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德国在1627年就开始有了第一部歌剧,但是,真正有国际影响力还是要从莫扎特开始算起。由于之前一直用意大利脚本创作,所以当时的莫扎特也顶多算一位成功的学习者,直到1782年用德语脚本创作了《后宫诱逃》和1791年的《魔笛》,这才被视为德语歌剧在国际歌剧市场立足的重要突破。而在法国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成功延续了德语歌剧的发展。随后,韦伯则成功开创德语浪漫主义歌剧的先河,一部《自由射手》成功抵抗了意大利美声歌剧的浪潮。当然,最终德国出了位瓦格纳,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改写了歌剧史,他的声誉与地位甚至盖过了意大利的歌剧大师威尔第。; Q+ k! F( R4 p W7 A2 z
3 o/ d- }( d5 E& ~0 W 法国的歌剧也有自身特点,早期歌剧中加入大量芭蕾,使得它走向了追求华丽的路子。随着世博会在巴黎的开幕,奥芬巴赫的喜歌剧登陆巴黎,最初只是为了解决来参加世博会的观众夜生活乏味的问题,谁知道后来成为了歌剧的重要流派,多少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不过真正让全球观众喜爱法国歌剧的最重要原因是那部叫做《卡门》的歌剧。这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尽管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但它无疑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5 D4 z' C' ^) X1 ?& j" M* A
$ a* N& N! M+ R. Q6 A; i
本次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上演的则是一部重要的俄罗斯歌剧《伊戈尔王》。它是俄罗斯民族乐派歌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鲍罗丁最富有强烈个性的作品。这是一部描写俄罗斯人民为争取统一和独立而斗争的宏伟史诗,通过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在对强暴专横的敌人斗争中表现出的坚定、勇敢和团结,表现出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性和精神气质。歌剧脚本是鲍罗丁根据12世纪的一部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谱写而成,故事叙述古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为拯救被强敌蹂躏的祖国,失利被俘的伊戈尔最终脱险归来。作品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丁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在鲍罗丁优美的音乐下,这一版本着重刻画了伊戈尔王战役的传奇故事。1 r4 v$ I# u4 z7 T% W
% o: \. F0 E0 p) J2 X. b' b 在欧洲,歌剧是很重视版本的。此次莫斯科新歌剧院的《伊戈尔王》创作于2008年,于2009年在显灵周音乐节首演。其上演的很大部分原因,得益于近年来俄罗斯文化的复兴,使得歌剧团重新审视了俄罗斯传统歌剧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该版本的《伊戈尔王》展现了更多对人性、痛苦与上帝的思考,并希望能以此来启迪观看它的人们。同时,该剧的舞美背景设计都力求与人物表现及氛围营造相契合,并在其中蕴涵了许多俄罗斯文化的特质,更是参照俄罗斯人对于文化审美的态度。该剧力求使观众的视角与设计师视角达到契合。 ' D" h- u1 g1 b8 m8 I: c! ?- |/ p# w! _/ B. W: |& H2 |, b; a5 n
客观地说,单从演艺经纪的角度而言,歌剧是个性价比不高的项目。制作复杂,演唱家、合唱团和乐队规模庞大,因而成本居高不下。另外由于语言差异及欣赏水平和习惯等诸多问题,引进上演歌剧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作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没有歌剧肯定是一种缺失。但歌剧需要有一个观众鉴赏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样一个大众的音乐节日里,提高歌剧的比重,加强对于歌剧的欣赏,对于这个城市音乐文化品位的提高,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