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歌剧院60周年院庆记2 J0 J E: l2 [% \
M# m y6 e- }# ?7 }) e 2016年,是上海歌剧院建院60周年。作为一个专业的歌剧院团,什么才是最佳的庆生方式?毫无疑问是作品。从年初歌剧《茶花女》开始,截至10月中旬,上海歌剧院已推出全舞台版制作的歌剧、音乐剧7部,除了《茶花女》,还有《卡门》《国之当歌》《江姐》《雷雨》《阿蒂拉》《法尔斯塔夫》,另外还有情景音乐会版歌剧《风流寡妇》《弄臣》和舞剧《奔月》,以及各类大型交响合唱、交响乐作品等,一部接一部、一场接一场,令人目不暇接。这种超负荷的运作,让上海歌剧院度过了一个异常紧张忙碌但却收获满满的生日年。
* j+ [8 U, n& h7 e. t: T m! U* d4 y
在10月8日院庆日之前,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雷雨》、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先后走出国门,及中秋节期间推出的威尔第歌剧《法尔斯塔夫》,都以不同方式表明了上海歌剧院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正在加快。院庆日是国庆长假之后的首个工作日,这也意味着,长假7天,上歌人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度过的。
# `" ]( x6 o8 A$ U/ j; D
) Q8 k, z1 U" Z' T 一台《岁月如歌——中国原创作品集萃晚会》,将上海歌剧院60周年院庆活动推向了高潮。走进上海大剧院大剧场,舞台两侧各立着一个门柱,左手边一面写着“上海歌剧院”,另一面写着“上海实验歌剧院”;右手边的门柱上方则是一面蓝色、另一面绿色的门牌,上面写着“常熟路100弄10号”。两个门柱均可根据不同时代旋转变化。除了这两个门柱为实景,演区有前后两个投影幕,前幕主要展示上海歌剧院60年的历程,后幕的投影则配合不同的演出内容进行相应变化。
0 l$ s5 Q' R: f7 c! h, i9 u. m7 x6 I1 \2 S
晚会没有现场主持人,画外的解说将整场演出串联在一起,犹如纪实艺术片一般。60年沧桑岁月,凝结在一帧帧照片、一段段影像当中,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如涓涓溪流,缓缓流过观众的眼前。这是一个举院欢庆的日子,舞台上,是年轻的艺术家们演绎的一个个精彩片段;舞台下,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们看着当年自己曾经参演的剧目,感慨万千。
1 a8 b/ g# x6 @, H% ~) C9 u
|8 o: W, Z9 m, i: ~ 在观众席欢聚一堂的,有上海歌剧院的老一代艺术家、历任老领导、剧院的新老员工等,年龄最大的超过了80岁,而最年轻的则是“90后”。
, O" \+ E; b: f8 F
$ b {3 n: s) [. A 晚会的开篇极富创意,后幕投影画面是上海歌剧院那座美丽的小院子,实景门柱恰到好处地与投影画面相融在一起,两个、三个、五个、十多个年轻舞蹈家穿着上世纪50年代样式的服装陆续奔跑上台,面向观众,然后以舞蹈的姿态不停地在原地奔跑,充满着朝气与活力,仿佛是上海歌剧院60年来始终不停的前进脚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