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时,作曲对我而言意味着三神——神秘、神奇、神圣;7 \0 _% b/ ]* h/ H9 K( `3 y
; C! s* i4 g6 h5 w4 ?$ H$ E$ a& X青年时,作曲对我而言还意味着二洒——洒泪、洒脱;
: K( a5 h X `7 l& ~ v
! P, I) }3 Q: j2 B" O+ z% y/ H中年时,作曲对我而言则仅意味着一得——得救。
1 I( M$ J" l, h3 X" x* E! q4 Q0 Y
2 ^8 y4 g A4 o9 {说得救,得先说得。说得,免不了说失。因为所谓得与失,实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就如太极上的阴与阳;周易中的乾与坤;生物里的雌和雄、公与母……。当然,得与失的界定也直接作用于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社会阶级,相异的现世境遇等客观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得失认识迥然有别。
+ [, x" v1 x2 j" y2 F5 o6 R# u4 z8 l, E9 _
2 R/ ~# \1 z7 F) W0 V2 H+ U) `
得救的对应词大体该是失陷。而无论得救还是失陷,其实对于有灵有肉的活人而言,无外乎关涉精神和物质这两个层面。少如红日中天,无论徜徉在酒池肉林之中挥发商贾热血,还是踯躅于书山学海之中喷发纶巾豪情,都属值得贺庆的一隅功成。但随着尚能饭且有饭的“廉颇”老去,物质与精神的天平就开始向既不充饥也不解渴的精神倾斜,以至执于非灵与肉兼得不能使其气定神闲进而气度雍容。壮年恐饥寒,人老怕空虚。而这日渐失陷的精神世界便因音乐的哺养而得救;荒芜的心灵因情绪得以通过音乐去释放而得救。面对日益喧嚣的市井,音乐于我就真的成了贝多芬所说的“人类精神最后的避难所”。
; Y$ k/ M9 L& H x' k: c7 ]$ ~ }- q0 _1 F. I- q
宝玉博士艺术简介& K4 b! o0 ]3 x0 v
G/ f' ?' H' r: Q" v( P9 o' r$ B5 l4 i/ C# z; B9 {' F
宝玉,作曲家,独立乐评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亚洲爱乐国际乐团驻团作曲,原北京二炮歌舞团创作员,中国传媒大学原影视艺术学院作曲客座教授,玉音作坊(北京)视听艺术发展基地创办人及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音乐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第16届中国·广州亚残运会会歌评审委员会主席,躬耕书院·陈其钢音乐工作坊第二期驻会成员。自少年起学习音乐与绘画。先后主要师从朱钟堂、曹嘉韵、罗忠熔、郭文景。+ q4 ?& T4 I( L7 T0 t' s- N
5 N$ L% H. _% b( w/ {* b& I( O. m/ }2 x1 T9 q2 {/ `! L3 J% t
获奖作品
1 h ?/ f% B+ U6 e( v, F1 V4 L3 X4 a( X; q. L, F" d
; o8 r4 Z! z' v. N! e! ?, h0 N交响序曲《国魂》(1988)获1990年全国第八届管弦乐比赛暨辽宁省第三届管弦乐作品比赛优秀创作奖;大型满族风情舞剧《莽势风韵》(1995)获文化部1995中国·辽宁艺术节原创剧目银奖;舞蹈剧《绣球的传说》(1996)获1997年全国第七届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的优秀创作奖;歌舞剧《梦回摇篮》(2014)获2014中国·辽宁第九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6 Y7 o- ]* d$ C& }% h1 B4 x
- o* J$ _8 P+ t0 |1 r委约作品
' m, S# i3 d; k; ]: {; [
9 J, G3 r/ A. ~$ f; U. Q' v# m: U( P3 S1 C& A8 Z% x
为香港舞蹈团1994演出季创作独幕舞剧《长白山秋色》(1994);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两位青年舞蹈家“卓玛个人舞蹈晚会”及“沙呷阿依个人舞蹈晚会”创作舞蹈音乐《凤凰涅磐》(1993)、《阿诗玛随想》(1995)、《晚会序曲》(1993)、《初雪》(1995)、《闺房》(1994)等;为北京电视台大型歌舞晚会《城市印象》创作交响合唱《热爱生活》(1993);为中央电视台音乐直播厅栏目先后创作改编管弦乐《守月亮》(1997)、《新货郎》(1998)等;为重庆卫视大型音乐风光片创作交响音画《啰儿调》及新闻片头音乐(2000);为‘2001中国·海口亚太合作论坛’开幕式创作主题曲:《亚太合作之歌》(2000);为2001中山音乐堂北京·西藏世纪交响音乐会创作音诗《雪域霞光》(2001);为纪念陈毅诞辰100周年而举办的中国剧院2001大型诗歌朗诵音乐会创作恰空变奏曲《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2001)等三首管弦乐配乐;为独奏小提琴与埙而作的三重奏《醉迷月宫》(2002)首演于2003阿姆斯特丹国际音乐节;为北京·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创作《打击乐奏鸣曲》(2005);为贵州省黔东南州2012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创作大型民族歌舞剧《仰阿莎》(2011);为大型艺术片及影视剧《请勿打扰》(1992)、《百年恩来》(1997)、《自古华山》(1998)、《强渡嘉陵江(徐向前)》(2000)、《红色记忆》(2004)、《惊险生活》(2005)、《借问英雄何处》(2011)、《传奇》(2013)等30余部影视剧目作曲配乐。
: M( k) W4 d6 ~$ f3 z8 j: s0 w. s N0 X# q$ o
1 t% O- r1 l( n9 Z3 e6 }: j% Z: G
音乐会作品
% C3 p7 I& L `3 X: ^1 a& [3 m; a) U
' j! r3 L& Z3 r6 f+ X
为北京·广州1997《中国流行音乐作品交响音乐会》创作三首管弦乐作品①钢琴与管弦乐队《涛声依旧主题幻想曲》、②高胡与管弦乐队《为歌曲〈弯弯的月亮〉而作的主题随想》、③管弦乐变奏曲《雾里看花》(1996);《交响变奏曲——随郭文景‘社火’之声的附和》(2004);琵琶协奏曲《兵马俑》——为两个民乐与打击乐及管弦乐队而作(2005);室内乐《悲歌II》——二胡与大提琴的对话(2005);大型室内乐《哆唻咪——为三类乐器,十二位独奏家而作》(2008);中国竹笛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叹怡红》(2008);艺术歌曲《纸船》——为女高音、竖琴、长笛、英国管与大弦乐队而作(2009);室内乐《溪边舞笛》——为竹笛、女高音、小号、竖琴、小提琴、中提琴及打击乐组而作的重奏(2011);钢琴套曲《四度空间画像》第一集《鼓盆而歌》(2013);《民族管弦乐《伊金桑》——为内蒙乌审旗马头琴交响乐团而作(2014);室内乐《灵物私语》——为巴扬·手风琴及弦乐五重奏而作(2015)。
+ D+ V" r9 j) {' N/ I" R
3 k# d7 S' a7 b& c, \# h( a/ M m2 |$ A- Z" g4 ^
学术专著" [. U+ p. |6 Z! d1 u% V
- T! _9 o1 c; b( }6 {0 }. B
0 ~% r% D1 T1 }+ e I①《这个“根”不赖》——谭盾音乐创作研究及<乐队剧场I-埙> 的作曲技术理论分析(2005);②《文化同源 音乐异声》——中日韩三位现代音乐作曲家作品及其相关历史文化探究(2013)~(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③《枫桥夜泊》——为钢琴与男中音而作的十二音现代序列乐歌(1990)~(发表于国家级音乐类核心期刊《音乐创作》1993年第一期)。
5 [2 u" l2 u* e- V3 p6 I4 ~% s0 I z3 C0 m( w
【音乐专辑】①《应运而生》——宝玉为影视而作的音乐(2014);②《凝沛润融》——宝玉歌舞剧<梦回摇篮>音乐精选集(2015)~(已由人民音乐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 }+ n- f, \5 {1 A
7 A3 ^4 {2 o% Z( D2 A音乐评论$ _9 w: w' ]- @. V* }/ A
2 \# ^1 n. J! ?5 P: x, [/ \' l, f( G9 P0 E* B
①《声有哀乐,情无东西》——感怀台湾曲作家李泰祥(2014);②《入得古堰莲都后,已临净地梵音中》——中国·莲都古堰新韵小镇音乐节断想(2016)~(分别发表于国家级音乐类核心期刊《人民音乐》2014年5月号及2016年10月号)。
6 S; k0 b" B g* h% }
2 B7 p7 P3 {, u9 T! |8 M3 J& P; L) S2 y0 n8 R y( A
编剧作品
0 e5 o9 Y$ M. T, P* L. O
) n7 \1 |/ C4 V, p①侗族大歌剧《珠郎娘美》(2012);②音乐剧《湖光山色》(2014)# U. A h% m! m# B
: V' @# Y" |9 x7 |% ?$ W# v
: _/ }) d5 v6 y$ Q歌曲代表作
7 u6 X a& f9 T' M! J) X
; O! H/ A! w6 `, y$ m q! L
$ ?) ~' L. W* w7 Z7 m韩磊《你是我的传奇》;王丽达《家乡的马桑树》;戴玉强《男儿向前》;陈思思、刘臣《姐弟情歌》;张也《海棠花祭》;程志、殷秀梅|马梅、魏松《百年不了情》;刘维维、傅海燕|李朔《热爱生活》;刘建国|戴军《把我宽容》;王亚民、杨思佳《加爱》;刘臣、杨思佳《九江第三人民医院院歌》等。8 o' K. J1 G: a4 r
2 C1 J/ ^. N u$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