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与“湿地”4 |9 c/ d. O, r) o8 A/ z
+ O4 O8 Q T6 g' }$ e
每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来自海内外的当代艺术家如谭盾、林怀民、杨丽萍、孟京辉、田沁鑫等,都会携带最新作品,如同候鸟般从国内外来到上海舞台。/ @+ d9 X9 ?( D" K# N
# A, U: g2 }5 w* w _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犹如一片“湿地”——不是物理性的区位空间,也不是四季更迭的自然季节。18年来,艺术节吸引并汇聚了一大批拥有强烈当代艺术创造责任的文艺家们来到这里孵化、生长。比如戏剧导演田沁鑫,就称自己是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成长成熟的。她的成名作话剧《生死场》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她的最新作品《北京法源寺》刚刚在本届艺术节上演出……田沁鑫不断有新作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她本人也从一个被艺术节关注扶持的青年导演,成长为在国内外话剧舞台上广受瞩目的戏剧家。- {5 z4 D4 h& P C
: O4 G- g/ _6 J% t( W( e; [& f' i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近年来逐步推出以“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为宗旨的一系列措施。从场面的热闹到内涵的充实,从体制内的关注到全社会的参与,从以上海青年艺术家为主体到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华人青年艺术家参与,也包括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内举办每年一届“青年艺术创想周”,已经逐渐成为既属于艺术节又具有独立性的创意创新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气质与品格。) J; `* I2 I! g
6 b, W7 G3 A' E. g' D
如今,谭盾、杨丽萍、田沁鑫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的资深“候鸟”,又成为“扶青计划”的青年导师,发现并培育着更多年轻的“候鸟”。不同岁序飞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湿地”的“候鸟”们,在此产卵、孵化、生长,在此成长、成熟、成名,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形成了候鸟群,也形成了代际感。“候鸟”不舍“湿地”,因为相信这块土壤适宜生长,适合创作,并直接面对国际,从这块“湿地”上起飞,飞向全国,飞向海外,飞得更高更远。 : O6 m' e9 L' [3 s3 i3 J+ ~/ L ) d8 b2 [0 Y4 O8 \6 Q$ M “源头”与“码头” % ?$ r F! T! y7 Z, _ 4 s$ c' x$ n# q! g2 u 记得18年前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办之时,上海的文化目标是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人们还没有普遍意识到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的时候,上海文化强调了它与全国乃至世界的交融。上海文化建设的参照系,不仅仅是参照国内的一线大城市,更要参照国际一流的大都会,这就要求上海的文艺创作文艺作品要同时讲好3种语言——上海语言、中国语言和世界语言,3种语言相互融合、相互辉映。 6 X) X- o! t. ] $ I9 w1 G7 s4 s; C 上海何其有幸,一年一度有一个全国性、世界性的国际艺术节。18年来,艺术节从重视名人、名作、名团到重视新人、新作、新创,越来越显示出办节的自信与理念的成熟。艺术节不仅是国内外名家名团汇聚的码头,更成为艺术作品诞生的源头。同时,艺术节犹如一台时光机,每年录下艺术家的亮丽身影,录下他们杰出的创造,录下一个时代的艺术作为。许久以来,上海人习惯称自己是“文化大码头”,而真正的大码头既不可缺少传统的老字号,也离不开不断研发推出的新品牌。只有当本土与外来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时候,这个码头才是名副其实的大码头。只有做活、做深源头,才能做大、做强码头。 & U9 T1 Y1 y9 t4 b' z8 V - J6 v; |9 H+ U2 `* x 比如,海派戏剧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现象,上海作为近代史上的“远东第一大都会”,先行一步,产生了与都市文化相融合的海派戏剧。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中国戏剧的时代转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时的上海新式舞台吸引了包括四大名旦在内的全国名伶,促使传统戏曲演出从戏园、庙会、广场,走进了现代剧场,完成从广场艺术向剧场艺术的空间转型。进入21世纪,上海能否在当代审美风尚与现代价值取向上,再度推动舞台艺术在精神内涵上的现代转化,既是对上海的考验,也是上海的使命。 G( s) G& O: F* p9 T" L8 q0 g6 I: ]/ h) W. C1 k3 w3 W) P
2019年新中国建立70周年之际,上海将主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届时,中国艺术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同年举办,双节交汇,盛况空前,必将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