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会挑选了17部上海歌剧院各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原创作品选段,以及上海歌剧院曾经排演过的中国优秀作品选段,展现了上海歌剧院60年来在谋求中国歌剧发展、推进原创之路上的不懈追求和艺术探索。
2 B+ }+ o8 t# p$ I/ h/ G |9 A& g$ b# p! G6 H! c
由上海歌剧院年轻舞蹈家们演绎的《弓舞》拉开了晚会的序幕,这段舞蹈选自由上海歌剧院创作的中国第一部民族经典舞剧《小刀会》。《弓舞》之后,从上海歌剧院建院后第一部原创歌剧《天门岛》,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歌剧《仰天长啸》《楚霸王》及舞剧《凤鸣岐山》,再到新世纪创作的歌剧《那时花开》《燕子之歌》以及《忆江南》《八百壮士》等原创交响合唱作品,更有走出国门赢得海外盛誉的原创歌剧《雷雨》、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等,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时间维度的跨越,更是上海歌剧院60年厚重的艺术积累。
& c! X0 c E# n1 d- ]5 {) x$ A; R$ ~ t, W
除本院的原创作品之外,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民族歌剧《江姐》、交响合唱《长征组歌》等流传广泛、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选段也在晚会上亮相,赢得阵阵喝彩。1 H- A7 O& |; g
$ v, H- }) P) h5 J 晚会压轴曲目是陆在易作曲的《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由上海歌剧院青年指挥家张诚杰执棒。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上海歌剧院艺术之树常青之意。
% g# a1 c5 `9 D" z/ b0 l1 L( @6 ?- V ?; k$ P
晚会临近尾声时,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哲宣布上海歌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签订3年合作协议。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行政总监科马克-西姆斯现场互换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书。签订协议的一幕将晚会推向了高潮。
: v# B' d9 U% g8 V& W) X( G! c+ k+ \9 O" q
据悉,上海歌剧院在2014年就与英国皇家歌剧院有过合作。当年,由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3家联合制作的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的上演,为彼此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上海歌剧院携原创歌剧《雷雨》赴伦敦大剧院演出,更是得到英国皇家歌剧院同行的肯定与赞赏。而在今年中秋,重磅推出的上海歌剧院版《法尔斯塔夫》,便是由英国皇家歌剧院推荐的导演团队为上海歌剧院量身打造的专属版本,这也标志着上海歌剧院经过60年的发展,在国际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从初级阶段到自主联合的质的飞跃。; Z/ C8 a2 F, Q3 v. E
k0 V$ w( r! O+ Q9 _8 S
在未来3年中,上海歌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将在经典剧目的联合制作和歌剧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合作。届时,不仅会有英国皇家歌剧院新锐导演参与上海歌剧院经典剧目、原创剧目的制作、创作,更会实现上海歌剧院与英国皇家歌剧院同步上演联合新制剧目的目标。这些深度合作将对上海歌剧院逐步进入国际歌剧主流,实现“国内顶尖,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H) C, N+ x9 J6 `$ P: r+ A" v/ Y* D
* m7 `# \0 f; J
担任晚会指挥的上海歌剧院前任院长、现首席指挥张国勇,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林友声正是剧院代际传承、新人培养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进者。青年指挥家张诚杰在这方面有着切身感受。张诚杰留德归来便担任原创歌剧《燕子之歌》及部分歌剧沙龙、歌剧新空间的指挥,而他对很多交响音乐会的创意及执棒也得到了院部的支持。许忠表示,在为剧院谋求更好的发展平台与机会的同时,也一定会将注重人才培养的良好传统持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m5 {0 ]( [/ c- _
- P5 o8 Y( c6 K% U) I
除了当晚的庆典晚会,上海歌剧院还推出了“歌剧制作与歌剧人才培养”主题论坛,来自国家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英国伦敦市政厅音乐戏剧学院以及全国各地的业内同行与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为上海歌剧院庆生,亦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畅所欲言。
9 f6 ~/ ?( i1 `, h! r- m
4 G$ M4 n( _4 e( b m% D 主题论坛上,许忠不仅对上海歌剧院60年的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翔实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明确了上海歌剧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把民族性、探索性和国际性作为发展目标,朝着具有国际水准和影响力的歌剧院不断迈进。4 K$ z+ _8 W+ G* Q" o
# p* z8 B( U" y5 f% F7 M 院庆系列活动一结束,上海歌剧院没有休假和缓冲,紧接着开始了下一轮的工作。不久之后,上海歌剧院2017年歌剧和舞蹈演出季也将发布。轻歌剧《蝙蝠》、原创舞剧《早春二月》、多尼采蒂歌剧《军中女郎》、威尔第歌剧《阿依达》等作品都将在明年与沪上观众见面,寓言歌剧《赌命》也将于明年5月远赴英国,登上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的舞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