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 x* d' L; F7 }
说起来,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基本也都是圈内人吧?那也就没什麽特别的禁忌,无论你们是在学校中学习的也好还是受别人影响也罢,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已经包含在内了,你们自己应该是有这个分辨能力的,不需要特别提示,我仅以短短几年从业经历分享一些经验:
& i: Z9 N6 C0 R/ l3 j; D% s! M
6 ^$ a N4 t7 u) D1 B6 |$ |
3 [7 x7 p; D- l( H1, “上密下疏中不空”的编配宗旨适用于任何编制任何风格,无论是做海了还是做疲了都不要忘记这一点~~. n1 T3 [1 c/ z5 c8 R
; ^- p5 K! `3 K2, “少就是多(Less is More)”并不是一个你想做就能做到的事儿,这往往是一个音乐人从业很长时间之后才总结到的一件事情,这是什麽方法都玩过之后才顿悟出来的要领,新人做做加法、炫技,这都很正常,你们干个三五年之后才能领会到这一点,现在不用故步自封,放心大胆的燥吧~~) \& i+ S. a+ O+ r! x8 a4 d: r
/ W6 W l: k4 ~' F" H/ m( @0 H
3, 我以前有一台卡西欧电子琴,音色少且假,还没有力度感应,唯一能用的就是钢琴音色,然而都让我觉得索然无味,多年之后自己的乐队要录音,问朋友借了一台KORG N264,一堆音色试了一圈下来,我已然懵逼了——卧槽!这个音色太好听了!!卧槽还有这个音色!还有这个!来灵感了!我要写曲子!!。。。这就是好音色带来的加成,我很看重“差异化”,好比前些年,满大街的Hypersonic2+RolandEdirol+Add Drums,简直听觉疲劳到要分分钟掀桌,如果总是在用这种臭大街的东西又做不出新意,是等于製作水平的退步的,音乐三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音色,如今形形色色的软音源都替你把音色调好了,动静还那麽牛逼,你不去用,岂不浪费?在自己承受范围内最大限度支持正版吧~~# K n% I) G9 J, D" h
1 g9 F- B) ]8 [4 h7 U
4, 做完一首让自己激动万分的曲子之后,别著急发给别人,先自己反复循环听个半天,让自己兴冲冲那个劲儿过了之后找找还有什麽明显被忽略了的毛病,把它们改掉,期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讚美可以理解,但你首先得过自己这关,自己都能听出一堆毛病的曲子,你还发给别人听,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万一被打脸,你好受么?9 Y: b9 l4 n9 V$ J0 F
+ |1 {. I7 M( v. _5 ^, Z( R9 R5, 多跟乐手聊聊,能参与到排练当中最好不过,别自己闷头对著电脑死磕~~
8 A7 I3 C* T2 ]7 I/ x4 U3 F" _! \: i9 a; O
6, 工程文件定期刻录成DVD数据盘保存,硬盘靠不住,网盘也一样靠不住,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作品,没人能替你珍惜~~
" t4 l. \, N1 n% f
1 M8 L7 b* f ?) ^0 y% s7, 别干“成就了自己,坑害了别人”的事,就算“朝钱看”,也要讲良心;同时,对于自己的作品被侵权的事情一定要追究到底,我们在各方面获得的权益都是前辈从业者们用一次又一次的“矫情”换来的,没有谁有义务去优待音乐人,我们自己要是都不优待自己,还指望别人来优待么?, U7 {* {/ z7 h) k) O
+ D2 u7 A' |, q3 h* H
8, 有些人挣Easy Money的时间久了,偶尔也想一想自己的初心是什麽~~9 P9 i- W# ]8 p' q" q' O0 [' z
关于“上密下疏中不空”其实很好理解,上=高频声部,下=低频声部,中=中频声部(包含中高频和中低频)~~) F4 h3 n% E5 d
音符密度较低的高频声部是起不到点缀的作用的,频率上本身就有短板,再不频繁出现不同音高的交错就很难有存在感,低频如果不同音高的音符密集度过高会导致根音不明确,并且听起来会发浑,所以低频乐器通常都是採取强调节奏当中的重音或者以长线条根音的方式去使用,这样听起来就很稳固,中频一般就被用作主旋律乐器或者是人声,缺乏这个频段的声音,音乐听起来就像“伴奏”,在这个编配宗旨之下发挥想象力,会编出很多频率听上去舒服的曲子~~ {: w9 y8 J Q) K4 ^
|
|