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词的《指环》”1 G& {' R& d$ b* l8 Y1 W( a
' ~, C7 ~; w- o0 A2 r: D; u* c 卡拉扬和索尔蒂这两位全能指挥家几乎在所有的作曲家身上都要考较一下,在瓦格纳的作品上更是互不相让。索尔蒂的《指环》业绩虽然有口皆碑,但晚他几年的卡拉扬的版本却有全面胜过他的迹象。仅就乐队的表现而言,维也纳爱乐虽在质感和音色上无可挑剔,但与柏林爱乐相比,密集的韧性和雄阔的气概便显得缺乏。很遗憾卡拉扬并无《指环》的管弦乐专集发行,而索尔蒂却先后有模拟和数码两个版本问世。尤其是数码版,后来又与其他各剧的序曲和前奏曲合为“Double Decca”发行,诱人之处显而易见,因此便有将它买回来听听的必要。《指环》的演出并没有超出全剧版的水平,三个D的制作使许多细部毫发毕现,而索尔蒂的处理线条又着实粗了一些,给听者的感觉是矫揉的豪迈和太不真实的华丽。“齐格弗里德的葬礼进行曲”实在可惜了那么好的录音,乐队却松散拖沓,勉强的力感造成旋律的沉闷压抑。这要么是索尔蒂此时不在状态,要么就是他的诠释有误。当你听过卡拉扬的同曲演奏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首进行曲是音乐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好的葬礼音乐了。从剧情一开始便笼罩着的忧愁与焦虑,随着英雄的死亡终于得到释放,莱茵河的雾气虽然弥漫在森林中并遮蔽了月光,但悲剧的最终爆发却使胸中块垒荡然无存,生者已来不及悲伤,在瓦格纳音乐的舒展起伏的节奏里,人们贪婪地大口地呼吸着,绝望终于换来了希望,人神共造的英雄到底未能拯救这充满压迫和贪欲的世界,他与这世界共同毁灭了,而人们期待的正是毁灭后的再生。6 \5 V7 v% Q, ~) I3 R
% Z9 O8 ?2 h; c& G 卡拉扬的《指环》全集听上一遍不是很容易,那就不该错过乔治-赛尔的单张专辑了。它属于赛尔和克利夫兰乐团最了不起的录音。赛尔从未在录音室录过瓦格纳的歌剧,所以这张唱片真可算作一个异数,如果不亲耳聆听它,就不会相信何以它会比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更出色,乐队的编制并未扩大,但却不再像演奏其他德奥作品那样有力不从心之感。“众神步人瓦尔哈拉天宫”起始的电闪雷鸣直要山摇地动,雷神多纳的锤声响过之后,突然出现短暂的静谧,危机暂时的克服使大地重又回复了生机,在宽广舒缓的呼吸音型伴奏下,众神步态庄严,充满着统治者的骄傲,通过彩虹桥,进入那用莱茵的黄金换来的豪华宫殿。“女武神出骑”是可以作为标准演绎的,赛尔的霸气和如飓风扑面的气势能令听者感到很不好受的压力。能与之媲美的只有滕施泰特与柏林爱乐的版本,后者虽速度稍慢使压力有所减轻,但刚健的线条和连贯紧凑的造句却是犹有过之。在对“齐格弗里德的葬礼进行曲”的处理上,二人竟也有同曲同工之妙,同样的气度高贵,音色同样的晶莹透明,每一个步伐都扣人心弦。尤其是他们都摆脱了一般演奏瓦格纳管弦乐最易出现的通病——因过分注重厚重的气势却使色彩过于浓烈而变得浑浊。在迎接壮丽的大高潮到来的时候,赛尔的大局感再次显出威力,那千万吨的质重感和澎湃的音量犹如泰山压顶向你迫来。相形之下,滕施泰特在“沃坦的告别和魔火”里所流露出的生命力与人性实在是比赛尔又进了一个境界。他同样和赛尔一样,并没有录过瓦格纳的任何全剧,但这决不影响他们作为最高级的瓦格纳指挥大师的荣誉。因为确实再没有比这两张更好的“无词的《指环》”了。
! D2 [* f& s: g$ Q( K0 \( J2 o) {2 _* X' f9 u5 \7 l
托斯卡尼尼的《指环》竟是如此精采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他甚至要好过富特文格勒,而录音效果绝对是上乘的(抛开单声道不谈)。富特文格勒在全剧的布局和连接上有其超然的独到之处,这必须有歌者的配合与响应,如单独听场景的片断,会发觉细部的雕琢几乎没有,乐队不像是很精致,太差的录音就更容易引起注意了。托斯卡尼尼无疑也是瓦格纳的崇拜者,瓦格纳的音乐伴随他指挥生涯的始终,在他的唱片目录里,有三个版本的“黎明和齐格弗里德的莱茵之旅”,两个版本的“葬礼进行曲”和“女武神出骑”,除录音效果略有差异外,速度和处理手法基本没有变化。“莱茵之旅”生猛雄健,广阔的意境兼具亲切感性的温情。“森林絮语”晶莹剔透,纹理疏朗,在劲力的控制上恰到好处。因为总能感到精密的结构的存在,所以即使在最抒情的段落,你也会因那美的吸引而完全不去考虑速度何以比别人快了许多。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女武神》的第一幕,由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瓦格纳声乐家特劳贝尔和梅尔乔尔演唱,但这已非本文所谈论的内容了。
1 n# C0 |/ d' B+ {, T: `8 h) C
. Y# N: B6 ^9 h0 F 序曲与前奏曲
, y" `4 ]6 T0 p ~0 V2 c2 R) E( G, {; L' Z' |7 u4 Q
索尔蒂在此可以大显身手了,他指挥的《唐豪瑟》和《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起势不凡,气度上庄严豪迈,不论是维也纳爱乐乐团还是芝加哥交响乐团,奏得都非常齐整,强弱对比脉络也很清楚,特别是热力迸溅处极富刺激性。录音可能是最好的,Decca独擅胜场的音场感在普通器材上即有唬人的表现。不过这就像听索尔蒂的柏辽兹和李斯特,感官上的享受实大于精神上的冲击。所以,我把《飘泊的荷兰人》序曲交给了布鲁诺-瓦尔特和卡拉扬,他二人在本曲的演释上颇有赛尔和滕施泰特在“西格弗里德之死”中所表现的样式,事实是瓦尔特的音乐建筑更高大完整,他将流于荒唐的剧情通过序曲的演奏升华了,基督教刻板的救赎剧竟渗入古希腊悲剧的精神。音乐的流动稳健而自然,抒情和戏剧性之间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平衡,散发出高贵的人情气息。卡拉扬的演奏再次显示他具有雄厚的控制乐队的力量,狂风巨浪时的雷霆万钧,水手呼喊的狂野和怪异,森塔执著纯洁的爱情温暖美丽,沁人心脾。每一个细节都有精密的布置,每一条主线都得到鲜明的性格刻划,再也找不出能比其更完美无瑕的演出了。伯姆将架势拉开以后便典雅得像温吞水,萨瓦利什并没有把德累斯顿这样正宗的乐团真正驱策起来,他的《齐格弗里德牧歌》倒是意味绵绵,温馨浪漫。
" ~/ Z- n4 w5 K# {5 F2 }+ D
3 x* G h( j' K7 U/ c2 T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罗恩格林》的前奏曲为弦乐提供了最广阔的发挥空间,在此卡拉扬的柏林爱乐极尽美伦美奂之能,乐段之间近乎天衣无缝的衔接,旋律起伏时如吐丝剥茧般的张力,使全曲一气呵成,绝无滞涩。可以相提并论的只有富特文格勒,那也是直达灵魂深处的最醉人心肺的演出,这时不会有人去挑剔录音的质量,相反,因为是单声道又带点噪音,你竟会感动得以为那古典的浪漫场景就似发生在眼前一般,富氏的独特心意通过乐队是能够让每一个人感受得到的。同样的背景下,我们也不能忽略托斯卡尼尼的版本,他使弦乐甜美宽阔,凝重而不失弹性的节奏洋溢出淡淡的诗意和优美,录音却要好过富特文格勒。
/ X# K' G. G' j; [3 \$ U- o
3 {9 h/ Z$ y; C/ {6 z# U% X% A 多拉蒂在瓦格纳作品的成就很令人吃惊,他的感觉绝对正确,似乎没费什么心思便将瓦格纳的恢弘灿烂气氛和精密复杂结构用洗练而流畅的音乐语言表现出来,虽然谈不上完美,但配上 Mercury 的“发烧级”音效,听起来十分过瘾。
$ N0 u: \0 g) v9 O; s1 j$ s+ y* F; n/ D
《帕西法尔》的前奏曲和“圣礼拜五的奇迹”在解释上从来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念,卡拉扬用无懈可击的织体编成的虔敬与赎罪之网,压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样神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最适合在拜罗伊特或大教堂上演。瓦尔特的演奏所表现的恰恰是人性的可亲可贵,在上帝的奇迹面前,人类为得到宽恕而欣悦和感恩,虔诚的自责慢慢消失了,生活又变得自由爽朗起来。与瓦尔特心性最接近的滕施泰特没有为我们留下本曲的录音,就像我们无缘听到他的瓦格纳全剧一样,这种遗憾怕是永远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