Q( j$ X3 r B5 K, J
$ t8 s+ I7 @8 e+ F6 M, X 不知所云不失为现代音乐与大众之间的最大隔阂,也就是说,作曲家丧失与大众沟通的感官功能,或者不再视此为创作动力。这一短板在这场学生的音乐会中尤为明显。其后的两部作品,虽在解说文字和创作理念上标新立异,但在音乐会上仍很难不落入俗套。英国牛津大学的亚历克斯《消失的点》灵感来自《小河淌水》。作品启用二胡,但音乐重和声,轻筋骨,结构松散,意识流意味浓厚。上半场最后一曲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霍霏霏写的《空城计》,京剧老生与乐团共同演出。精妙的和声和流畅的旋律一扫之前的“拧巴”,立即让人“眼睛一亮”。从这点来说,霍霏霏的作品颇具同类题材和气场的陈其钢《京剧瞬间》或叶国辉《梅兰芳序曲》的悠扬曲风,首席大段模仿京胡,竖琴独奏朦胧抒达。不过它也凸现一首空讲旋律的作品的危险性。整首作品就在美丽织体组成的靡靡之音里咿呀了八分钟,缺乏变化,没有对比,随后戛然而止。
下半场以美国耶鲁大学娜塔莉的一首以英语文字游戏为标题的作品开场,灵感来自《猜调》。作品有着冗长的铺垫,大部分时间管弦乐团都在自说自话,音乐基于简单重复,使用的琵琶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完全没够勾勒出琵琶的炫技性。最后一曲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路易莎写的《月光幻影》也如出一辙。作品根据《阿细跳月》改编,加入二胡,云里雾里。7 t& g) s; D; `8 T z* u4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