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音乐感是爹妈给的”,意思是说,有人生来就是音乐感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也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可能的。我本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确有很大差异,这要看到,要承认,但是后天的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有很积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5 _, A/ D2 P) I- r5 v) o
- x) G( i; i% L7 n2 \
天才出自勤奋
E. h+ Q$ |5 U) f; j$ A4 t 从我们在教学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有较好的天赋,应该说这些学生都具备被培养和造就的条件。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中有天赋特别突出的,也有特别不愿意和不适宜学习音乐的,但这两种情况都只是个别的,是极少数。我认识一个男孩子,脑子很清楚,很聪明,手的条件也非常好。耳朵的听力更是突出,别人在钢琴上任意按下一堆音,他能把一个个音名说出来(当然是在眼睛不看、全凭听觉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无疑是有音乐天才的,但他花的努力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在初学阶段,他一星期要弹好、背出十至十五首曲子,而且曲曲完整,也有音乐表现。他不仅平时的练琴时间比同龄的孩子多,还能随时有选择地欣赏一些自己喜欢的曲目,每天晚上他都在音乐伴随下上床入睡,他的家长也努力给他创造一个音乐的氛围,每天早上都用音乐叫醒他,放他喜欢的乐曲伴随他进入新的一天。有了这样的努力,又有这样的环境,他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不能不突出。可见,即使才能和条件都超乎一般的孩子,他的努力和追求也必须超过一般人,才可能走上成功之路,“天才出自勤奋”,这话说得太对了。
" B8 _, ?$ w, |7 ^- u 实践证明,那些学习钢琴半途而废的学生,往往都是平时不肯好好练琴的。每次上课错音连篇,经常谱子也不认识。键盘也找不到,往往上了许多次课.连一个曲子也连贯不下来,错音和毛病总也不改。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学生学不下去并不是因天赋不行,他们的问题在于不肯下功夫。其实只要下点功夫,他们马上就会好一些的。往往这类学生在学校的功课也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有些很聪明的孩子,被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耽误了,真让人惋惜。& [/ k" L" |% G# F
也有一些表面看来很没有条件和“才能”的学生,经过努力,也有的可以取得良好的表现。我认识的一个女学生,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且完全没有接触过音乐,这个孩子可以说家里没有任何音乐环境。这个孩子学习起来的确很苦,往往在弹奏方法上、节拍上都对了,而音乐的感觉就是出不来。后来经过老师正确启发指导和她自己的艰苦,努力她终于有了一定的音乐感觉,并在考级中被评为优秀。这个成绩,老师和家长都深知是来之不易的。- Q; C; o/ h5 |( N8 M
我们面对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说是天才,但他们大都有正常的智力,且有学习钢琴的愿望。教师的责任是把这些学生带入音乐之门,引上音乐之路。
, \" J3 v2 ~* S1 ?! p( a/ [5 a
3 R0 A3 s8 j& b$ e多听多看是必须的
5 P+ O1 X1 U7 ^7 e0 ?. p 在这里,先谈谈从感性人手的培养。我想,多听、多看、多给人表演都是必须的。3 G/ f k' ]5 N# N! I; t9 V
学钢琴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音乐的环境。钢琴是一种外来乐器,大多数传统的优秀教材、乐曲来自欧洲,因此它的音乐语言也是外来的。这就跟学外语一样,要有语感,光靠音标和字母拼出来的外语,总让人觉得生硬,必须多听,多感受,潜移默化。
" l% ^/ [% m0 t$ S$ y. I3 @, s 现在电台里经常有好的音乐节目,家长可以多留意,到时候录下来,并不限于钢琴,可广泛一些,其它乐器的、交响曲的、声乐的,都可以经常积累一些资料。学生眼下功课都很多,不一定有专门的时间来欣赏音乐,家长不妨在进餐时、起床后、就寝前放上音乐,学生有意无意地便接受了音乐的熏陶。逐步对音乐语言、形象、气氛、音色等,有了感性的认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逐步地能从量变到质变,大凡音乐感好的学生,都得益于这种熏陶。8 H" A q, D" w' o- \9 C' ~- S
上述的做法,我想对任何家庭都不难,因为收音、录音的条件几乎是如今每个家庭都具备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买一些录音带和激光唱片,选择一些重要的经典曲目。在学生学到一定程度人的的兴趣,从而热爱音乐,就变得很重要了,这当然也是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方法。' e! r7 L: \4 A3 `( d, ]) L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能会给自己提出一些要求,所以在心中都会有自己所知道的“软肋”,这时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心中最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和那些最让他们不自信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并不完全被别人所知,只有学生自己一直感到不自信。老师上课时常常发现学生演奏的问题和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师生双方互不理解,老师提的要求并不是学生急于想解决的,而学生急切想解决得问题又不能及时的从老师那得到答案,长此以往,双方都会失去信心。如果此时教师敏锐的洞察到学生缺少并且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再准确地加以传授方法从而解决了问题,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成就感,那他们学琴的信心就会大增。这也是逐渐提高学生热爱和求知欲的途径,因为人天生的好奇心是很脆弱的,多次不成功很可能就变得自暴自弃,只有掌握好学生的心理规律,才能很好的保护他们的信心。这也是逐渐带领他们从被逼学琴走向热爱拉琴主动练琴的良好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