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S& D# l) w( k. B8 p9 V# @) a 日前,我在南宁欣赏了由广西歌舞剧院创作并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该剧由词作家张名河担纲编剧,杜鸣、傅滔作曲,延请黄定山任总导演,一些全国知名演员与该院演员进行了通力合作。作品并不是把上世纪60年代轰动全国的大型歌舞剧《刘三姐》复排,而是立足当下,立足于壮族民间传说、彩调剧艺人所形成的特有的“刘三姐文化”“歌仙文化”,创作出一部充满当代气息、时尚风潮且又具有国际化舞台高技术含量的歌舞并重的音乐剧新作。 / M1 r% K' u9 q. p; J0 y0 N ; r2 R% }1 b' a8 e4 W+ \: I 从剧名可见,作品不仅与广西民间流传甚广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事有关,也与歌舞剧《刘三姐》所歌颂、承载、传播以来生成的当地文化精神相连。创作方要传达给观众以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化自觉意识:深挖本地传说素材又以现实生活为旨归。' W4 c w; X! X9 [7 M( ] O
: S e& s$ }- D" e- A8 ]0 y
“一幕一会”是该剧的格局:第一幕歌会、第二幕庙会、第三幕花会、第四幕灯会。用开朗活泼、载歌载舞的现代歌会开篇,让盲人歌手石磊与岑月月因歌而惺惺相惜,出场相识,又让他们归途中相助,再来诉说“刘三姐”传播者这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第二幕庙会采用了倒叙手法,写彩调剧刘三姐演员林芝和阿牛哥扮演者岑怀乡(月月的父母)的庙会归来,途中收养了弃婴,这一条暗线——月月的身世之谜开始成为戏剧行动的核心。第三幕花会恰是这一对年轻人的爱情生活因遭岑怀乡夫妇反对后而进入了戏剧的转折点,石磊出走他乡,月月又得了白血病。第四幕是借灯会民俗给整个故事人物命运来做最后了结:林芝因救月月心切,在寻找其亲生父母时遇车祸身亡,临终前将其眼角膜留给了石磊而让他复明,因贫穷、自私而当年抛弃了月月的傅子汉最终为林芝的“三姐”般的大爱精神所感动,用他自己的骨髓拯救了亲生女儿。 U M# [! g2 C) ? ) z+ X1 c0 Z1 p9 `6 s# U4 A# J 该剧主要歌颂的是两代歌仙文化传人身上的那种质朴、善良的美德和品质。同时,《山歌好比春江水》中传统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元素相结合,锐意追求更大、更内在的戏剧性张力,主动扬弃了既往的戏剧性羸弱特点,着力凸显在当代社会生活条件下,人间真情和社会道德滑坡的问题。" {) g! E+ k; _8 B
# _4 u2 b" g9 a" a) W k2 ^3 a6 G! Z 从音乐风格上看,《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创作团队无疑一方面真诚而主动地向经典致敬、靠近,另一方面,又向大歌舞的国际舞台形式迈进,该剧在场景音乐创作、人物形象音乐、性格音乐的创作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歌曲剧模式。该剧作曲家之一杜鸣坚持了以山歌风格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特色。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恰当地运用处理了原歌舞剧音乐的整体性连缀,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合唱《盘歌》,他力图使传统化为一汪清泉,来对称当下的现代音乐风潮,形成有联系又富有对比性的色彩。杜鸣创作的歌曲在采用分节歌的同时,也能按照剧情和矛盾冲突做相当有力的开凿,如石磊和岑月月二人的对唱《雨中》就使用了降E和F调的多次衔接与转换,其各自心理矛盾由此得以较深入刻画和抒发。而在换场和情节突转的群众性场面中,《三月三》《不停地奔走》都能较好地起到推动戏剧不断向前发展的效果。广西人民素有以歌传情、以歌待友又以歌言事的文化传统,可以说,不是出生在本地的作曲家竟能用如此优美、质朴和亲切的简洁旋律将整部戏贯穿得这样顺畅,令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