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乐是通过运用人声的各种音色来表现情感、情绪和描绘情景的艺术。论文主张声乐教师在学生具备一定演唱技巧之后,应注重提高学生驾驭自己音色的能力,并提出确实可行的办法,做到声情并茂。做到这些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作者的特定情感。- Y: _ i* l, |7 J* P P
- q& a' \0 d+ `) P0 ^ 1 T& X# c G' X, y' l% k
* f) ~/ F: A( t; O
- \% R3 h; o t5 F8 k8 L; I5 M+ X k& S
3 J3 A: Q+ h$ L) x, I9 L3 U( J
在从事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有学生提出“某某作品不适合自己,要求老师更换曲目”这样的问题,殊不知老师布置歌曲都不是随意的,而是针对学生目前的声音状况,找出可以提高该学生演唱能力的歌曲。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歌曲作为练习曲的功用往往大于歌曲的演出性功用。学生演唱能力提高了,可以驾驭的作品自然就增多了,换言之,适合演唱的作品量也就增加了,而这种演唱能力的加强,就不仅仅只意味着歌唱技巧的提高,因为单纯发声技术上的进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这里想探讨研究如何合理地运用发声技巧,恰如其分地表现音乐,展示声乐艺术的魅力。
" y, u% N4 X5 P; ? , ^" k% K8 Y& t6 U
6 g6 x, Q& @( P, S# w5 l% c 0 x4 F9 @$ j+ T1 r: R1 l
歌唱技巧无疑是声乐艺术的先决条件,然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注意学生“音色”储存量的加强。“音色”,顾名思义,是指声音的色彩。(本文的音色专用于人声),音域和音色当然一部分取决于天生,但我们通过声乐技术训练,全面地掌握歌唱的发声技巧,可以改善我们本身的音色,甚至增加我们的音色含量,把她们储存在自己的“音色仓库”里,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超,就能够在歌唱中调整出比较贴近于原作品需要的声音色彩。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发声技术只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歌唱内容服务的。合理的、艺术的运用声音去表达情绪、情感、情景才是歌唱的本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情代声,声情并茂”。在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经意的存在着片面追求声音的误区,无论演唱什么样的作品,总是追求宏伟明亮的音色,认为美声唱法就意味着高音,力度和厚度。这是一种误区。这样演唱往往满足了听觉上的刺激,却缺少了心灵的满足和共鸣。“音色库”的培养和运用就可以弥补这样的缺憾。
! M- _/ ~0 C) X
' H) m5 ^( i, s 一、音色与音域的紧密联系 0 p8 Q4 x# D! N1 s X; L
' x; [: U& C+ G- W) @, e6 ?) W# _ 人声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央c即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演唱女高音的歌手,由于音色、音域和演唱技巧的差别,又可以分为抒情、花腔和戏剧三类。抒情女高音的声音宽广而清朗,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抒发富于诗意的和内在的感情,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就是一首抒情女高音独唱曲。花腔女高音的音域比一般女高音还要高。声音轻巧灵活,色彩丰富,性质与长笛相似,擅于演唱快速的音阶、顿音和装饰性的华丽曲调,表现欢乐的、热烈的情绪或抒发胸中的理想。如意大利作曲家贝内狄克特的声乐变奏曲《威尼斯狂欢节》就是由花腔女高音独唱。戏剧女高音的声音坚强有力,能够表现强烈的、激动的、复杂的情绪,擅于演唱戏剧性的喧叙调。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阿伊达》第一幕第一场中的《胜利归来》就是一首典型的戏剧女高音独唱曲。3 X% s( |8 u5 n2 }
+ p; V7 M% f8 d
, _9 g) e- P& {: p* C- X7 Z
5 C) u2 e$ s. y# `+ a3 p: U$ b" D 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a到小字二组的a。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女主角卡门是一个放荡、泼辣的吉普赛女郎,运用女中音演唱恰好表现了卡门的野性。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f到小字二组的f。音色不如女高音明亮,但比较丰满坚实。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一幕第一场的《奥尔伽的叙咏调》就是由女低音独唱。
& }* r6 F' x! B) m! E# \* ~ , K/ c- h" S: [
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小字组的c到小字二组的c。按音色的特点可分为抒情和戏剧二类。抒情男高音也象抒情女高音一样明朗而富于诗意,擅于演唱歌唱性的曲调。戏剧男高音的音色强劲有力,富于英雄气概。擅于表现强烈的感情。柴可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中的男主人公格尔曼,就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男低音是男声的最低音。音域通常从大字组的E到小字一组的e。按音色的特点还可细分为抒情男低音和深厚男低音等。男低音的音色深沉浑厚,擅于表现庄严雄伟和苍劲沉着的感情。马可等作曲的歌剧《白毛女》中的杨白劳就是男低音,浓重的歌声倾诉出心头的满腔悲愤。8 J h$ z9 T) u) j
1 t. d/ e* g7 R! b6 ]/ M; z$ E
: ]$ o. Y" K: K( g' ?3 w; e; ?
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两者的特色。音域一般从大字组的降A到小字一组的降a。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就是著名的男中音独唱曲。这首歌以宽厚的曲调,雄浑的气魄,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的黄河的壮丽图景,它象征着我们民族伟大而崇高的精神。! O: B1 c% x8 B/ i
5 }) n& a$ g1 K* \# o 二、擅于音色运用的代表人物; J% W. p$ w' X! o* D& I
( l/ b) U3 L' W8 X3 X, A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美声歌唱家的演唱曲目类型是多样的,世纪之初传统的美声唱法跨出了国界,与欧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歌唱传统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西班牙、法国、德国、俄罗斯等风格各异的歌唱学派、产生了许多许多歌唱大师。他们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合理运用音色的能力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天生的,是这些歌唱家们通过声乐技术训练,全面的掌握歌唱的发生技巧,储存在自己的“音色库”里,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超,就能在歌唱中调整出比较贴近于原作品的声音。我们在表现作品的时候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智,这种理智意味着有目的的设计和运用声音和气息等歌唱技巧。
& F& l5 g) r/ X : [5 M9 P! C0 ^# A8 G+ d2 U7 x
! y6 f* t- W( ~* g 1 D0 I- t1 ~, }( M9 O$ R
卡鲁索年轻时身体瘦小,音域很窄,没有高音,一开始威尔琴从一开始就把他作为男中音来培养,而且只敢让他演唱抒情曲目。1895年,22岁的卡鲁索以男中音首次登台,演唱了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但演出并不太成功。于是他开始刻苦训练调整声区,从实践中改进演唱方式。经过一段时间,他的音量逐渐增大,音域更加宽广,音色更圆润,高音也变得更结实更稳定了。“在男高音这一领域中,卡鲁索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他的声音洪亮,热情而辉煌,同时又不失甜美的音色,这些能力使他能够演唱了50多部歌剧,担任过67个不同的男高音角色。” ??[1]?1 ?; J2 Z0 U+ B' \' }$ _9 S
4 m K* w/ O' [* v+ r# h
当代最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多明戈声音里既有男中音的纯厚又具备男高音的力度和亮度,他所扮演的歌剧角色更是多种多样,他几乎什么都唱,从最轻巧的角色,如多尼采蒂的《爱之甘醇》中的奈莫利诺一直唱到最刚健有力的“奥赛罗”,从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一直唱到德国歌剧,演唱角色多达90多个,他的音色既能承担起戏剧性的角色,又仍不失甜美。花腔女中音巴托莉,她的声音既有女高音那种圆润的音质,又兼备有近似女低音饱满的音色,间距演唱悠长的抒情乐句和花腔乐句的机巧,很多抒情女高音曲目她照样演绎自如。+ a( i4 C% Q( q6 p
% B3 K7 N y( ~. i- m3 s+ W
我国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就可以演唱女高音曲目《我爱你,中国》、女中音曲目《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男高音曲目《我的太阳》等等,并不受他是男中音的局限。
" m7 k! y p$ p; Z. l
, t) O* L/ q( d5 y8 z( K( J& j8 D) q4 _
) t, H7 e9 J. o4 p
4 [" J, d& M9 _# a R0 q9 } 新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不论是中国民族的声乐作品还是欧洲传统的美声作品她都能掌握其风格特色;无论是“洋”是“土”,都能驾驭自如。这种能力也非仅仅来自于天生,她在艺术的氛围里成长,民歌,梆子、京剧、昆曲、样样都学都唱,在后来的西洋美声学习,也是系统全面的学习。”??[2]?所以她才能在国内数次获得民族唱法比赛的大奖,在国际声乐比赛中也获得很好的成绩。2 @% N, u+ z* e% |( w) C# g7 U5 C7 X4 h
- w* A/ Q7 I+ ]0 g+ N* g6 S6 C M
: C: I* e7 F# y# _ J2 b
象这样有着丰富的音色表现力的歌唱家不胜枚举,他们的共性,就是根据作品的题材和情绪,用歌唱技术调整出最适合的音色加以展现。一切技巧,方法、音色、力度、都是为了表现乐曲的真正情感这一目的服务。
* M% [$ ` X* m# S4 v
" J8 @7 G- ^( o9 ~, M6 V 三、音色运用的具体分析
" `2 Z3 ?9 W7 I! F$ ?8 @0 ]
5 X1 r' z! E. Z* k2 \5 Q 歌唱家只有可以自如的驾驭自己的音色,才能致使演唱的每一部作品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毕竟歌唱是在表演,是提升,升华了的情感。教师应该不时的提醒自己和学生:不仅仅为了发声技巧而学习,这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这些技巧抒发情感,得到我们的心灵感应。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以下过程:
% n' Z# W% {6 S# S/ o
" ^4 y |. `8 u: y- R. n+ h (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情感,作者风格和创作手法。 3 S/ O2 o6 t- z$ ^' D7 A
2 z* e% {( c5 X4 W( a
(二)尊重原著,准确表现作品原来风貌,不做画蛇添足的处理,充分熟悉和体验作品情感,感受作品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生离死别) % X D' P$ _& r6 Y, Y
9 j8 {% ]1 K6 g4 k8 k% A" x* p
(三)在以上的基础上,从自己积累的音色储备中提取恰当的声音来表现。这是最关键部分。我们可以具体分析如下: 2 k/ p$ h" f# @2 K3 c1 H
& s- m+ B/ o# h7 `- ^/ o7 ~; p
1.表现高兴欢乐的情绪,音色就要相对由光彩,明亮流畅和轻巧。气息运用均匀而流畅,例如《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等; * h5 |! D n6 ^1 o" \2 L
2.表现爱情的歌曲,声音要柔和,抒情,如果主人公是年轻女性,甚至还要带些羞涩的成分,过分明亮会不够温柔,可以运用半声,那样的感受会比较含蓄缠绵。例如《人们叫我咪咪》、《我亲爱的爸爸》等;$ t' {! k) e" T% M, l: K1 f) f2 _6 f# @
: t+ Q4 _& e- n4 C* ] 3.表现悲伤的情绪,这样的情况要根据角色具体分析。有的人物悲伤比较内敛,则要用较少的气息,稍暗的音色,给人一种压抑的痛苦的听觉效果,例如《奥赛罗》的“圣母玛利亚”。有的人物的悲伤则是汹涌而出,这时气息量要加大,喉咙空间也要加大,甚至制造出一些破音的效果。这种悲伤是无法抑制的,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例如《丑角》中卡尼奥的“穿上戏装”,两种方法使用都很明显。4 f. g+ ~2 G, ?4 H
" P: _9 y: X' t$ u: Y3 T
, {0 a- H6 @* i: ]& \0 j. z: H+ N 4.表现雄壮威武的英雄气概,音色的处理则需要挺拔有力量,喉咙要有力度,不能松松垮垮。多明戈扮演的英雄角色大多是这样处理的;
) R6 U' l7 q1 j5 q& M/ d; @+ t6 W; |& i$ }
r- g0 n$ Q; c, ] x! X, l$ N 5.表现神秘,恐怖的气氛时,音色则不能亮,喉咙空间要大些再掺杂些空灵的声音效果。例如《死神与少女》、《魔王》等;
- O- S& N- l. T; D. h9 I
; v/ a6 h) z3 b7 L. P) v; l" ] 6.表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演唱时则要求歌唱着有很强烈的歌唱欲望和激情,用声柔和,气息要深;控制音量的强弱变化,感情细腻丰满。例如《那就是我》、《大森林的早晨》等;
5 m: R; _$ M F* m* [7 W
& n# i( ~* P+ {9 d8 I 7.表现滑稽带喜剧特点的风格作品时,音色的运用可以明亮欢畅,采用夸张的咬字和气息的大幅度跳跃表现幽默和诙谐。例如俄罗斯艺术歌曲《跳蚤之歌》,创作歌曲《今年梅花开》等。/ z$ k/ b7 E- b0 P0 a
3 y1 Z" K! f2 j: {% N6 n
8.表现悲剧作品时,音色往往与崇高,壮美相联系,使听众产生深沉而巨大同情感和心灵震撼,以其特殊的艺术感召力,给人以激励和美感,并引发共鸣,例如《松花江上》、《黄河怨》《不幸的人生》等。- j; [ O+ M/ T* r0 ]
0 \9 W1 B4 O* Y: |, Q- K9 u 9.演唱中国民歌类的曲目时,则要更多的使用前部的共鸣,喉咽腔的空间要小些;尽可能做到字正和腔圆辩证统一。千万不能因为追求“民味”放弃健康的发声状态。
4 Y7 c( P3 U! h6 x4 K* w
0 w' g7 m! z# x, `9 O% g 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即使表达相同的情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中的表现手段和程度都有所区分,应该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 o3 s( P; ]! N- u: h
1 k' B5 \( A' [' ?
(四)通过掌握的声音技巧表现出来的音色变化可以让听众感觉的到。因为如果听众没有共鸣,无论自己有多感动都没有用。要使听众感动,这才是最终目的,否则即使演唱者自己陶醉的一塌糊涂也毫无意义。& S4 {9 P) d7 A$ n4 s0 f; f* T
* W3 K/ D# X' s& j4 c4 Q6 y8 C
: l W' |) h! R
. F/ b! l5 ~; a' C0 c7 R 四、结语
$ x8 G/ g4 {! F. b* }& G & S1 j) b3 `! {0 b: o- x
综观国内外音乐发展的历史,“在音乐表演艺术中(器乐和声乐)凡是能表现音乐作品高水准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总是包含两大内容,即演唱技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两者缺一不可。”??[3]?技术是艺术表现的有利工具,它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能脱离艺术内容的表现去卖弄技巧。根据歌曲旋律的走向及情感要求,加以力度、速度、节奏特别是音色的变化,使音乐旋律更加丰满,演唱更具有感染力。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驾驭音色的能力就具有重大意义。0 r7 D( s" @! J6 I% Z9 e$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