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世纪之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动下,各国对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及文化多样性进行了深刻的理解与反思。2016年11月11日,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主办方之邀,田青先生发表了名为《文化与沟通: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主旨演讲,针对当下娱乐节目滥用文化遗产等现象,田青先生再次发声:“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敬畏,不可随意篡改!” 3 F9 O' P e9 Y& V: q1 V , I4 n9 n- {' ]5 R: m 田青教授在民族民间音乐周上的主旨演讲 4 ~6 n( w1 M p ^$ p; v1 ^. w * P% B |; z' b) I+ |& W 大家好!主办方让我讲15分钟,还要“精彩”,15分钟只能“精”,“彩”有点难,直奔主题吧。给我的题目是“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刚才白庚胜主席也提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一句话,这句话不知是谁说的,好像有二十多年了,应该说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我们全盘西化的过程中提出来这样一个口号,让人重新想到我们的民族文化。但是仔细琢磨这句话,在理论上还是有问题的,而且是不通的。 6 K4 ?4 \8 W3 P( ?# l: M0 t 9 h. E3 W4 }& n+ Y' W3 E 首先它把民族和世界对立起来,如果按照常识,我们当年,即改革开放之后所提出的一些口号,今天来看都有一些常识问题。比如当时有一个口号是“走向世界”,很多县城都在县政府门前弄一个广场,做一个金属雕塑,拧一个大麻花儿,莫名其妙的,一定是抽象的,下面写着“走向世界——某某县……”,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口号时就在想:你要走向世界,那你在哪儿呢?你不在这个世界里吗?包括“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的口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就想为什么有这么多口号?而且这个口号在当时能起到好的作用?/ O2 Q, P& o0 A. z2 W; f- @: K
' J. z. O2 f1 ~' E" \
那么就必须联想到我们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这一百多年,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多少变化!烙饼翻个儿,翻了多少个个儿?为什么我们提出来“走向世界”这样莫名其妙的口号,仿佛我们不在世界里呢?的确,“世界”这个词进入中国不足两千年的历史,因为它不是中国汉字原来就有的词汇,“世界”这个词是从佛经中来的,《长阿含经》中说:“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这才有“世界”的概念。那么,在佛经传入中国之前,在中国人眼里用什么来代替类似“世界”这个概念呢?是“天下”,“天下”是什么意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一个政治概念,一个土地的概念,我们是一个农业民族,我们所有的文化思想与文化思维都跟它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