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史与词艺 ) d' ?. L" m% s2 m' ^! R$ H+ w+ I" w: v9 z. d
歌词即歌诗,是文学中的一种特别的体裁,按许慎《说文解字》的读法,大凡诗之“所歌者即词”。从基本属性上讲,词从本质上应是一首诗。“诗”,从言寺声,既标明言语方式的特殊性,又表明它是一种多于我们平凡生命的存在形式,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有更高的启示;“词”,从言从司,此一汉字的构字方式也标明,词人是人类的歌手,歌赞生命和使生命成长的一切,代表人类歌声的高度和深度。二者都要有语言的沉思、智慧的高蹈和出发又返回的生命的闪光。从歌词的创作实践来看,“词”脱胎于“诗”而不等于“诗”,但其内部的核心语象、生命情调、思维势能等都与诗暗合和会通。 . s3 e& L5 Y0 D, G7 j/ E N& R' u% c& H1 n& p3 f p" i
我国的歌词艺术是有优秀传统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弹歌》起,经过《诗经·国风》《楚辞·九歌》、汉魏晋南北歌的乐府古歌、唐人的乐歌、宋元的词曲、明清的歌唱文学,一直到“五四”以来的我国早期艺术歌曲,为我们留下大量的歌词艺术遗产,其中有不少艺术珍品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放射过耀眼的光芒,而且至今仍是歌唱文学的典范。+ [1 E1 b! t7 X0 C$ l& q) w( p: {
% O0 Z: j$ }9 k( N
真正的歌词有自己的歌词美学和歌词之路,其歌唱性不仅仅是从节奏铿锵、声韵动听以及韵律与句式的对称、呼应等形式逻辑来考虑,更主要的是歌词富有诗的意境和音乐感的内涵。它在未谱曲之时,就能给读者一种无声演唱的要求。* @; O# A$ `- O
- F& c- d5 U3 v _! `; R \0 A鲁迅把诗分为眼看和嘴唱的两种,公木主张“凡成歌之诗谓之歌诗,凡不歌之诗谓之诵诗”。先秦时代,诗即歌,歌即诗,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黄河流域的《诗经》与长江流域的《楚辞》,音调铿锵,声情兼具。《诗经》的风、雅、颂尤为优秀,诗三百都是乐歌。《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u b6 f, r! X
, o: t1 n+ ^/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