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67|回复: 1

[词曲转载] 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科跨界趋势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mpsh5134 发表于 2016-12-7 07: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当前知识交汇、学科跨界交叉的学术语境中,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与研究必须要大力吸收人文社科知识作为田野实践与案头文本分析、阐释的理论工具。民族音乐学研究已经不完全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学领域内的,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民俗节庆、人文历史地理环境中,针对音乐、人、文化语境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描述、分析与思考。因为任何传统音乐事象的生发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地理文化环境,仅以艺术形态而存在的民族音乐学分析与解读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学科跨界与交叉是当下世界民族音乐学发展的趋势,也是学科发展的长期诉求。
* z( u5 H. U, s: }! K# @3 F# a  t  `$ |" c- }
  一些学者质疑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去音乐化”的倾向。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厘清两个问题,即如何选择“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研究”(文化大于音乐的研究——人类学派),以及“视音乐为一种艺术形态存在方式”(音乐大于文化的研究——音乐学派)的两种研究路向,关键还是针对研究对象而定。研究的前提还要区分研究对象是汉族传统音乐还是少数民族音乐,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会在观照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基础上,对其音乐艺术形态进行重点分析与解读。因为,中国汉族传统音乐的艺术形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发展相对较为成熟,而且传播力度大与变迁维度广,比如汉族道教音乐、汉传佛教音乐、汉族戏曲音乐等等。我们应着力于重点分析与解读其艺术形态的同时,再附之于观照其音乐与其文化语境互动关系的考察。
% w1 O4 k5 ?0 k/ ~* d
8 \, F# R# P# c. @3 ?) y- G  然而,当我们置身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语境中时,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深深依托扎根在民俗节庆仪式信仰环境中的,作为一种民俗事象而存在的歌乐舞形式。这种所谓“艺术表演”完全是一种依附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方式,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舞台化性质的“音乐表演”。况且从其艺术本体特征进行考量可以看出,很多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多是一种单一的反复变化体形式的音乐曲体结构,很多表演都是即兴的。: |8 R) Q' o" n1 ^; o
; E0 H+ w5 I; b  m" O9 x# o
  少数民族歌舞音乐文化是作为某一族群最原始、最本真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它更强调作为文化象征性质的民俗功能,与真正的作为审美功能的舞台化表演相差甚远。面对这样的音乐文化样态,我们要重点观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表演形态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民俗信仰语境的互动因素。我们更倾向于将少数民族的歌乐舞表演视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而不是单一的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术定位与研究理念主要针对研究对象的文化特性、艺术本体样态、音乐文化的族性而定。所以杨民康研究员认为的“艺术切入、随缘选择”话语正是对上述问题的最好诠释与回应。& `: G3 A7 z' n  Z" r7 ^8 M6 B, H

5 b6 i/ ~! E2 a  Q% G5 M. ~  当下学界质疑民族音乐学学科中缺乏历史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有必要辩证地给予审视与观照。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学科理念,就是将研究的音乐事象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符号互动性分析与思考。针对研究对象当下的存续状态与表演背后的历史变迁轨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即民族音乐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因此,有学者结合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提倡“走向历史的田野”,这样也就弥补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理念的偏颇与不足。同时,也不能陷入在本质主义视野下过度强调对音乐历史文献的实证主义研究,而滑向历史音乐学的研究轨道。. U7 Z) W- c' E) M* E3 v

6 l/ Z4 g% R5 b9 C9 [0 f$ C  面对学界对民族音乐学偏重个案考察研究的质疑,有学者认为学科过度强调的个案考察(“点”)研究,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解读不具有代表性(“面”)。笔者认为,若要获得面相性质的共性研究,必须要建立在微观个案基础上的比较分析,而且是多点性质的音乐民族志研究(如乔-马尔库斯提出的“多点民族志”),只有这样才能在微观个案考察的各点之间建立彼此的联想关系(横向的“转喻”关系)、互证关系,才能获得有关族群传统音乐表象与背后的文化隐喻的一个比较清晰的画面,才能更接近于科学性、真实性与合理性。目前学界比较热门的跨界族群音乐文化比较研究就是典型的案例,它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立体研究,同时也是地域性与跨地域性,以及存续在不同政治语境中的相同文化特质的音乐事象进行的多点性质的跨界比较研究。8 Y9 J) D. R. W& ~

8 |) a: h& y6 I# C& `2 f* y% b; `  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等多重交叉的社会语境,我们如何思考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问题?我们的学术研究理念是坚持静止孤立的本质主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考,还是后现代思维视域下的反本质主义思考呢?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存在的问题对于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带来的启示与引发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在社会资源竞争背景下导致传统音乐的族性、族群边界与音乐文化认同的变迁。其次,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问题,也是带有后现代思维性质的问题意识而存在的。我们在强调对历史文献实证主义研究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历史文献文本写作的主观性、选择性问题的思考。当我们梳理与挖掘历史文献文本的同时,不单单是将其作为一种静态的历史文本的存在,而是要将其置于过往的历史文献文本撰写时代的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来综合审视与鉴别,也就是历史人类学者提倡的“在文献中田野”的学术理念。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11

听众

600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2191
 楼主| mpsh5134 发表于 2016-12-7 07: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界质疑民族音乐学方法论是“拿来主义”。民族音乐学研究作为一种舶来品,其学术理念与方法论研究无形中受到欧美文学评论、文艺学理论中的诸如解构主义与符号学、语言符号学、文本理论、文化人类学、新史学、年鉴学派、后现代等理论与学术思潮的深刻影响。因此也成为了一种具有鲜明的学科跨界性质的人文社会科学。当然,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首先还是要强调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即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关注研究对象的特性,然后再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思考与诠释,绝不能生硬地照搬西方的理论来削足适履。中国民族音乐学面临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比较丰富、深厚、扎实的研究范式,比如对律、调、谱、器的研究。民族音乐学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务必要考虑学科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拿来主义”的研究。
1 B" N" }' s; p8 W
" M( I; Y+ t2 N5 ^/ Z  总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在面对当下多重文化互动交叉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在继承先辈开创的优良的学统基础上,不断吸收与借鉴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后工业化、后殖民、跨文化等带来的诸多新观念与新思想。比如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原生语境在面临现代化、流行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护与传承自己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如何看待传统与流行之间的跨界问题?后现代思维的异军突起对于当下的中国民族音乐学(尤其是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带来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阐释人类学、新历史主义、新史学理论对于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与案头文本分析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如音乐民族志文本的构建、历史文献文本的客观真实性问题等等)?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哪些必要的智力支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认真思考的系列问题。6 Z6 k( j& T: B8 O! K! t

6 }, f$ F6 X! Z  赵书峰(音乐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6 14:39 , Processed in 0.122032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